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衣锦还乡(历史可以这么写)
刘邦为什么要衣锦还乡(历史可以这么写)刘邦为了让刘太公宽心,于是爽快地说:“好呀,我让你家世世代代免交公粮。”哈大龙想了想说:“好呀,你既然得了天下,那我这些忙也不能白帮,你可得给我补偿。”(汉高故里刘邦家乡中阳里村)众人这才发觉,离开这么多年,刘邦仍然不过是个无赖,于是纷纷摇头,便要散去。刘邦见哈大龙也要走,连忙叫住了他。哈大龙问:“你还想定我罪么?”刘邦笑嘻嘻地盯着他,面不改色说:“哪能呢,我走后多亏你帮我父亲,我对你感激还来不及呢。”
推荐:历史可以这么写:刘邦衣锦还乡(上)文/李蓬
(沛县歌风台)
【作者简介】李蓬,男,四川作协会员,天津笔牧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编剧,四川大河映画文化传媒公司签约编剧。曾一度列为山西省《民间传奇故事》、四川省《龙门阵》重点作者,湖北省《古今故事报》金牌作家,2016年拟被《百花园》列为重点推介作者。迄今已在6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00余万字,出版武侠故事集《温柔陷阱》并被入选“中国好故事”;共有11部(微)电影作品获奖。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汉高故里刘邦家乡中阳里村)
众人这才发觉,离开这么多年,刘邦仍然不过是个无赖,于是纷纷摇头,便要散去。刘邦见哈大龙也要走,连忙叫住了他。哈大龙问:“你还想定我罪么?”
刘邦笑嘻嘻地盯着他,面不改色说:“哪能呢,我走后多亏你帮我父亲,我对你感激还来不及呢。”
哈大龙想了想说:“好呀,你既然得了天下,那我这些忙也不能白帮,你可得给我补偿。”
刘邦为了让刘太公宽心,于是爽快地说:“好呀,我让你家世世代代免交公粮。”
众人此时已知道刘邦说话比里正还要管用,一听此言便复又围过来。黄三说:“还有我,你当亭长那阵,有年迎接上司,要我吹锁啦,一直没付工钱,你可得给我。”
刘邦大手一挥:“好,你家也世代不纳公粮。”
董老六说:“那年我与人打官司,你让我拿十石粮给你活动,结果官司不了了之,这十石粮我当年可是东挪西凑借的,我家后来还为此挨了好多年的饿。”
刘邦说:“你家也世代免粮。”
方厨子说:“有一年咱们去偷狗,后来我被抓住,你叫我别供出你和樊哙来。为这事我可挨了不少板子。”
(汉皇祖陵位于江苏省丰县西北约十公里处的金刘寨村,相传刘邦的曾祖父刘清就埋葬在这里。)
刘邦说:“好了,各位乡亲,过去我们多少都有些往来,咱们丰镇百姓就都世代免粮吧。”他扭头一看,见萧何脸色有异,遂问:“丞相有何看法?”
萧何说:“世代免粮,那可是封王封侯的待遇,要不就免他们这一代人吧。”
刘邦想了想,觉得也对,于是说:“好呀,就依丞相之言,你写好公函,让本地里正执行。”
乡亲们顿时做了个不屑的手势:“狗日的萧何,你到底多读了几句书,馊主意真不少,秦始皇焚书坑儒,怎么没把你坑死!”
不过大家几十年可以不缴公粮,到底还是很高兴。刘太公本来在乡间也有些声望,经此一闹更是提高了威望。不只哈大龙,便是其他乡亲也都竞相跑来搀扶。但是刘邦坚持要扶父亲,众人这才不好相争。这时随刘邦跟来的那群花枝招展的女人也都跑了过来,有人还要争着搀扶刘太公。
刘太公哪曾受过如此待遇,慌忙躲闪。倒是哈大龙眼尖,失声说:“这不是吕雉么?那年你抛下太公,带着两个儿女去寻刘邦,现在总算回来了。”
刘太公仔细一瞧,眼前的女人可不就是自己的儿媳么?只是她满脸涂得怪模怪样,乍一出现反倒不敢相认。
(两千多年前的丰邑中阳里村,复原图)
刘邦带来的那群人太多,而乡下又都很穷,即使分摊到每家每户,也根本容纳不下。好在这些人行军打仗惯了,最擅安营扎寨。刘太公与哈大龙两家之间便有一块平地,刚刚种下粮食。刘邦让人在那里驻扎,回头再行对田地的主人进行补偿。
按以前的计划,刘邦本来要逐户走访。但那些女人不愿意,说是这些乡民太过愚昧,许多人又出言无状。便连吕雉也老大不情愿,毕竟她在这里生活很久,与家家户户都难免有些鸡毛蒜皮的争吵,生怕人家会翻旧帐。刘邦心想反正脸也露了,也不愿意挨家挨户去走。如此住了两天,他向父亲提出一起回长安。刘太公于是找哈大龙商量,两人都担心会与吕雉合不来,刘太公说啥也不愿去。吕雉向刘太公保证,一定会敬孝道。刘邦也说皇宫里那么大,若是实在合不拢,不住在一起就行了。
刘太公这才勉强同意。刘邦毕竟是建国之初,朝中诸事很多,他不敢久留,带着父亲回了长安。
(刘邦的老家,丰县赵庄镇金刘寨)
四、迁居
丰镇的乡民们对高祖还乡着实议论了一段时间,但是过了也就淡了,仅是偶尔有人调侃里正:“你要我们准备这样准备那样,结果拿出手没?”说得里正灰溜溜的。
一晃过了半年,一队人马复又进村,这次来得太过忽然,大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遂纷纷跑去看热闹。走近一看,居然是刘太公由樊哙护送着回来了。
哈大龙说:“我就知道你和儿媳准搞不到一堆去。她这人也像是婆娘,凶巴巴的,只怕连刘邦也未必管得住。”
哈大龙偷偷瞅了一眼樊哙,发觉樊哙已有些怒意,遂说:“樊屠子的婆娘同样也是吕公的女儿,你咋就能把婆娘收拾得服服帖帖,你就不能给刘邦传传经验。”
一席话反倒说得樊哙作声不得。刘太公说:“吕雉倒也没对我怎样——皇宫那么大,这半年也难得见她几次。尽是些老婆子老妈子们扶持我,还有一些男人,说话拿腔拿调,听说他们的那玩意儿被割了,所以我反倒不习惯,觉得还是回来与乡亲们住在一起亲切得多。”
哈大龙说:“你在皇宫里,可以让他们给你治病嘛。这乡下,走好远才能找到医生,回来岂不受罪。”
刘太公说:“我宁愿在乡下生病,也不愿意在皇宫里健康地活着。”
(刘邦的老家丰县赵庄镇金刘寨)
好在刘太公的房子还没有拆,乡民们原准备开一个纪念堂供外地人参观以收些门票,这下纪念堂自然没法开了,不过大家还是很高兴。樊哙安顿好刘太公,便回长安复命不提。
但过了一月有余,又有人马来到丰镇。这次大家倒不怎么惊讶,知道准是刘邦放心不下父亲,派人来探望。这次来人是萧何,他传达刘邦的旨意,意欲让众乡民悉数迁往长安。原来,樊哙回长安将所见所闻告诉给刘邦。刘邦见老家的人说话如此不知深浅,老是揭自己的底,谈自己的丑事,遂决定将他们迁至长安,以便约束。
可是刘太公曾经说过,侍候他的那些男人都曾被阉割过,大家得知要迁去长安陪刘太公,以为也要挨那一刀,顿时炸开了锅,对刘邦叫骂不绝。大家猜想这准是吕雉出的主意,便连带把她也给骂了个体无完肤。若非刘太公与人和善,吕公曾教过书,只怕刘、吕两家的老祖宗也会给搬出来。
萧何说:“请乡亲们放心,大家也不必迁居皇宫,就住在长安附近,仍象现在一样,这样皇上可以随时来探望太公。”
众人将信将疑,萧何于是将里正和哈大龙等少数几个有名望的人召集起来作动员。里正也是老大不愿意搬家,但他本身就在吃皇粮,不好明着反对,便推说让哈大龙拿主意。
(沛县的汉街)
哈大龙想了想,出了一个难题:“迁家我们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我们熟悉了丰镇的一草一木,都舍不得离开。要我们迁至长安,除非把长安也布置得和我们这里一模一样。”
萧何说:“你这可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哪能呢?”
哈大龙说:“那我们也绝不愿意迁。”
萧何说:“违抗皇上的旨意那可是死罪。”
哈大龙说:“我们宁愿死。”
话说到这种程度,萧何只好回去复命。谁知过了数年,樊哙再次来到丰镇,说是长安附近已修得与丰镇一模一样,要他们迁居。众村民说啥也不相信,樊哙便提出由里正和哈大龙先行查看。哈大龙说:“去就去,以前是我反对迁居,大不了就让刘邦抓我去坐牢!”
里正只好同意先去长安看看,心想即使那里没有修成丰镇模样,自己走一遭也可以见见世面,权当免费旅游。过了一个多月,哈大龙带着大队车马浩浩荡荡回来了。他对乡民们说:“长安果然修得与丰镇一模一样,里正知道反正得搬家,他索性就不回来了,要我通知大家,顺便把他的家也搬去。”
(沛县沛公园)
而他带回的那些车马乃是哈大龙向刘邦提出的搬家工具。汉初经过数年发展,此时马匹已不再象先前那样吃紧,倒也未再用牛来充当。众人只得收拾家当,至第三日凌晨,所有该带走的东西都悉数搬上了马车。一直走了半月有余,大家才来到长安新修的家里。大家见到房屋布局,不由得啧啧称奇,那里果然与丰镇一模一样,便连鸡、鸭、鹅、猪、狗、牛、羊之类的家畜家禽也都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家。
大家仍称这里叫丰镇。但是刘邦听了萧何的建议,觉得丰镇这个名字已有,于是改名叫新丰。
新丰距皇宫不远,刘邦忙完公务,便常来探望父亲。乡民们依然没有把他当成皇帝,时常直呼其名,甚至还叫他外号“刘烂龙”。有时候乡民们一时兴起,也跑来皇宫看热闹,刘邦老大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萧何说:“没有礼仪那可不行,这样皇威何在!我看得制定一套礼仪来约束他们。”
刘邦于是让萧何制定礼仪制度。萧何于是根据前人的经验作了适当变通,最终制成了汉朝的礼仪。他来到新丰找哈大龙等人商量如何推行。哈大龙到底也读过几句书,知道若是不改变乡民那一套,必然有损刘邦的形象,而刘邦毕竟是丰镇出去的,再怎么着也是家乡的光荣,于是向众人说了。众人想想也有道理,便都遵照执行。
自此,封建皇朝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徐州丰县刘邦广场)
推荐:
《本草》植物志之决明子:雾霾中还你我一片蓝天图说丨多年后,遂宁以惊艳姿势绽放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
125926681@qq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