工作中的沟通到底有多重要(与专业人士沟通工作)
工作中的沟通到底有多重要(与专业人士沟通工作)2确实,在前面的例子里,你指望对方还会有心情“跨专业沟通”吗?人人都觉得是对方的问题,这恰恰是沟通问题最典型的特征。打得太好了,能一口气说出专业人士最反感的三句话:你说“客户认为没有新意”,意思是说专业判断标准掌握在客户这个外行手中;你要求他多做几稿,还说客户要求不高,这是在贬低他专业本身的价值;最严重的是,你让他做跟别人一样的活儿,这是在贬低他本人的努力。这就好像你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硕连读七年,亲戚说你不错,可以给他装个电脑。我曾写过一篇专业人士应该如何“跨专业沟通”的文章,很多专业人士留言说,问题并不是“如何说别人才能懂”,而在于对方根本不尊重专业又自以为什么都懂。
1
专业人士最反感的三句话
当你与专业技术人员沟通工作时,下面的话是万万不能说的:“Tommy,客户觉得你这一稿没有什么新意啊,我觉得你这次还是多出两稿吧,一版高大上的,一版搞笑的,其实客户也没那么高的要求,我给你找了几个参考,稍微改一改……,唉唉唉,你干嘛打我……”
打得太好了,能一口气说出专业人士最反感的三句话:你说“客户认为没有新意”,意思是说专业判断标准掌握在客户这个外行手中;你要求他多做几稿,还说客户要求不高,这是在贬低他专业本身的价值;最严重的是,你让他做跟别人一样的活儿,这是在贬低他本人的努力。
这就好像你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硕连读七年,亲戚说你不错,可以给他装个电脑。
我曾写过一篇专业人士应该如何“跨专业沟通”的文章,很多专业人士留言说,问题并不是“如何说别人才能懂”,而在于对方根本不尊重专业又自以为什么都懂。
确实,在前面的例子里,你指望对方还会有心情“跨专业沟通”吗?人人都觉得是对方的问题,这恰恰是沟通问题最典型的特征。
2
非请勿入专业人士的禁区
例如,看过一个演讲,一位美国高管讲了自己在日本一家茶馆的经历:她点了一杯绿茶,并按照自己的习惯要求加糖,侍者很吃惊地说:“绿茶是不加糖的。”
这位美国女高管不高兴了,我就喜欢绿茶加糖,怎么着了。侍者只好向大堂经理汇报。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大堂经理走过来,很客气地说:“对不起,本店没有糖。”
美国女高管只好换了一杯咖啡,令她哭笑不得的是,这次店家奉上精致的糖罐。
美国女高管讲了这段经历后,作了一个自作聪明的解释:在东方文化下,人们喜欢遵从社会规则,而不习惯拥有选择的权利。
事实上,只要她愿意放下那些美式偏见,多多理解日本的茶文化和“匠人精神”,她就应该明白,你有你对口味的偏好,我也有我对传统的坚守。这才是她得不到加糖绿茶的真正原因。
但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嘴上说的“尊重专业”,其实是让别人尊重自己,并不明白专业对于专业人士的意义。
有人把专业人士的“沟通禁区”总结为G、E、T,分别是Gain(实际利益)、Emotion(自我感受)、Territory(领地意识)。
G代表专业人士从专业中可获得的实际利益,包括职位、权力、薪水、升职机会。
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换取物质回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正因为大家的共识都集中在实际利益上,才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非金钱的回报”。
E代表专业人士可以从工作中获取的尊严,包括“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我是重要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被尊重的”等。
“给绿茶加糖”的要求,并不触犯茶馆的实际利益,但挑战了茶艺师的自我价值,就像你拿一个特别俗气的想法让室内设计师帮你设计,人家完全可以不接这个活儿一样。
T代表专业人士以专业为核心构筑的“职场护城河”,把与自己专业有关的项目、工作、下属,作为自己的“领地”,强调在这个领域自己说了算。
“给绿茶加糖”的要求,同样触犯了茶艺师的“领地”,就是传统,如果失去了传统,他们的工作跟你随便沏出的茶,有多大区别呢?
其实, Emotion(自我感受)、Territory(领地意识)归根到底也是利益,是长远利益,如果不捍卫,他在同行面前就会失去威信,这比丢失一两个客户损失大多了。
3
与专业人士沟通的4条禁忌
1.别说“XXX专业不就是XXX”一类否定对方专业本身的话
你最好不要对专业人士说类似的话,更不要把专业价值庸俗化。不要轻易用“我知道你的意思”来打断对方的话,对方会想:你知道什么,我用了4年才明白!
2.不要与专业人士争论专业细节
总有人喜欢在专业上与专家较量,在技术细节上争论不休,后果常常不堪设想。你是错的,你固然错了,就算你是对的,你也错了,你的进攻方向只会让专业人士更坚持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护城河”。遇到技术问题怎么办,后面会告诉你方法。
3.不要浪费专业人士的时间
网上常常会有人提出一些“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问题,虽然专业人士回答常常比“百度一下”更有针对性,但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浪费时间。
大部分办公室人员按“单位时间”计薪酬,只要是工作,做什么都无所谓,但资深专业人士实际上是按“单位时间内工作的技术含量”计薪,一些技术含量过低的工作,就是在降低对方的劳动价值,浪费专业人士的工作时间。
4.多讲事实,少讲观点,更不要把观点包装成事实
简单地说,观点与事实的区别是这样的: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观点是人的主观看法。评价一个事实,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或“假”,但评价一个观点,你只能说“我同意”或“我反对”。
同事对你说:“你昨天和今天早上,还有上周五都迟到了”,这是一个事实。同事对你说:“你最近工作状态很不好啊”,这是一个观点,它让你有点不开心。同事对你说:“你最近总是迟到”,它让你很不开心,因为这看上去是一个事实,却是一个伪装成事实的观点,问题就在“总是”这两个字上,同事并不是在告诉你一个“迟到”的事实,而是在评价你“工作不负责”。
跟专业人士沟通的原则:多说事实,少说观点,别给建议。避开这四个禁忌之后,就可以看下面与专业人士沟通的四个步骤。
4
与专业人士沟通的四个步骤
1.从真正的倾听开始,而不是倾听的姿态
有一次跟同事聊起客户,我发现最受同事欢迎的并不是那些好说话的,而是那种好奇心强、从心底里很想知道你专业知识的人,他们会很认真地倾听,还常常提出一些跟专业有关,但跟工作无关的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最好的沟通是倾听,但大部分人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尊重的姿态,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普通人与专业人士在沟通上最大的障碍,是普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些专业问题上理解的肤浅。
所以,无论你多想抱怨,无论对方有多么傲慢,你都要从倾听专业人士的看法开始,努力尝试理解对方的思路。
2.让专业人士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如果问题出在对方视为禁忌的“专业领地”时,不要轻易挑战,可以不断重复对方的观点和反射性提问,让专业人士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大部分时候,该怎么做,专业人士是知道怎么办的,只不过这个答案如果是你说出来,就是挑战他的专业。
怎么办呢?通过重复对方的观点和反射性提问,他们往往能自己说出那个解决方法。也有一些情况下,专业人士就是离不开自己的思路,怎么办?
3.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告诉对方自己的思考角度
例如,你问一个专业人士:“孕妇防辐射服有用吗?”专业人士一定会用一堆数据和科学原理告诉你,这东西就是“智商税”:一是防不了辐射,除非你像生化实验室一样从头到脚全部裹起来;二是根本不需要防辐射,生活电器和电脑的辐射量微不足道。
这就是专业人士的思维特点:逻辑性强,但不切实际地指望普通人能像专家一样思考问题。
他们的见解是无可否定的,所以别去挑战,但可以从普通人的角度,给出自己的思考。
首先,孕妇防辐射服最大功能是在怀孕初期提供“视觉警告”——我是孕妇,你还好意思让我加班?我是孕妇,快给我让座!
其次,人生刚进入一个新状态后,心理却还停留在旧状态中,这时需要一些强识别性的物品来提醒自己,你已经是个孕妇了,你不能穿高跟鞋,不能走那么快,远离二手烟……
最后,咱们再来谈谈科学,就算只能挡住一部分辐射,就算微弱辐射的危害无法确定,毕竟可以给不懂科学的普通人所需要的安全感……
所以,你根本不需要说服专业人士放弃自己的专业看法,只需要多多提供普通人的思考角度。
不过,专业人士常常在沟通中进入“防御模式”,为了保护自己的“专业领地”,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不听、不做、不管,不服你来咬我啊?你一定要有必要的反击模式。
4.必要的反击
“跨专业沟通”大多数是“平行沟通”,也就是职位相同的人之间的沟通。“平行沟通”的作用是提高效率,但如果专业人士陷入这种心理,必然会导致沟通无效,那就只有回到职场的 “权力场”本质上来,先向上沟通,请上司出面,再向下沟通。
但在此之前,你必须找到专业人士观点中最明显的问题,你可以参考一下美剧律政剧中律师盘问专家证人的技巧——你有权为自己辩护,但你所说的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例如,专业人士常常用专业词汇、专业逻辑来糊弄外行,或者故意歪曲自己的诉求,你可以不停地问为什么,要求他们做出常人容易理解的解释。
如果有问题,一定能暴露出来,问得越细,暴露得越多。
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不要反驳,就算你有铁证,你只管专心做好会议记录,特别是其中的矛盾之处,会后发给所有与会人员。
请记住,权力并不是解决专业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它可以解决“出问题的人”,当然,如果专业人士没有问题,它也能解决“解决不了问题的你”。
5
总 结
与专业人士沟通的禁区:Gain(实际利益)、Emotion(自我感受)、Territory(领地意识)。
与专业人士沟通的四大禁忌:不要否定对方专业的价值、不要与专业人士争论专业细节、不要浪费专业人士的时间、多讲事实,少讲观点。
与专业人士沟通的四个步骤:从真正的倾听开始、引导专业人士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告诉对方自己的思考角度、必要的反击——权力体系。
需要项目管理资料合集的同学可先关注然后私信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