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身体还有呼吸你就必须活着:只要你的身体还有呼吸
只要你身体还有呼吸你就必须活着:只要你的身体还有呼吸彼时,剧中的母亲因同志儿子的离世备受煎熬;剧外的白冰冰,距离亲生女儿的绑架撕票案,已走过了16年,演员与其所塑造的人物在人生体验上达到了高度契合。对于这个痛点,无人敢去触碰。2013年,第48届金钟奖的评审对白冰冰在电影中表现的点评相当简练:“多年历练和纯熟演技,把母亲的落空和难过描写得相当成功。”除此再无他话。在这些提及的作品中,白冰冰主演了两部。一是《寂寞芳心俱乐部》里内心极度空虚的陈春女;二是《那天妈妈来看我》中三个孩子的妈,这个角色也让她获得了台湾金钟电视电影迷你剧集最佳女主角。电影《那天妈妈来看我》剧照
大家好,我是凹叔。
上周五,也就是5月24日,台湾地区“同性婚姻法”正式实施。
回想了一下,对于LGBT群体的了解,似乎大多来自于台湾地区的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
从白先勇的《孽子》,到易智言的《寂寞芳心俱乐部》,再到刘若英主演的《征婚启事》;李安的《喜宴》、蔡明亮的《爱情万岁》;《漂浪青春》、《花吃了那女孩》等等08年开始井喷的女同青春片;2013年的《那天妈妈来看我》;30届东京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阿莉芙》;当然也少不了“同志天菜”徐熙娣和蔡康永主持的《康熙》。
在这些提及的作品中,白冰冰主演了两部。
一是《寂寞芳心俱乐部》里内心极度空虚的陈春女;二是《那天妈妈来看我》中三个孩子的妈,这个角色也让她获得了台湾金钟电视电影迷你剧集最佳女主角。
电影《那天妈妈来看我》剧照
2013年,第48届金钟奖的评审对白冰冰在电影中表现的点评相当简练:“多年历练和纯熟演技,把母亲的落空和难过描写得相当成功。”除此再无他话。
彼时,剧中的母亲因同志儿子的离世备受煎熬;剧外的白冰冰,距离亲生女儿的绑架撕票案,已走过了16年,演员与其所塑造的人物在人生体验上达到了高度契合。对于这个痛点,无人敢去触碰。
倒是白冰冰自己在多年后提起这部作品的获奖经历,自信地说:“我不拿这个奖,谁拿这个奖啊!”似乎所经历的苦难都已经释怀了。
最真挚的爱是“大音希声”,痛也一样
出生于1955年的台星白冰冰,对于内地观众来说也还算是脸熟,她是《春天后母心》里的金凤,《家有仙妻》里的美美,《双响炮》里的麻辣丈母娘游萍。
《家有仙妻》里的美美
但是关于白冰冰,真正引起轰动的恐怕还是1997年其爱女白晓燕遭到绑架杀害的事件。
从一开始,白冰冰就不是一个好命的人。
白冰冰是穷人的孩子,穷到被父母卖过。她亲眼目睹了弟弟哭得撕心裂肺地被人抱走。后来父亲病重,她早早辍学谋生路,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希望能改善生活,后来艰难地挤进演艺圈。她在自己的传记中写到过一个细节:有人问她在最难的时候为什么不找朋友帮忙,她一听就知道这个人没穷过,她说:“贫穷的人,没有朋友。”
1975年,她赴日发展,遇见梶原一骑,一位有名的日本漫画家,也是电影公司的老板。初相识,他已是中年人,她是年轻的台湾新星,他离过婚,有3个小孩,她对人事一无所知,这样完全不同的两个人,选择了一起走入婚姻。
从结婚那天起,梶原一骑就很少回家,终于在一个雪天里,白冰冰挺着孕肚、拎着给丈夫炖的补汤,在酒店的套房里看到了丈夫与陌生女人私会。白冰冰转身就收拾行李回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而当时她腹中的孩子,就是白晓燕。
1982年,台湾演艺圈正处在纸醉金迷的“秀场”时期,有歌厅想找日本歌星小林旭来演出,委托白冰冰去请。小林旭来了,在台湾演出了10多天,白冰冰也做他的翻译陪同了10多天,并且和张菲一起主持了小林旭的节目。自此,她的事业迎来了转机。
1990年后,白冰冰事业发展如日中天,在秀场的风光一时无两,随着台湾电视业的崛起,她又成为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电影演员、歌手,还要时常参与教育和公益活动,台湾人称“综艺一姐”。
这十五年间,白冰冰独自带着女儿打拼,梶原一骑再也没有出现过,白冰冰也没有再婚。
除了工作,白冰冰的另一个生活重心就是女儿白晓燕,她身边所有人都知道她爱女如命。一切看起来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人们永远无法预知幸福或悲剧到来的先后顺序。
1997年4月14日早上,白冰冰因为要去摄影棚拍摄新曲MV,没有亲自送 17岁的女儿去上学。下午4点时,正在工作中的白冰冰看到哥哥忽然拿着电话走了过来,白冰冰示意他不要打断工作,但哥哥依然一脸凝重,执意要她接电话。
电话里面是经变声处理后的声音,极慢,极恐怖,像喝过酒,又像吃了迷幻药,大着舌头,吐字不清:“到长庚球场的坟墓,去找白晓燕的东西。”
白冰冰一时尚未反应过来,旁边的导演却大叫起来:“会不会是绑票啊!”
随后发生的事情我们都是知道的,绑匪拍下白晓燕的裸照,剁下她的左手小指,向白冰冰勒索500万美元。由于无良媒体的大幅度报道,激怒了歹徒,他们因不满白冰冰报警,对白晓燕施暴并涉嫌强暴了白晓燕,最终将人质撕票。
白晓燕离世后,白冰冰的父亲因悲伤过度,也与世长辞。两个亲人相继离开,令白冰冰深陷痛苦之中,无法走出。
事件发生之后,外界对台湾媒体在这次事件中“嗜血”报道行为的反对声音达到了顶峰。
台湾娱乐圈长期与台湾黑道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连带关系,白晓燕事件的绑匪同样涉嫌黑社会,这对当时的台湾演艺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引起了不少讨论与反思。
可是反观1997年的娱乐圈,真的是相当热闹。
任贤齐的《心太软》爆红买了2600万张,王菲以6000万港币的天价签约了百代唱片,阔别舞台七年的张国荣重返红馆举行了“跨越97演唱会”,两个“玉女掌门人”宣布隐退,一个是周慧敏,一个是杨采妮。
另一边,在事件发生后忍着悲愤参加了数场新闻发布会后的白冰冰,接下来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怎样独自面对接下来死寂般的生活。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少大事件和大人物,也永远不会为一个人的悲恸停摆。
前段时间,王小帅的《地久天长》上映了,影评人和观众对于影片中失独问题也展开了热议。
电影《地久天长》剧照
大家觉得王小帅这一拳打得太绵,觉得影片和稀泥,觉得故事里面的悲痛没有找到真正的宣泄出口,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以至于憋得胸闷气短。
但这可能恰好就是现实中的创伤吧。
现实中失去至亲的痛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这一拳只有打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去评判到底绵不绵,痛不痛。
电影《地久天长》剧照
就像白冰冰,往后的生活不过是在反复的自责中研究和学习,怎样去挨这日复一日罢了。
这还不够痛的?
最真实的痛苦是喊不出声音的,即使是站在媒体风口浪尖上、有着无数发声渠道的白冰冰,也是一样。
除了我自己,没人可以要求我走出来
2013年,白冰冰本色出演了《那天妈妈来看我》里的母亲。
影片中,她在小儿子头七那天来到海边,对着大海祷告:老天爷啊,神明啊,你有看到我这个做妈妈的眼泪吗?拜托,我家何柏是一位很乖的孩子,今天来走这条路,求你来帮他,拜托你帮海水拨开,让一条路给他走,小柏,回家吧!
说给剧中人,也是说给自己。
白晓燕事件发生之后,那些对无良媒体的谴责和对台湾娱乐圈的质疑对于白冰冰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马后炮”。
无关什么无良媒体,也无关什么圈子,在白冰冰心中不断重复着的是歹徒说切白晓燕手指时,因刀太钝,切不下,用砖头使劲往刀背一敲,才切掉了指头;是女儿死前唯一留下的语序混乱的求救信。在白冰冰心中反复纠缠的不是外界因素的险恶,而是这一次,她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反反复复的自责,慢慢结成了一个死结,究根到底还是白冰冰不能接受女儿离开的事实,她没办法放女儿走。
这让凹叔想到鬼才漫画家伊藤润二的《绵长的诀别》,向来以恐怖元素和脑洞大开见长的伊藤润二在这个短篇中真是难得的有人性。
漫画《绵长的诀别》片段
漫画讲述的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思念已故亲人,所以会借助非自然的力量举办一种仪式,只要大家的思念足够深并且汇集交融到一起,就可以召唤出这位已故亲人的“残像”,这个“残像”可以和大家再继续生活一段时日,但也有期限。最终“残像”会慢慢淡去,再一次,也是永远地离开。
白冰冰就是这样,她因为过度思念女儿,去寻求灵媒的帮助,妄想能和天堂的女儿对话,被骗了近千万台币。她跪在菩萨面前,却什么话也说不出。她一直不敢搬家,她怕女儿回来,找不到家了。
无尽的思念是无时不刻延续着的,而间歇性的崩溃也是一定会有的。
在失独后的漫长时间里,白冰冰经常做着做着手头的事情便突然泪如雨下,她站在洗脸池前,发现自己满脸是水,还以为自己洗过了,但毛巾是干的,才知道脸上是泪水。常常是这样,不一定哪个突如其来的“点”,就又会唤起强烈的痛感。
电影《密阳》里面,失去孩子的母亲通过宗教来超度自己,让自己能够继续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她相信了主告诉她要选择原谅,她逼迫自己释怀,甚至去原谅害死自己儿子的罪犯。但是当罪犯告诉她,自己在监狱服刑期间也信了主,他不断地反省、赎罪,并且相信主已经原谅了自己罪孽的时候,这位母亲崩溃了。
电影《密阳》剧照
长期忍受着痛苦一点一点重建起来的某座庙宇再次坍塌了。
她想恢复正常的生活,她努力了,但做不到。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男主人公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自己的三个孩子在火灾中丧生,从此混沌度日,没个人样儿,谁劝都不行,他走不出来。
他的妻子有了新的丈夫生了新的孩子过上了新的生活,她也曾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她也劝他赶紧走出来吧,但是不行,他就是走不出来,或者说他就是不要选择走出来,只有不断地自我折磨,这件事才不至于终结,亡者才不会彻底真正地离去,才不至于去面对比自责痛苦千万倍的空寂。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无数个人劝白冰冰走出来,她都不要走出来。
随着时日的增加,甚至有人觉得白冰冰到现在都还拿这件事儿在卖惨。
台湾的网络红人“A滥”林雅强曾经发文批评过白冰冰,认为她不适合代言高雄市观光,原因是“她心中还放不下白晓燕”,她不肯走出来。
这段言论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白冰冰也特别不客气地回呛他:“你没死过小孩啊?!”
可是,就在某个早上,白冰冰发现,自己已有几日不再哭。她给友人打电话。友人说:“你终于熬过来了。”
此时此刻,白冰冰明白了:“经历这样痛苦的事情,任谁也会怨天怨地,我心里的伤、痛、恨只多不少。但慢慢地我发现,我把日子过得越来越苦,人生变得越来越难,我不想余生都是如此!”
没有发生哪个令她幡然醒悟的具体事件,也没有出现什么救世主,但是她突然就决定要走出来了。旁观者永远弄不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就连白冰冰自己恐怕也是一样。
所以说,在悲剧的背后,除了当事人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要求他走出来。
不知道未来等待白冰冰的是什么,只真心希望这个苦透了的女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过好余生。
关于创伤和灾难,不只有自生自灭
看到这里你也许想说,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让那些生活中,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当事者去自生自灭吗?
当然不是。
正如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杰西·布拉凯德的小说《悠长的告别》一样,
小说的故事与失去至亲后心理创伤的治愈有关,它讲述了在一场意外中,2岁的托比在游泳池里溺亡,在此后的30天里,一家人生活在乌云笼罩的环境下,没有办法正常生活,他们一直在想孩子到底是怎么死亡的?
再或者,这根本不是事实,只是做梦,或许梦醒一切都恢复到以前正常的生活。
潜意识里,他们不认同这是事实。特别是妈妈布丽姬特总是以为孩子在游泳池里,她半夜潜到水底,只为感受孩子的生命,甚至出现幻觉,以为托比的鬼魂回来了,再或者是托比一直在水底不曾离去。
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更像是一本心情日记,是作者杰西·布拉凯德根据本人真事,写了40年才完成的长篇小说。
作者杰西·布拉凯德讲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我两岁的妹妹溜进一扇没有关好的泳池门,然后掉进了我们后院的游泳池里溺亡。”
叙述中分别使用了三个人称来解析当时情况下三个人不同的情感:
父亲芬恩,第三人称,旁人的视角,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与主人公的情绪;
芬恩不知道从何说起,责备的问题、花费的问题、内疚的问题、泳池门的问题、原谅的问题……所有这些都缠绕在一起。
母亲布丽姬特,用少见的第二人称视角来描述,失去孩子失控且要保持镇静的态度,患得患失;
托比?在你的周围,泳池里充满了生命。你能感觉到鱼儿绕着植物的茎叶来回游动,你能感觉到蜗牛缓慢而又柔软地滑动。水闻起来混合着树叶、鱼和青蛙的味道,而不是氯气的味道。但是没有托比。
哥哥贾拉,第一人称,作者曾经失去过一个妹妹,所以在哥哥这个角色里注入更多的个人情感,用第一人称更符合特定的情绪波动。
然后我的双肩开始颤抖。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原来哭泣就像是有人抓着你的肩膀,把你从地上举起来,使劲地晃着你,晃到连你的牙齿都撞到一起。
三种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折射出失去亲人的悔恨和难过,充沛的情绪渲染,行为动作的细节描写,足以触动读这本书的人。
母亲布丽姬特因为丧子,变得“如此瘦弱、苍白和孤独,我才看到她的眼睛周围出现了新的皱纹,头发上露出了几束白发。”
爸爸芬恩因为丧子,“又胖又老,整个人一团糟。”
宽恕自己,理解悲剧
还好,书中告诉我们:在创伤性经历后,进而学会伤痛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与至亲的告别,可以说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书中母亲布丽姬特在泳池里种上植物,放养活着的鱼儿和青蛙,把死寂一样的泳池变成活生生的池塘。
妻子布丽姬特带着丈夫芬恩来到池塘,芬恩倒吸一口凉气,简直要毛骨悚然了。
但是布丽姬特在鼓励他:“靠近些。”
她拉着他向前走,带着他来到池边,转过他的身子,让他坐下来。当水面第一次碰到他的脚时,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想要反抗她,但她抱住了他。
他们在泳池拥抱,也互相原谅。
“我和你在一起。”他低声说,“无论多久,我们只需要原谅我们自己。”
“绝不会有那么一天的。”妻子说道。
“总有一天,总有一天你会做到的。”
妻子并不相信他:“只要你的身体还有呼吸,你就必须不被饶恕地活着。 ”
“我原谅我们。”丈夫芬恩说。
直到这一刻,泳池里的水互相晃动,两人在水中相拥,妻子布丽姬特开始哭泣。这一刻,宽恕自己,迎来新生。
作者杰西·布拉凯德也曾经历过这种不幸。
在这些可怕的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你很难去了解它们、理解它们,或者相信你会再次感受到幸福。它们是如此残忍且随机,不讲情由。大量的自我折磨源于造成意外发生的走神的那几秒,它们会导致一生的内疚。
但是,“我也渐渐能看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及吸引人之处。”
逝者已去,如何在漫长岁月中面对悲伤?正如白冰冰,正如《悠长的告别》中失去亲人的家人们。
如果你的生活曾经、正在(当然凹叔希望你永远都不需要)经历创伤期,那不妨就试着去理解悲剧。
当然,度过悲剧需要漫长时间,必要情况下也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
但最终,我们能迈出这一步,理解伤痛,拥抱身边的人。
这就是爱的力量。
留言互动
说说你缓解悲伤的方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有趣故事,
根据留言点赞的热度和质量,
读书鱼仔会选出1名真爱
送出一本《悠长的告别》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点右下角“在看”哦~
领最新好书,微信扫码直接加读书鱼仔
↓凹叔推荐↓
《长长的回家路》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著
余小山 译
磨铁图书出品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作品总是让人回味悠长,凹叔之前写过他的《熊镇》和《长长的回家路》,每次看完他的作品,内心总是被他的文字揉捏到久久不能忘怀,今天又讲到“亲情”与“失去”,凹叔不得不再提到《长长的回家路》这本书。
当你发现你最爱的爷爷在慢慢忘记你,而你却无能为力;当爷爷知道自己会慢慢忘记所有的一切,只想最后忘记孙子,想紧握住最后的记忆。这一切都表现的如此无奈,如果失去是无法挽回的,我希望这一些来的慢一些。凹叔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幸福,并且把握住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采编:黎杨;本文编辑:小刀 桃子;监制:袁复生。如需转载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点击【关键词】 查看更多精彩◣
最热读诗会|双子座作家|北京飞絮|《林奕含逝世两周年》| 悔创母亲节 |村上春树谈父亲往事| 9.4分综艺揭开黄渤最深的绝望 | 《六欲天》导演祖峰 |一本书看懂权游烂尾
有趣太宰治 | 如此纯真又私生活混乱的男人 | 《朋友,吸猫吗?》|《康有为文集》,放梁启超照片?| 余光中:除了乡愁,我还有咪咪这样的姑娘
好书《日日有好日》 | 《人行道王国》 | 《法医秦明》|《我是猫》|《寂寞之井》|《今天将会不一样》|专访苏童《黄雀记》|孙俪《遇见你,陪伴你》|集中营《失去名字的女孩》| 东野圭吾 | 爆笑漫画《绝顶》 |萌出血《瓜几拉画猫:吾辈宋朝猫》| Netflix网剧原著小说《流沙刑》
好剧 《复仇者联盟4》 | 《美国众神》 | 《爱,死亡和机器人》| 《何以为家》 |《爱上你治愈我》|《我,到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