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及专题要点(高考地理核心知识与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及专题要点(高考地理核心知识与答题技巧)(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分异判断方法(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

1.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其相关地区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分异判断方法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2)非地带性分异判断方法:依据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主要比较自然带的类型、分布范围及延伸方向等,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如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之间,但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出现在回归线附近,是受地形和洋流等影响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判断方法

思路: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及专题要点(高考地理核心知识与答题技巧)(1)

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要领: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见下图)。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类型越多;相对高度越大,山地自然带类型越多。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及专题要点(高考地理核心知识与答题技巧)(2)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分布高度的因素为热量和水分条件。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同一山体两侧垂直自然带的高度比较

①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一般同一山体的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即阳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阴坡的高。

②假设两侧热量相同,看水分差异。

a.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即迎风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背风坡的高。

b.从降水与蒸发综合考虑。如黄土高原:阳坡降水大于阴坡,但阳坡蒸发也大于阴坡,综合起来是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比阴坡差,因此阳坡森林分布上界比阴坡的低。

③具体山地要具体分析其水、热的综合状况,看是热量起了主导作用,还是水分(不是降水)起了主导作用。

(4)不同地区的不同山体的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较

①一般纬度越高,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低。

②一般距海越远,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高。此种情况应为干旱区的山地,其基带的降水量较少,但降水量由基带向上增加,故其森林带开始出现的下界高度较湿润地区的山地高。

5.地带性、非地带性的区别与联系

(1)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会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又有复杂性。

6.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

形成温带荒漠带

(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

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

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