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邯郸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复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面广、环节多、任务重的实际,把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污水横流、垃圾乱堆、房屋乱建”三个突出问题,作为全力攻坚的重中之重,举全区之力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开创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局面。坚持抓住重点 打出治理组合拳走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一盘棋——要统筹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的原则,按照“提高品位、展现风情、各美其美”的思路,将全区41个村庄全部纳入邯西生态示范区建设之中 认真梳理村庄类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 聘请绿十字、北京土人、清华同衡等设计单位 对村庄整治进行分类规划 实现了村庄规划设计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依托河北省第四届园博会园址、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沁河郊野公园等生态建设等工程 带动周边村庄一体发展 形成了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 把打造特色美丽乡村推向高潮。按照“
复兴区位于邯郸市西部,多年来境内众多的小铁厂、小煤矿、小煤场导致污水横流、雾霾漫天,不少村庄“脏乱差”现象严重,既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破坏了生态环境,又制约和阻碍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以来,复兴区委、区政府下决心把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建管并重”的工作思路。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解放思想 、探索创新了“五个坚持”工作法。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2020连续两年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中,位列全省“前30强”。全区41个村全部建成绿色村庄,其中4个村庄入选国家森林乡村,9个村庄入选省级森林乡村,11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一条条绿树成荫的大道,一个个干净整洁的村庄,给复兴区的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靓丽的底色。
坚持统筹推进 走好规划一盘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牢固树立起“统筹推进,走好一盘棋”的思想,是关乎改善人居环境,加快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因此,复兴区委、区政府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不照搬城市建设的模式,分区域、分类型、分难易,根据全区各个村庄不同的村情。做出了科学可行的全盘规划,把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引向深入。
走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一盘棋——要统筹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的原则,按照“提高品位、展现风情、各美其美”的思路,将全区41个村庄全部纳入邯西生态示范区建设之中 认真梳理村庄类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 聘请绿十字、北京土人、清华同衡等设计单位 对村庄整治进行分类规划 实现了村庄规划设计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依托河北省第四届园博会园址、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沁河郊野公园等生态建设等工程 带动周边村庄一体发展 形成了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 把打造特色美丽乡村推向高潮。按照“全面铺开 重点突破”的规划 先后创建风貌优美、特色鲜明、民风淳朴的精品村十多个 打造沁河大道、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康庄大道、观岭山风景道、康湖森林观光大道等美丽乡村风景线十多条 成为“生态复兴 美丽乡村”的新名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走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一盘棋——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既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因此,复兴区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加大了道路、水电、环卫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的力度,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为重点 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整治上 出台一系列政策,逐步推进城区和农村同标同步、互动融合 实现错位发展、互动发展。区政府还投资3.6亿余元打造了130公里“四好农村路”,全区穿村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化 41个村庄实现了公交直通市区,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还投资1.1亿余元,对所有村庄街巷进行了硬化,补齐了城乡短板,极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味。
走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一盘棋——要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为了全面提升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复兴区及时出台了《复兴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按照 “统筹规划、乡镇主体、区级奖补”的办法,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村向乡镇拓展,把一个个“盆景”,连成一片片“风景”。此外,还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全力推进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三林共建”,路网、水网、林网“三网融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合一”,带动周边村庄整体打造、重塑良好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区的扎实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夯实,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在2019年成功通过省、市两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区)”验收,提前实现了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
坚持抓住重点 打出治理组合拳
复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面广、环节多、任务重的实际,把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污水横流、垃圾乱堆、房屋乱建”三个突出问题,作为全力攻坚的重中之重,举全区之力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开创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局面。
农村生活污水——有效管控变清流。复兴区投资8900多万元,对全区41个村庄的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到2020年底,有两个村庄纳入城市污水管网,7个村庄纳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10个傍河村庄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全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8%以上,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梯次推进污水处理。优先从城区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10个村庄做起,先行开展污水处理;其他村庄严禁在河道设置排污口;处理不达标的污水一律不得排入河道。二是科学确定污水处理方式和技术。在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的村庄,生活污水纳入管网进行处理;对不易集中污水收集的22个村庄,结合厕所改造,采用三格式化粪池进行处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坚持控污与治污并重。将重点河道、干支流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清除了农村黑臭水体,还群众一个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全面清除垃圾——村容村貌大改观。复兴区对全面清理垃圾,专门制定了专项整治方案 聘请第三方公司对41个村积存的垃圾逐一排查评估 确定垃圾存量 实行目标分解 责任到人。全区投入1000余万元 通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清理 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全清理、不落地目标。随后区政府以社会购买服务的形式 对覆盖全区41个村庄保洁环卫一体化项目进行招标 目前41个村庄已全部实施农村环卫保洁一体化运作 区财政每年投入500万由环卫公司负责农村保洁清运工作,还为乡镇配备垃圾清扫车11辆、垃圾收运车68辆,保洁人员220名。按照垃圾转运的交通路线和转运半径 建了两个垃圾转运站 到2020年底又建成3座 确保了农村垃圾清扫、收集、转运规范化运行,全区所辖农村的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市填埋场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覆盖率达到100% 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开展清洁行动——建设美丽新家园。围绕“拆、清、绿、管”四方面发力 对主城区周边国道、干道两侧和村内违建进行集中拆迁。坚持一把手挂帅、一张清单、一个标准 到2020年底,全区共计拆除面积241.5万余平方米 清腾土地1.2万余亩。以“五清三建一改”标准为切入点,对村庄垃圾、坑塘、残垣断壁、杂物等进行清理 利用拆除的空闲地,建成小游园、小果园、小菜园供群众休闲娱乐。在拆迁过程中 对清运、绿化、硬化等工作步骤进行规范指导、坚持植绿跟进 紧扣乡村振兴主题 同步推进人居整治、景观打造、节点靓化工程 先后打造村内游园122个 实现了即拆即绿即美 全面提升了村容村貌,被评为2020年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结硕果
没有了绿色,农村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因此,复兴区委、区政府围绕“生态靓区、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村庄”“河渠”“荒山”“街路”绿化工程。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始终,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实施绿化工程——铺展美丽乡村画卷。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区主要领导每周带队对乡、镇进行观摩评比 实行流动红、黄旗制度 制定奖补办法,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绿化的积极性。一是注重环村林带与庭院绿化相结合。41个村庄全部完成了至少30米环村林带建设 村内打造出40余条绿美街道,建成7296个绿美庭院,实现了村域绿化全覆盖,所有村庄全部达到村庄绿化标准,其中30%村庄达到省级村庄绿化标准。二是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近年来,复兴区共完成12万亩绿化任务,其中,2020年春季完成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2万亩景观绿化 全省绿化现场会在复兴区召开。同时还在康庄、康河、东店子等村推广核桃、桑树、元宝枫等经济树种 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三是注重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在村内道路和庭院,由区财政统一提供樱花、桃树、金叶榆等彩叶、开花树种及核桃、苹果等果树树苗,供群众选择栽种。目前全区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2万余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在全省率先完成绿化任务。
加强生态保护——打造清洁干净田园。把加强生态保护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原则 对规模养殖场采取不同措施 实施养殖污染治理。新建养殖场严格按照废弃物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落实好雨污分离、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措施;现有养殖场根据生产规模、养殖畜种和周围环境要求 采取干湿分离、沼气工程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办法,建设相配套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目前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通过在全区示范推广新型氮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精准施肥等方式 使全区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药使用量实现了负增长 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区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 对全区所有农作物秸秆进行集中还田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各项指标均已落实到位。
壮大生态经济——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壮大发展生态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把全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生态经济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区政府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多次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检查,果断让一些“散乱污”企业退出市场,生态经济、美丽经济势头不断得以发展壮大。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电子商务等新生态,让群众吃上“生态饭”、“美丽饭”。如牛叫河村通过环境整治成为“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 2020年旅游观光客流量达到5万人次,全村累计实现旅游收入达1000余万元,村集体资产也由2014年底的5万元猛增值到2020年的400余万元。随着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少村庄还先后引进了久耕玫瑰园、银谷芳香产业园、德丰生态园等一批都市休闲农业经济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让群众鼓起了腰包,走上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坚持留住乡愁 乡风古韵更悠长
复兴区委、区政府对如何留住乡愁,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整治规划中,根据不同村庄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等特点进行科学编制,既彰显了丰富多彩多元化的乡村风格,又在融入现代文明气息的同时,保留了原始的田园风貌和乡村原有的历史文脉,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留住乡愁——要保护好历史风貌。为了更好的保持原有古建筑、传统村落的风貌,经多方考证,制定了“一村一策”的整治修复方案,力求做到村域环境不变,历史外观风貌不变,切实把好留住乡愁的关口。如在对南牛叫村明清时期的建筑修复时,立新不破旧,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整治,很好的保留了古建筑风格。为了更多的保留田园原始风貌,还组织有关部门对康河村“鸳鸯槐”等一大批古树,进行了身份登记和重点保护。积极挖掘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先后建成涧沟村传统文化陈列馆,石坡村70、80记忆馆,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记忆。在对传统村落民居进行修复保护中,还探索创新了一套“保外提内”的修缮方法,“保外”就是保护好民居原有的外观,使其呈现出岁月沧桑的历史内涵,“提内”就是对民居内部进行现代化的装修,提高民居内部的生活品质。这一道道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把乡愁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
留住乡愁——要彰显出地域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 独特“基因”,找准地域特色放大原有优势,是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留住乡愁的重要环节。因此,复兴区在留住乡愁,突出地域特色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很好的体现了地域特色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完整性。区有关部门相继对龙山文化渊源,战国时期的白起墓、明清时期的晋商古道、建国初期的人工渡槽等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还通过挖掘考证,发现复兴区西部山区众多的小泉眼,与今天的沁河河道息息相关,据推断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沁河流域就已初见雏形。为进一步放大这一独特地域特色,组织有关部门深入沁河周边农村,对沁河的形成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传说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对沁河上游的沁河源景区,拨专门资金进行了提升改造,重现了昔日水草丰美,波光粼粼宜人的景象。
留住乡愁——要弘扬好地方文化。文化是地方的灵魂,是地方的魅力,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复兴区高度重视搜集整理。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让人居环境整治后的农村,不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且还要充满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成为提升群众思想境界的基石。复兴区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有关部门多次深入农村,对曾经使用过的传统老物件儿,如:篱笆、背筐、石碾、石磨、马灯等进行保护性征集,并建起陈列馆,成为人们寻找乡愁最生动,最直接的“活教材”。康庄乡南牛叫村在区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绘起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为主题的“文化墙”,“连年有鱼”“福寿同贺”“童送福财”等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墙体年画,搭建起弘扬地方文化的平台。师窑村是全区传统文化活动流传下来较多的村庄之一,主要有元宵节的“摆黄河、大鼓队、戏班、舞狮”等活动。据传,师窑村的“摆黄河”活动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活动形式隆重热烈,蔚为壮观,极大释放了地方文化的潜质和优势,并转化为催人奋进、勤劳致富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坚持建管并重 创新机制做保障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复兴区委、区政府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了一套常态长效的管护机制,确保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不滑坡、不掉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了已有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区委、区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放在了全区六大重点工作第一位,成立了重点工作推进指挥部,由区委书记担任政委,区长担任指挥长,下设生态建设及乡村振兴推进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和有关区直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专项方案等指导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建设项目、责任分工、考核验收等内容,指导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科学有序推进。为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还实行了领导干部包联机制。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片责任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区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经常深入一线,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定期调度,总结工作,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不利的乡镇及时给予指导,限期整改,一系列建管并重的落实责任机制,为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完善投资机制——维护正常运转。复兴区为了维护设施的正常运转,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实行了区级财政、乡村自筹、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在污水治理、农村改厕、道路硬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资金占30%,吸引60%的社会资本参与,针对有条件的乡、镇村庄自筹比例10%。区、乡两级财政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列入年度预算,有效保障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复兴区发展的潜在优势,吸引了碧桂园、美的等知名房企前来投资兴业;悦欣科技、韶液高端装备等企业也纷纷落户复兴。阡陌紫海田园综合体、银谷芳香产业园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有力促进了全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民宿养老等方面的投资,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此外,复兴区还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投工投劳等办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健立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扩大成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实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是巩固扩大人居环境成果的根本保障,为此,区委、区政府因村制宜、科学确定农村人居环境管护范围、管护标准、管护责任,建立起符合实际的长效管护机制。一是强化绩效考核。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组,每月组织考评组对所辖村庄考评一次,每个行政村独立评分,由考评组成员采取不记名打分。考评结果汇总实行“月排名,季评比、年总结”的绩效考核制度。二是定期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以“三清二改一管护”为抓手,以春节、端午、国庆、中秋节返乡人员较多为节点,集中开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活动,巩固提升环境整治成果。三是注重宣传发动。认真落实“村庄美、环境美、有了管护才更美”的要求,广泛深入的开展基层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村“两委”积极发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教化作用,经常性组织开展“文明农户、卫生家庭、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持续提升群众的环卫意识、管护意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五点深刻启示 值得学习与借鉴
近年来,复兴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区呈现出一派“村村有美景,庄庄换新颜”的喜人景象,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补齐了城乡差别的短板,为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的成功做法与经验,给全省各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和深刻的启示。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发挥好规划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开展县域村庄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同时还要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要在学习先进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深入基层,充分吸取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适合本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庄,确定整治的重点和秩序。要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群众期盼,科学确定各地的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农民群众不仅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为了做到“整治前群众乐意,整治后群众满意”,党委、政府一定要把“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充分激发起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首先,从群众身边人居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要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持续宣传党的政策,引导群众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其次,让群众既当“设计者”,也当“建设者”,拆哪里,建什么,真心实意征求群众的意见,形成全面推进、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复兴区康庄乡北李庄村在街道硬化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全村有50多条小街道,最窄处宽度仅有一米五左右,加之处于丘陵地带坡度大,车辆根本无法输送施工材料,工程预计两个月也完不成。这给大家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不计报酬立即行动起来,有车出车,有力出力,连70多岁的老人也主动参战,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硬化任务。县、乡领导都深有感触地说,依靠群众就没有攻不克的难关,这是推动工作的一大法宝呀!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坚持示范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生态村、生态镇辐射带动县域各村开展整治工作。要深入挖掘农村生活内涵和文化传承,加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力度,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村美景,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水,记得住乡愁”。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坚持加大投入。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财政增加困难的情况下,确保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非常重要。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要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科学合理运用财政补助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创新补助方式,提高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用活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动起群众资劳积极性,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找准工作站位,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既不能放任自流滞,又不能包办代替。要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加强对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县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部门,统筹安排年度工作任务,为工作持续开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要加强对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各级职能部门要经常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的有关情况,第一时间解决处理好环境整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工作落实好的,要给予表扬,落实不到位的,要给予严肃的批评,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发挥好政府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导作用。(张璐 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