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秦朝帝国的崩溃音频(秦帝国的迅速崩溃)

秦朝帝国的崩溃音频(秦帝国的迅速崩溃)就在全国反叛此起彼伏的时候,秦二世胡亥却忙于诛杀自己的兄弟,并在第二年将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下狱。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道:“将相不能受辱。”自杀身亡。智商低下的少子胡亥继承皇位为秦二世。没过几个月,陈涉、吴广便在大泽乡造反,六国王公贵族乘机竞相起事。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韩成为韩王,韩广为燕王。刘邦、项梁也相继响应,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这样又过了几天,病情日渐恶化,秦始皇这时候大约明白了,人不能与命争,于是司马迁写到:秦始皇写了一封信,加盖上御玺,让赵高派人火速送给远在塞外的长子扶苏,要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车府令兼掌印玺事务的赵高处,赵高没有立刻将信交给使者。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逝世。秦始皇病故后,赵高和胡亥胁迫李斯,伪造秦始皇遗诏,令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自杀。几年塞北的戎马生涯

秦朝帝国的崩溃音频(秦帝国的迅速崩溃)(1)

第十一章 秦帝国崩溃的根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日,秦帝国统一后的第11个年头,50岁的秦始皇第5次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随,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少子胡亥要求随父王同行,秦始皇应允。不知道胡亥的这个请求是不是事先就有预谋?因为50岁的人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耄耋老人了。

此次秦始皇是东巡,从咸阳出发,向南至江汉平原,过云梦,十一月抵达九嶷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经过丹阳,到达钱塘。过钱塘江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120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江,然后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在那里刻石立碑。

秦始皇一路祭拜古代明君,可见其并不是一概否定前朝的功绩和思想,对儒家推崇的尧、舜、禹等等古代的明君,心存敬仰。

此次东巡返回的时候,走到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秦始皇病了。大约不相信自己的天命已近大限,所以没有安排后事,自己的、国家的。

这样又过了几天,病情日渐恶化,秦始皇这时候大约明白了,人不能与命争,于是司马迁写到:秦始皇写了一封信,加盖上御玺,让赵高派人火速送给远在塞外的长子扶苏,要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

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车府令兼掌印玺事务的赵高处,赵高没有立刻将信交给使者。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逝世。

秦始皇病故后,赵高和胡亥胁迫李斯,伪造秦始皇遗诏,令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自杀。几年塞北的戎马生涯,没能改变长子扶苏的懦弱本性。赐死的御信到达,尽管大将蒙恬力劝,扶苏还是自杀身亡。扶苏的自杀,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也放弃了作为一个帝王长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智商低下的少子胡亥继承皇位为秦二世。没过几个月,陈涉、吴广便在大泽乡造反,六国王公贵族乘机竞相起事。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韩成为韩王,韩广为燕王。刘邦、项梁也相继响应,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

就在全国反叛此起彼伏的时候,秦二世胡亥却忙于诛杀自己的兄弟,并在第二年将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下狱。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道:“将相不能受辱。”自杀身亡。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走出牢房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办不到了!”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斯被处死并夷灭三族。

第二年,赵高暗中跟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密谋,打算杀死胡亥篡位。为了怕阎乐中途有变,赵高事先劫持了阎乐的母亲,安置到赵高府中当人质。让郎中令做内应,谎称有大盗,命令阎乐召集官吏发兵追捕。于是,阎乐带领官兵一千多人冲进宫中,逼迫胡亥自杀。赵高改立胡亥的叔父子婴为秦王。不久,子婴于斋宫诱杀赵高,灭赵高三族,咸阳示众。

子婴做秦王46天,曾被秦始皇的朝廷任命为泗水亭长的楚国人刘邦,率领造反军打败秦军进入武关,子婴用丝带系上脖子,驾着白车白马投降。

不久,项羽赶到。这个因为秦始皇的仁慈而活下来的楚国贵族后裔,一点也没有感念秦始皇的不杀之恩。还有那个刘邦,同样也不感念秦始皇对楚国人的仁慈,和对他本人的提拔使用。项羽杀了秦子婴,项羽和刘邦夷灭了秦始皇的宗亲三族。

扶苏的软弱,胡亥的弱智,赵高的野心,李斯趋利避害的首鼠两端,这一切,表面上看,好像是应验了中央集权下帝王的宿命:社稷存亡,系乎一人。然而,把秦帝国的崩溃归咎于胡亥的弱智,或者归咎于秦始皇没有选定合适的接班人,似乎难以服人。因为从时间上看,秦始皇公元前210年驾崩,九月大丧已毕,第二年陈涉、刘邦、项梁就造反起事,这应该是秦始皇在位时埋下的祸根。胡亥的弱智和赵高的胡作非为,充其量不过是阻碍了帝国的大臣和将军们成功地去平息叛乱。那么,这个祸根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节 根源只有两个字:仇恨

秦帝国的迅速崩溃,原因很简单,两个字:仇恨。

埋藏在被秦始皇灭亡的六国王室、公卿大臣、文人士大夫,以及百姓心里的仇恨。如果再进一步分析,这其中还有秦始皇本人对这些仇恨的认识不...

有一句这些年已经很少有人提起的话,准确地概括了仇恨的来源:人还在,心不死,日夜梦想恢复其失去的天堂。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不管这段话是人物所言,还是司马迁借人物之口要表达如下意思。

陈涉造反后问计于张耳、陈余,两人回答道:“秦始皇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希望将军你不要称王,赶紧引兵向西,派人去封六国的后人为王,这样可以为自己建立同盟,为秦国树立敌人。”[1]

这段话中有“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道出了仇恨的根源。造反者要做的事情是“立六国后”,其目的也是自己要称王封侯。

然而,秦始皇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由于自己童年亲受战乱之苦,所以其认为,天下苦难的根源是诸侯列国之间的战乱。所以他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他以为,只要消灭了诸侯,消灭了造成苦难的根源——战乱,天下人就会感恩戴德,安居乐业。

所以,战争一结束,他就没收散落在民间的兵器,聚集到咸阳,将其熔化铸成12个重达千石的金属人像,置于宫中。帝国惟一一支野战军,被派到塞外抵御匈奴。在原诸侯六国的境内,没有派驻一定数量军队,也没有派遣有足够战争经验的将军驻防。

然而,六国王公贵族的想法却相反。他们宁愿天下重陷战乱之苦,也要夺回自己失去的天堂。

他们心怀仇恨,虽然秦始皇对他们有不杀之恩,虽然秦始皇对他们有安居乐业的恩德,但是失去富贵的仇恨,任何仁政和宽大都难以化解,所以,一有机会,他们便要拼死反抗,要夺回失去的天堂,要向秦始皇复仇。

而秦始皇的开明和仁慈的恶果却是,一旦诸侯造反,竟然没有足够的军队可以抵挡和平叛,以至于造反者无所顾忌,心怀仇恨的人纷纷暴乱,一时间烽火遍地,国家一片混乱。

注释:

[1]“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

一 仇恨最深的是六国王族

六国王族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拥有象征意义,他们的存在,使得那些失去故国的既得利益者心存一线希望。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没有对六国王族进行杀戮和灭族。除了燕太子丹,由于其派荆轲行刺,秦始皇指名要取他的首级除外。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俘获韩王安,将其地命名为颍川郡。

十九年,王翦平定赵国,俘获赵王。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破,魏王投降。

二十三年,王翦攻楚,占领陈城以南至平舆城,虏获楚王。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军,攻打燕国辽东,俘获燕王喜。又攻代地,虏获代王嘉。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宰相後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始皇派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俘获齐王建。[1]

加上代王,秦始皇一共俘获了七个诸侯王,对他们既没有杀,更没有夷族灭门。

然而,对六国王族的不杀,并不能换来其感恩戴德,失去天堂般生活的巨大反差,失去至高无上权威的刻骨屈辱,每天都会折磨这些人,所谓人还在,心不死,真是最贴切的描述。这些人,一遇机会,便会自己乘势而起,或是被其他人利用不得已而起,树起旧国大旗,收聚人心。

本来,一个新朝建立的初期,都会在很长一个时间里有这样或那样的反叛,如果没有旧国王室的号召,便难成气候。秦始皇所面对的反叛却不同。

原魏国王子魏豹,起兵为魏王

魏豹是魏王的儿子,他的哥哥魏咎在魏国灭亡前被封为宁陵君。陈涉造反时魏豹相随。

开始,魏国的故人立魏豹的哥哥魏咎为魏王。秦国派章邯率领修骊山的军队攻打陈涉,将其击败并杀死,随即包围魏咎。魏咎派周市去已经自立为王的齐国和楚国求救,齐、楚两国虽然派兵来救援魏咎,无奈均不是章邯对手。章邯击败援兵,斩周市,包围魏咎于临济,魏咎自焚身亡。

魏咎死后,魏豹从临济逃出来,去楚国向项梁借兵,得兵数千。正好此时项羽击败章邯,魏豹回到魏国旧地,以魏国正统王族为号召,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占领了20多座城池,后被项羽立为魏王。

项羽灭秦之后,大封诸侯,把魏豹迁到河东封为西魏王,魏豹不满,刘邦东进时,魏豹归顺了刘邦。等到项羽攻打荥阳,刘邦败退之后,魏豹又背叛刘邦,刘邦于是命曹参和韩信攻打魏豹,并将其擒获,裂魏豹封地为三郡,杀魏豹。

魏豹没有被秦始皇杀死,反倒死于刘邦。魏国王室没有被秦始皇夷族,反而灭绝于反叛秦始皇的战乱。[2]

原韩国的王子韩成起兵为韩王

韩成是韩国的王子,韩国灭亡前被封为衡阳君。项梁起事后,封了燕齐赵魏各王子为王,也把韩成封为韩王,以此来号召韩国旧地的反叛。

项梁战死之后,刘邦又把原韩国韩襄王的孙子韩信立为将军,号召韩地。这样便形成了原诸侯韩王的儿子韩成效忠项羽,孙子韩信追随刘邦的局面。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派韩信攻取韩国旧地,韩成闻听,命部下郑昌去抵御韩信,这样,原诸侯韩国的王室骨肉,便在反对秦始皇的战场上刀兵相见,自相残杀了。结果韩信打败郑昌,项羽一怒之下杀了韩成。

几年后刘邦灭亡项羽,正式与韩信剖符为信,立其为韩王。然而,韩王信的命运与韩成和魏豹一样,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以谋反的名义,杀了韩王信。

韩国王子韩成没有被秦始皇所杀,却命丧项羽。韩国的王孙韩信,同样没有死于秦始皇,而是被刘邦所杀。韩国王室同样没有被秦始皇夷族,反而灭绝于项羽和刘邦。[3]

注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後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2]其事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3]其事见《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二 因仇恨引发威胁最大的是列国的公卿大臣

诸侯列国的公卿大臣,数量多能力大。文者出谋划策、著书立说,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和影响力;武者,树旗造反,攻城略地,是秦王朝最大最直接的威胁。

同样的事实,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后,没有对六国的公卿贵族进行大规模消灭和镇压。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十二万户豪富,不是一个小数目,分到六国,平均每个诸侯国有两万户。什么人能够在诸侯国里成为豪富,当然是各国的公卿大臣。从文字上推测,秦始皇只是将他们从各自的属国迁至咸阳,很可能将其属国没收充公,但是并没有伤及这些人的性命。这点,从项梁、项羽亡国之后的生活可以印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战国时期的诸侯列国,其公卿大臣大部分都有封国。这些贵族上朝为臣,归国为王,享受着不亚于君王的尊贵和富足。封国可以世袭,子子孙孙永保富贵。有些诸侯国的大臣职位也可以世袭,三世为相,子孙权贵。

同样的道理,秦始皇不杀并给予的自在生活,并不会换来这些公卿贵族对秦始皇感恩戴德,失去的天堂般生活的巨大反差,失去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贵的刻骨仇恨,同样也在每时每刻煎熬着这些人。

张良变卖家产刺杀秦始皇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其祖父在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三朝为相。张良的父亲在韩釐王、韩悼惠王两朝为丞相,是韩国掌握实权的望族。张良的父亲在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去世,19年后韩国灭亡。

秦始皇灭亡韩国后,并没有对两代为韩相的张良一家进行杀戮或籍没家产,当时张良家仍有家童三百。然而,张良却痛恨秦始皇,弟弟死了也不去操办后事,而是变卖家产,四处寻访刺客,以求刺杀秦始皇为家族复仇。

不久,张良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力士,为他制作了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时,张良事先得到消息,与大力士在波浪沙埋伏。当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大力士以铁锤袭击车队,没有击中秦始皇乘坐的车子,只中副车。秦始皇下令捉拿刺客,张良逃到下邳。十年以后,陈涉起事,张良聚拢一百多人响应。

像张良这样出身于将相之家的人,不同于陈涉、吴广那样的草莽。陈涉、吴广能够振臂一呼,但不能委屈成事,其最终的命运不是因造反失败被杀,就是死于自己阵营如张良这样的高人之手。张良这样的官宦子弟,饱读史书,足智多谋,善于审时度势,知进退方略。

张良在几个关键的时刻,帮助刘邦做出正确的选择,使其能最先进入咸阳,最终战胜项羽。

第一,项羽拥立的楚怀王惧怕项羽暴虐,不希望他将来为王,就与各诸侯军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随即派刘邦向西进军,而派项羽往北去救援钜鹿。刘邦与张良率军向西进入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时,前遇秦军在峣关阻挡,刘邦想用两万人攻打。

张良劝谏道:“秦军还很强大,强攻不能取胜。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这样市侩的人容易被利益引诱。”

于是,张良一面广布疑兵使秦军胆怯,一面使人以钱财利诱,果然奏效,秦守关将领欲与刘邦共同攻打咸阳。刘邦很高兴,打算受降。

张良又谏道:“秦将虽欲降,其兵卒未必肯降,不如乘其松懈,发起进攻,一举克之。”

刘邦于是领兵发起突然攻击,大破秦军,这样,刘邦才得以顺利进入咸阳,为后来的称王占得了先机。

第二,刘邦进入秦宫,见宫室豪华,宝物美女众多,就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刘邦不听。张良说:“秦朝暴虐无道,你刘邦才能够来到这里。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张良的话点醒刘邦,于是刘邦决定回军灞上。刘邦的这一举措,避免了立刻与强大的项羽发生冲突,为日后壮大实力,与项羽争夺天下赢得了时间。

第三,刘邦不甘心做汉中王,但与项羽实力对比相差太多,没有取胜的可能,怎么办?张良给刘邦提出了解决办法。张良道:“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羽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惟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舍弃一些地方,把它们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

于是刘邦派随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刘邦派韩信率兵攻打他,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等国的领地。而最终击溃项羽的,正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第四,汉高祖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情况危急。郦食其建议刘邦自立为帝,然后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使他们臣服并帮助共同攻击项羽。刘邦认为对,让人赶快刻制印信即刻出发。

张良闻听此事,赶紧跑来坚决制止,避免了被六国后裔联合攻打的失败。

第五,汉高祖四年,韩信攻下齐国而想自立为齐王,刘邦大怒,欲发兵攻打,张良劝刘邦予韩信齐王印,避免内部分裂,以资项羽。

由于张良在几个关键时刻,帮助刘邦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这才使得刘邦在亡秦战争和后来的诸侯混战中,渐渐发展壮大,脱颖而出,最后打败强大的项羽,夺得天下南面称帝。[1]

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杀郡守起事

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燕在秦始皇平定楚国的战争中战败自杀。前文已经简述了项氏家族在秦始皇平定楚国之后的自在生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并没有追杀项燕的儿子项梁,项梁能够在自己的家中教侄子项羽学剑术,学兵法,最后杀郡守起事。由于有楚国名将做号召,迅速拉起几万人的队伍。

项梁派项羽去攻打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久攻不下项羽暴怒,城破之后,将城中不死之人“皆坑之”。

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以此号召楚地百姓,自己号称武信君。秦将章邯领兵来拒,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来攻章邯。宋义屯兵不前,项羽便杀宋义自立为将,并迫降秦军于钜鹿,随后坑杀20万降卒。

刘邦攻克咸阳之后,项羽诛灭了秦王子婴,将秦氏诸公子夷灭三族,并焚毁咸阳城。随后,项羽又使人杀死了项梁立的楚怀王以及群臣。

楚国王室宗族同样不是灭绝在秦始皇手里,而是灭绝在世代为楚将的项氏手里。

最后,项羽连同项氏宗族以及江东八千子弟,没有灭绝在秦始皇的手里,而是被刘邦消灭在垓下。[2]

原诸侯齐王田氏的族人田儋起兵为齐王

田儋当年是齐国的贵族。他的堂弟田荣、田横也是当时齐国很有势力的豪门。陈涉造反自立为王后,田儋假装捆绑着自己的家奴,带着家丁来见县令,谎称家奴有罪,请求县令准许杀死家奴。县令不知有诈,放其入室,于是田儋杀死县令,自立为齐王,并率领众人攻打陈涉的部将周市。周市撤退后,田儋向东进军,收复了齐国旧地。

秦将章邯率领修阿房筑骊山的军队,在临济(今河南封丘县)攻打魏王咎,田儋领兵救援。章邯率军乘夜色衔枚疾走,一举击败了魏国、齐国的军队,斩田儋于临济城下。

田儋死后,其弟田荣收拾残兵退往东阿(今山东东阿县),齐人又立原诸侯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国,田间为大将。田荣不服,就攻打田假,并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己为相,其弟田横为将军。如此一来,因为秦始皇的仁慈而活下来的齐国王室宗亲们,便因为争权夺利而刀兵相见了。

这个时候,秦帝国的少府章邯在与项梁率领的造反军作战,项梁不敌,请求田荣发兵救援。田荣提出条件,要项梁杀死齐王田假。由于项梁没有满足田荣的要求,田荣便按兵不动,结果项梁兵败被杀。这样一来,田荣便与项羽结下仇怨。

项羽灭秦之后大封诸侯,改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定都即墨;齐国将领田都为齐王,定都临淄;原诸侯齐王建的孙子田安为济北王,定都博阳,惟独不封田荣。田荣大怒,发兵攻打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并杀死了田市、田安二人,自立为齐王。

诸侯齐国的王室宗亲,没有死于秦始皇,却死于自己的宗族子弟之手。

项羽闻听田荣自立为齐王,大怒,发兵攻打田荣。项羽军攻进齐国之后,项羽下令,烧毁夷平了齐国的城墙和房屋,杀死了所有见到的人。[3]

诸侯齐国的豪门贵族田荣没有死于秦始皇,反而死于项羽。齐国的百姓没有遭秦始皇屠杀,反而遭项羽屠杀。齐国都城没有毁灭于秦始皇,反而毁灭于项羽。

田荣死后,其弟田横收拾残兵抵抗项羽,正好此时刘邦东进攻占彭城,项羽只得丢下齐国,去战刘邦。乘此良机,田横又收复齐国,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

田横立王三年,刘邦渐强,已与项羽成僵持之势。此时刘邦一面派大将韩信攻打齐国,一面派郦生前去劝降田横。韩信为争功,采纳蒯通的建议,以没有接到停止进攻的将令为由,向已经准备投降的齐军发起突然攻击,迅速击败齐国军队。田横一怒之下,烹杀了刘邦的使臣郦生。

齐王田广逃到高密,田横逃到博阳,代理国相田光逃到城阳,将军田既率残军在胶东抵抗。

齐国兵败,项羽派司马龙且去救援。韩信与曹参打败齐楚联军,杀司马龙且,杀将军田既,杀齐将田吸。田横只好与几个亲信逃到一个海岛上,最后刘邦称帝,派人令其来朝,田横知道难免一死,遂自杀。

齐国诸多田姓望族,没有被秦始皇所杀,反而灭绝于刘邦。[4]

注释:

[1]其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2]其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3]“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

[4]其事见《史记·田儋列传》

三 仇恨影响最广泛的是士大夫阶层

士大夫在秦始皇灭亡六国中,其损失虽不如王族和将相豪门,为小官的,可能丢失官位,从此失去富足,为望族舍人的,随着豪门的落魄,从此也衣食无着,前途不再,但其对新政权的仇恨程度,可能一点也不亚于前者。这主要是来源于文人士大夫的忠孝节义,以及追求功名的双重思想。

屈原能为楚国的没落投江自尽;申亥因为楚灵王曾经的一点恩惠,而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为落魄的楚灵王殉葬;公孙杵臼和程婴为了报答晋国豪门赵朔的知遇之恩,不惜送死以保全赵朔的遗腹子。

这一层面的人,其人数众多,与百姓联系广泛,对秦帝国根基的动摇,能产生最为广泛的影响。

张耳、陈余乘乱谋富贵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魏国王子魏无忌的门客,后来做了魏国外黄县令。

陈余也是大梁人,喜好儒家学说,曾多次游历赵国。陈余年纪小于张耳,于是就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关系交好。

陈涉起事,张耳、陈余立刻去投奔。当时的造反者中,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刘邦、萧何、曹参皆如此。

张耳、陈余初被委任为左右校尉,协助武臣攻打赵国旧地。武臣一到赵地便略有斩获,又听从蒯通的建议,赐给投降的范阳县令以侯印,只此一举,不战而降的城池有30多座。

为什么在陈涉的造反之下,秦帝国的县令,甚至郡守迅速背叛?根源可能就与秦始皇消灭六国后的仁慈举措有关。灭亡的诸侯六国的人士出任秦帝国的地方官吏,政权的基础不稳固。如今面对六国贵族的反叛和号召,使得他们很容易倒戈。

武臣占领了赵国的部分城池后,张耳、陈余就游说武臣不要听命于陈涉,而是自立为王。于是武臣自立为赵王,封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陈涉闻此大怒,本想杀光武臣家人然后攻赵,经劝作罢,但还是软禁了武臣的家人。

陈涉要武臣西进攻秦,张耳、陈余又劝道:“陈王一旦灭秦,必然掉头攻打我们,不如不理,而是向北向南扩大地盘,这样即使陈王灭掉秦国,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陈王也就不敢对赵动武。”

武臣觉得有理,便派韩广攻取燕地,派李良攻取常山,派张黡夺取上党。

然而武臣的部将韩广一到燕地就不再听命于武臣,而是自立为燕王。武臣大怒,发兵与张耳、陈余前去攻打。不想,战事不利,赵王武臣反被部将韩广俘获。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把武臣救了回来,却不料想,武臣的另一位部将李良夺取常山后,因受了武臣姐姐的羞辱,一怒之下杀了武臣的姐姐,转而攻打邯郸。邯郸守军没有防备,李良攻进邯郸,杀死赵王武臣。张耳、陈余因耳目报信,得以逃脱。两人遂拥立原诸侯赵王的后代赵歇为赵王。

不久,秦将王离在钜鹿包围了张耳和赵王歇,而此时陈余有兵数万驻扎在钜鹿城北。钜鹿城内兵少粮缺,张耳数次派人请陈余前来救援,陈余估计自己兵力不足,故按兵不动。双方相持了几个月,张耳恼怒,派张黡、陈泽前去催促。张黡、陈泽来到陈余营中,苦苦相求,陈余还是不肯出兵。

陈余道:“即使发兵前去,也不能救赵,只会全军覆没。我之所以不肯与秦军同归于尽,是想日后能为赵王和张先生报仇。”

经张、陈二人苦劝力逼,陈余无奈,给张、陈二人五千人马,让其自去。二人果然有去无回,全军覆没。幸好此时楚军来救,钜鹿大战,秦军投降,赵王歇和张耳这才得以活命。张耳因此和陈余断了多年的交情,结下仇怨。

项羽灭秦,大封诸侯,张耳被封常山王,而陈余只得到南皮周围的三个县,赵王歇也被迁到代地改封代王。陈余不服,遂与田荣等起兵反楚。陈余攻打常山,张耳逃脱,投奔刘邦。

汉高祖二年,刘邦东进攻楚,希望陈余响应。陈余提出条件,要刘邦杀张耳。于是刘邦就找了个长相酷似张耳的人,把他杀了,将首级送给陈余,陈余这才起兵响应刘邦。

汉高祖三年,韩信平定魏地后,与张耳一起攻打陈余,在泜水边杀死陈余,后又杀死赵王歇。

赵国的王族没有死于秦始皇,而是死于拥立他的张耳。

萧何、曹参得秦始皇恩惠终反秦

萧何与曹参都是楚国旧地沛县人。秦始皇平定楚国之后,没有对楚国人歧视和奴役,而是一如既往启用楚国人管理乡里。萧何在沛县县令手下任职,曹参为沛县狱掾。

秦始皇曾经派官员到各地督察工作,秦帝国的一位御史来到沛县所属的泗水郡检查工作,萧何负责协助。由于萧何把各项事情都打理得很好,很得御史赏识,于是萧何被从沛县提拔到泗水郡做卒史。又由于其业绩考核第一,御史打算回朝上奏,把萧何调派重用,只因萧何坚持推辞,这才得以留下。

然而,秦始皇的仁慈,并不能磨灭楚国灭亡改换庙宗,在萧何这样的楚国人心中的仇恨;秦朝官员的秉公办事,唯才是举也无法收复其二心。等到刘邦起事,萧何、曹参立刻相随,并最终帮助刘邦攻入咸阳,并和项羽一道,杀了秦王子婴,夷灭了秦始皇的三族后人。[1]

注释:

[1]其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曹相国世家》

四 百姓的仇恨根深蒂固

百姓对秦始皇的仇恨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因战争中的伤亡而引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虽然诸侯间战争不断,也会有巨大的伤亡,但是,引起伤亡的仇人远在异国,百姓仇恨的对象是赵国、魏国、楚国,是一个虚幻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恶的敌国可能又交好而联合对付新的敌国,所以,百姓的仇恨不持久,没有直接的发泄对象。

现在不同,直接造成父兄死亡的秦始皇、秦国人,实实在在地来到面前,发号施令,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仇恨有了直接的目标,而且不会转移和消失。杀父之仇,夺子之痛,刻骨铭心,一触即发。

仇恨的第二个原因来自六国吏民对秦法的不适应。

商鞅初行新法,秦国人也不适应,新法推行一两年,成千上万的人抱怨新法不好。等到大家都改变过去的习惯按照新法去做,十年之后终于体会到新法的好处。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庭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事争斗,乡邑大治。秦国百姓过去说新法不好的人,现在都说新法好了。[1]

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带来的新法律秩序,由于夹杂了战争引起的仇恨,自然会遇到更多的反对,引发更多的矛盾,所谓新仇旧恨,干柴烈火。《史记》中记载的很多参与陈涉起事的人,都有命案在身,可见仇恨之深,可见当时治安之混乱。

正是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刚刚建立起来的秦帝国隐藏着如此众多的仇恨因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对新政权,新国家心存仇恨,而秦始皇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对那些可能点燃仇恨烈火的种子没有予以消灭,对有能力兴风助势的人没有予以管制和束缚,没有设置必要的制度和军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混乱,所以,当六国王公大臣借着秦始皇驾崩和几个民工的暴乱乘势而起的时候,整个国家措手不及,束手无策。

而暴乱的民众遇上六国王族的号召,将相贵族的领导,加上文人士大夫的煽动,很快便蔓延开来。整个国家的百姓一下子处在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毫无约束的亢奋之中,这种亢奋,又进一步扩大了暴乱的范围。人人都有了占山为王的希望,人人都得到了杀人嗜血的快乐。如此一来,再强大的国家,岂有不崩溃的道理?

六国王公贵族和百姓心中狭隘的仇恨,战胜了秦始皇的宽容!

人人血液中都潜伏着兽性的残忍,战胜了秦始皇理智的仁慈。

秦帝国崩溃了!

秦始皇50年克制忍耐,小心谨慎,矢志不渝,梦想建立一个尊法制,重教化,“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的大一统的理想国家,彻底毁灭了!

他曾经极力想避免的战乱和杀戮、流血和死亡,反而更加激烈地加倍上演。

那些用仇恨来报答秦始皇仁慈的人,无一例外最终都被自己的仇恨所消灭。

六国的王公将相,王子王孙,无一例外地在战乱中被杀、被灭门。

盲目跟风的百姓付出的流血代价更加惨痛。不仅陈涉、吴广很快做鬼,跟风起事的武臣、韩广、周市等很快被杀。还有那些无辜的百姓,三分之二的人一千多万在秦末的战乱中死亡。

这就是仇恨的代价。

注释:

[1]《史记·商君列传》:“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第二节 王朝更替的幸运与不幸

如果把秦帝国崩溃的根源,归结为仇恨,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

秦始皇之后的历次改朝换代,同样有国破家亡的仇恨,为什么其后的朝代如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却能够克服改朝换代的仇恨,而立国久远?

这就是汉以后历代新朝的幸运了。

汉以后所有新朝的建立,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战乱之后,旧的王朝被战乱彻底打碎,旧朝的王公贵族大部被战乱消灭,然后是武装割据,豪强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人们已经目睹了战乱的残酷,死亡的容易,人人都在为活命而挣扎的时候,当人们都已经厌倦了战乱,痛恨战乱的时候,当人们猛然醒悟,原来最黑暗的王朝,也要好于战乱的时候,当历史演进到这个时候,才有一位能力超群,手段超群的人来统一全国,这时候人们对新的统一者有的只有感激而没有了仇恨。

一 秦末15年战乱为汉兴铺路

秦末汉兴之前,首先经历了四年的亡秦战乱。

陈涉、吴广于公元前209年7月在大泽乡起事,攻占陈县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刘邦公元前209年8月在沛县起事进攻荥阳及关中。项羽于公元前209年9月在会稽起事,并在钜鹿之战迫降秦军主力。一直到公元前206年,3年之后刘邦率军攻占咸阳,灭亡秦帝国。

秦帝国的灭亡并没有带来和平。

首先是项羽率兵西进,屠杀咸阳百姓,焚毁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夷灭了秦氏三族,瓜分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月不灭。

随后,项羽开始大封诸侯,希望从此能割地为王。

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

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地区;

长史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

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

改立魏王豹为西魏王,统治河东;

申阳为河南王,建都洛阳;

韩王成仍居旧都,建都阳翟;

赵将司马卬为殷王,统治河内;

改立赵王歇为代王;

赵相张耳一向贤能,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

当阳君黥布做楚将,战功在楚军中一直属第一,因此立黥布为九江王,建都六县;

吴芮率领百越将士协助诸侯,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吴芮为衡山王;

共敖率兵攻打南郡,战功多,因此立共敖为临江王,建都江陵;

改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燕将臧荼跟随楚军救赵,又随军入关,因此立臧荼为燕王,建都蓟县;

改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

齐将田都随楚军一起救赵,接着又随军入关,因此立田都为齐王,建都临淄;

当年向秦始皇投降的齐王建的孙子田安,在项羽渡河救赵的时候,曾攻下济水以北的几座城池,率领他的军队投降了项羽,因此立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

田荣多次有背于项梁,又不肯率兵跟随楚军攻打秦军,因此不封。

成安君陈余因与张耳抵牾抛弃将印离去,也不跟随楚军入关,但他一向以贤能闻名,又对赵国有功,项羽知道他在南皮,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

吴芮的部将梅鋗战功多,因此封他为十万户侯。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建都彭城。

诸侯受封已毕,罢兵赴国,以为可以永享封国,以遗子孙。可是事与愿违,几乎没有一天的太平,诸侯间立刻烽火重燃。

臧荼到了封国,就驱逐韩广去辽东,韩广不从,臧荼在无终杀了他,把他的土地并为己有。

田荣听说项羽改封齐王市到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非常愤怒,不肯把齐王迁往胶东,就占据了齐地,起而反楚,攻击田都。田都逃往楚国。齐王市害怕项羽,偷偷向胶东逃去,奔赴封国。田荣发现,就追赶上他,把他杀死在即墨。田荣于是自立为齐王,又向西进攻并杀死济北王田安,全部统治了三齐之地。

陈余发动三县全部兵力,跟齐军合力攻打常山,把常山王打得大败。张耳逃走去归附汉王刘邦。

汉王刘邦率军顺原路返回关中,平定了三秦。公元前206年刘邦在关中称王,纪年汉高祖元年。

项羽听说汉王已经兼并了关中,将要东进,齐国、赵国又都背叛了自己,非常生气。于是用以前的吴县令郑昌为韩王,抵挡汉军,从此开始了长达4年的楚汉混战。

公元前202年,刘邦的军队终于把项羽包围在垓下,项羽战败自杀。至此,战乱已达8年。与秦始皇用八年时间平定赵国不同,八年平定赵国的战争,大多数时间里,秦军是在有明确战略目的情况下,谨慎地进行局部战役,而秦末战乱则是各自为王,互相残杀,整个国家一片战火。

然而,项羽的死也没能带来和平,这之后刘邦又经历了长达7年的诛杀诸侯王的战争,这个战争一直延续到刘邦死。

战乱带给人民的是比任何苛政暴君更加残酷的屠杀和毁灭。战乱中没有任何法律可言,杀人易于杀鸡。项梁起事,随随便便就杀了会稽郡府一百多人,稍遇抵抗,便屠灭城郭。

上述在亡秦战争中被项羽封王的22个战胜者,他们应该算是当时的英雄豪杰。他们的封王,是在杀死了许许多多才能实力不如他们的人之后,才得到封王的权势和地盘。这些被杀的人当中,有最初起事的陈涉、吴广,有一心要复仇的六国王公贵族等。说这22个诸侯王是站在22座尸骨垒起来的金字塔的顶尖上,怕是一点也不过分。

然而,就是这些杀了无数人的战胜者,除了刘邦之外,最后无一例外都被杀,被灭门。这22个诸侯王手下的将相门客追随者,几乎也都随着其主子的战败被杀、悉数做鬼。

还能有什么样的无道政权能够比战乱更加黑暗和血腥?

从公元前209年陈涉起事到西汉建立,全国人口锐减70%。全国万户以上的大城邑,战乱之后只剩下两三千户。大城市人口剩下十之二三。甚至出现了天子不能乘四马之驾,将相只能乘牛车,百姓无铺盖的情况。[1]

这锐减的70%的人如果以范文澜谨慎的秦帝国2000万人口计算,就是1400万人。这1400万人不是在服徭役,而是死亡。

正是由于人们经历了最黑暗最血腥的战乱,正是由于有着雄心大志或乱世野心的人,都死在了战乱之中,所以,汉朝建立起来之后,人心思定,人心知足,这才有了200多年的汉朝延续。

注释:

[1]《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二 汉末战乱而有西晋

刘邦的汉朝持续了214年,经过王莽篡位,再经过王匡、王凤的绿林造反,公元25年刘秀平定战乱,建立东汉。

东汉经历159年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并发动黄巾暴动,开始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张角军多次打败汉军,一时声势浩大。然而不久张角病死,造反者发生内乱,终被四方汉军镇压并消灭。

然而,张角的起事彻底打碎了本来就已经柱倾梁折的东汉朝纲。张角军的灭亡,引发的是更大规模的战乱。各地前来镇压黄巾军的豪强武装为争夺权力,开始混战,这之后是著名的三国鏖战。战乱一直延续了88年之后,公元272年东吴灭亡,这才三家归晋,天下太平。

88年的战乱带来的悲惨后果是人口大量死亡。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978万,经过黄巾暴动和三国混战,到西晋太康初年,全国只有家户246万,人口1616万,减少了4362万。

面对4362万锐减的人数,史籍中记载的“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恐怕就不是耸人听闻的夸张描写了。相比这个如此巨大的数字,没有什么文字能够形容出其惨烈和血腥。

三 隋朝建立,同样经过多年战乱的铺垫

隋朝建立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先是匈奴人在北部边镇沃野镇起事,屡败官军。两年后,由于寡不敌众失败。公元525年葛荣又率河北各族人在上谷(今北京延庆)起事。公元528年后,多路人马逐渐集中在葛荣麾下,有军卒几十万人。由于领导轻敌,兵力分散,起事失败,葛荣被俘被杀。

战乱引起国家混乱,各种矛盾尖锐化,也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重臣,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杨坚继承了父爵,他的妻子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他们的女儿又是周宣帝的皇后,因此杨坚在北周政权中有很高的地位。

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死,继位的周静帝仅八岁,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相州(今河南安阳)、郧州(今湖北安陆)、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总管先后起兵反对杨坚,都被杨坚武装镇压。杨坚在消灭北周残余势力后,于公元581年废周静帝自立,建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仍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而这段时间,随着战乱,人口逐渐减少。北朝的齐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

隋朝从公元581年建国到公元618年灭亡,一共只有37年。

四 隋朝战乱,遂有唐兴

公元611年前后,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起事,拉开隋朝末年战乱的序幕。紧接着,全国各地暴动四起,有史料记载大规模的暴动就有20多处。[1]

到公元616年,经过几年的联合、兼并,隋末的这些暴动队伍逐渐形成了三大军事力量: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

农民的暴动引发了各地官兵前来镇压,全国各地尽是暴动民众与官兵、暴动民众与民众、镇压官兵与官兵的混战。不久,暴动的农民队伍相继战败,主要领导者悉数被杀,大部分参与者化为白骨。

农民暴动的结果是彻底摧毁了隋朝的国家管理机构,在镇压农民暴动中壮大起来的隋朝将领,开始拥兵割据。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就是其中的一个。[2]

李渊当时任太原留守。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宇文泰手下的八柱国之一,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同胞姐妹,因此,李渊也算得上是隋朝的皇亲国戚了,李渊承袭祖父的爵位。因突厥入侵,隋炀帝命令李渊领兵御寇。由于李渊未能在短期内击退突厥,隋炀帝怒,派遣使者到太原,要把李渊押往京都问罪,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于是劝李渊早定大计,起兵造反。由于进不能打败突厥,退难以活命,李渊只好同意了。

公元617年秋,李渊在晋阳誓师出征,并传檄郡县。李渊自称大将军,长子李建成统率左军,二子李世民统率右军,幺子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

隋炀帝闻听李渊造反,便派大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守霍邑(今山西霍州),屈突通率兵数万,屯守河东郡城(今山西永济县),以抵抗李渊。

当李渊大军抵近霍邑时,连日大雨,部队不能前进,而且军中又缺乏粮食。忽然又传闻刘武周联络突厥偷袭晋阳,李渊赶紧召集将领商议退兵。裴寂等都认为暂还晋阳为宜。李世民坚决反对,认为传闻不可轻信,应该一鼓作气打败宋老生。李渊求稳,采纳了裴寂等人的退守晋阳的建议,命令部队回师。

李世民的建议不被采纳,心有不甘,当晚又到李渊营帐力谏。当时李渊已睡下,不见李世民,李世民便在帐外嚎啕大哭,声称退兵必然延误战机,被后续赶到的隋军所包围。李渊被帐外的哭声惊扰,只得召李世民入帐。李世民再详细陈说利害,李渊醒悟。当时长子李建成的左路军已经出发回兵,李世民和众将分道夜追,过了两天,粮食运到,天也晴了,李世民领兵攻杀了宋老生,取得霍邑。接着,又降服了临汾、绛郡,韩城、冯翊等地。李渊军大胜。

随后,李渊乘胜西进,杀死了长安守将阴世师、骨仪等十余人,击败隋军攻入长安。李渊不敢自己称帝,立13岁的代王杨侑为皇帝,就是隋恭帝,宣布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关中民众都归附李渊。

晋阳兵变,李渊攻入长安的消息传到江都,隋炀帝大惊,公元618年,江都粮尽,隋炀帝的随从卫士是关中人,谋划逃归故里。将军宇文化及于是煽动卫士兵变,得数万人。宇文化及带领叛军杀入宫中,隋炀帝换装逃到西阁,被叛军俘获。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又杀了隋炀帝子孙及隋氏宗室外戚数百人,还杀了大臣虞世基、裴蕴、来护儿、萧巨、许善心等十余人。隋炀帝侄儿秦王杨浩因平时与宇文化及要好,被立为傀儡皇帝。宇文化及自为大丞相,掌握大权,占了萧皇后及后宫妃嫔,淫侈生活同隋炀帝一样。

听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将军王世充便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隋皇泰帝使人招降瓦岗军首领李密,许以让李密入朝后执掌文武大权的条件,要李密领军攻打宇文化及。

李密于是放弃瓦岗军旗帜,投降了隋皇泰帝,想借入朝名义进洛阳城,实行入城称帝的计谋。于是,李密引全部精兵在童山与宇文化及大战。宇文化及战败,率残部两万人逃到魏县,他哀叹说:“人生固当一死,岂可不一日为帝?”于是毒死秦王杨浩,自称皇帝,国号许,年号天寿。

李密击败宇文化及,回洛阳城,准备入朝。但是,王世充先在洛阳城内发动政变,废隋皇泰帝杨侗,自称皇帝,国号郑,年号开明。不久,他又把杨侗杀死。李密借降隋入洛阳称帝的计谋完全落空。

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渊便有篡立的念头,于是,召回在外作战的李建成、李世民、胁逼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唐,年号武德,隋朝正式消亡。这之后又经过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杀死兄长李建成,夺兄之位称帝为唐太宗。

隋朝自公元611年王薄在山东邹平县起事,到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经历了16年的战乱,最先起事的造反者连同他们的随众,几乎都战死或被杀,之后起兵的隋朝官员,也悉数做鬼。有了这16年战乱的铺垫,人们见惯杀戮与白骨,已经难有刻骨铭心的仇恨和复仇的斗志,人心思定,活着就是最大的福气,这才有唐朝几百年的和平江山。

注释:

[1]隋末农民起义:清河漳南人孙安祖刺杀县令聚众入高鸡泊起事。清河渝县人张金称率众起事,发展到几万人。后因轻敌,被隋将杨义臣击败,不久又被隋将杨善会俘虏杀死。信都蓨县人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起义,自称东海公,不久与窦建德部会合。平原郡人刘霸道据豆子岗起义,聚众十余万人,号称阿舅军。公元613年,杨玄感、李密起兵黎阳。余杭郡人刘元进、吴郡人朱燮、晋陵县人管崇起义。聚众十万。朱燮、管崇推刘元进为天子,占据吴郡。东郡人翟让在瓦岗寨起事。翟让初任东郡法曹,因故被判死刑,后被人救出,他是瓦岗军最早的首领,单雄信、徐世勣,魏征等人先后聚众归附,很快发展到万余人。齐州章丘人杜伏威、临济人辅公祏率众起义,转战淮南。下邳人苗海潮率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济阴人孟海公聚众数万。齐郡人孟让率众起义,一度与王薄联合,占有长白山,有十余万人。北海人郭方预率众起义,自号卢公,发展到三万人,曾攻下北海郡城。渤海人孙宣雅起义于豆子岗,部众发展到十万人,自称齐王。平原人郝孝德,清河漳南人刘黑闼聚众数万人起义,后归瓦岗军。厌次人格谦、沧州阳信人高开道率众起义,以豆子岗为根据地,部众发展到十多万人。后格谦战死,所部由高开道领导。扶风沙门向海明,自称弥勒出世,率众起义,三辅陕西中部农民纷纷参加,众至数万,转战于扶风、安定间。灵武人白瑜娑在灵武起义,夺取官马,转战在陇右一带。后进据平凉今属甘肃,发展至数万人。苍梧郡人梁慧尚聚众四万,攻玻苍梧郡城。涿郡人卢明月率领起义军十多万人屯据视阿,后转战河南、淮北一带。延安人刘伽论率众起义,占据雕阴,自称皇王,有众十余万人。

[2]隋朝将领起兵割据:公元616年,涿郡守将罗艺起兵,占据涿郡及附近诸郡,自称幽州总管,成为威振燕地的大势力。朔方郡守将梁师都在本郡起兵,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受封为“解事天子”。马邑郡军官刘武周杀隋官,勾结突厥,受封定杨可汗,又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同州蒲城军士郭子和流放到榆林郡,郭子和在雪地起兵,杀郡丞,自称永乐王,年号丑平,又勾结突厥,受封为屋利设。金城郡军官薛举和儿子薛仁杲逐隋官,占据陇西全境,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成为西北地区一大势力。武威郡军官李轨逐隋官,占据河西张掖,敦煌等五郡,自称河西大凉王。后又称帝,年号安乐。巴陵郡军官董景珍、雷世猛等起兵,推后梁宣帝萧登的曾孙萧铣为主。萧铣据巴陵郡,自称梁王,年号鸣凤。后又称帝,迁都江陵,割据长江中游等地,有兵四十万,成为一大势力。

五 其后历代,莫不如此

唐朝末年的战乱起于裘甫浙东起事

唐朝经历了232年的李家统治,到公元859年,裘甫造反拉开唐末战乱序幕。随着裘甫造反,各地反叛便风起云涌,其间大小暴动不计其数,最终引发了黄巢暴乱。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事失败,唐末战乱历时25年,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个省,几乎遍及唐朝绝大部分重要地区。

黄巢的失败并没有终止战乱,历史再次重演,率先暴动的农民,不过成为军阀混战的替死鬼。在镇压黄巢的过程中,一批节度使开始拥兵自重,并展开了21年剧烈的兼并战争。其中黄河流域势力最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汴宋节度使朱全忠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三人。

公元903年,汴宋节度使朱全忠拥唐昭宗还京,并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诛杀了内侍省宦官数百人,出使在外的宦官就地诛杀。次年,朱全忠上表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强令朝廷百官随驾东行。百官动身后,朱全忠派人尽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后来,朱全忠使人杀死唐昭宗,另立李柷为哀帝。

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接着又把崔枢等被贬的朝官30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这次事件史称“白马驿之祸”。政治上的阻力已全部扫除,朱全忠遂于天佑四年逼唐哀帝禅位于己,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不久,改名晃,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这其后,又经过了53年的分裂战乱,直到赵匡胤消灭割据,南面称帝,这才建立宋朝。

从唐朝末年的战乱,到宋朝的建立,这其间,全国人口从唐开元年间的5291万,减少到到宋朝建立时的2479万,锐减2812万。

明朝的建立有元末农民起义的铺垫

元朝末年自公元1351年至1367年连续16年的战乱,摧毁了元朝的统治。16年的战乱为明朝的建立,做了清道夫式的铺垫。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民间秘密团体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及其门徒刘福通,利用政府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的机会,进行反元活动。由于消息走漏,韩山童被杀,刘福通逃回颍州聚众起事,以红巾裹头,称红巾军。尔后率部西进河南,相继攻克项城、罗山、真阳等地,队伍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

在刘福通起事的影响下,许多地方相继爆发叛乱,徐州的李二、赵均用;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湘汉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马;蕲、黄的彭莹玉、徐寿辉等,均属红巾军系统。除此之外,还有张士诚的暴动武装等。诸多的农民武装中,以北方刘福通,南方徐寿辉两支为最强。这两支农民武装的发展,将元统治区切成两段,使南北隔绝,有力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

元军在农民暴动的沉重打击下,损失惨重。为与农民军相抗衡,元朝重新组织军事力量,除元朝军队外,注重对民间地主武装的使用,尤其是对镇压农民军有功的军队将领和地主武装首领,进行迅速提拔。

元朝这一新的军事措施,使北方的农民军陷入被动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刘福通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依然分兵出击,至兵分势寡,加之农民军将领之间互相残杀,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给元军以可乘之机。

孛罗帖木儿围剿山西北部及塞外的农民军获得成功,十九年,察罕帖木儿攻陷汴梁,刘福通顽强抗击后,突围南走安丰。二十二年,察罕帖木儿遇刺后,扩廓帖木儿继为统帅,很快剿灭了山东农民军,河南全境和山东大部又陷入元军手中。

在元军与各地农民军作战的同时,农民军与农民军之间、元军与元军之间,相互亦有战事,国家十分混乱。直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击败其他造反者,结束16年的战乱,建立明朝。

明末战乱始于公元1627年王二起事

明王朝在经过了259年的太平盛世之后,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开始了明末17年的战乱。1628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也相继起事。李自成号称闯王,并传出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以此欺骗各地农民追随起事。怎么可能有不纳粮的政权?国家用度,官吏俸禄从何而来?由于这个诱人的口号,到公元1639年,李自成的随众已达50万以上。

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自立为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这年10月,攻下西北陕、甘、宁地区为根据地。第二年春天,迁都西安,改称大顺王,年号永昌,颁布新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号称雄兵百万,开始向明王朝发动总攻。

1644年李自成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军包围了明朝都城北京,19日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树下,明朝灭亡。

然而,李自成并没有在北京站住脚,当年5月,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继续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抵抗。1645年4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当地武装袭击,被杀身亡。爱新觉罗氏入主北京,清顺治帝南面登基。

从王二起事到李自成被杀,其间17年战乱,全国人口从明朝末年的6000万,锐减到清顺治时的1400万人,减少了4600多万。

王朝建立前的战乱,给新王朝带来了幸运

战乱中,有能力起事造反的人悉数在连年的战乱中被消灭;无数无辜的人莫名其妙的被杀做鬼。战乱中,不仅称王的可以随意诛杀下属,为将的可以随意诛杀士兵,就是最底层的士兵,也可以随意屠杀百姓。不仅如此,百姓中胆大的,可以随意杀死官员,士兵胆壮的可以随意杀死将军,将军也可以随意杀死君王。

那是一个残忍暴虐至上的野兽时代。在这个时间里,谁更残忍,谁更暴虐,谁更狡诈不讲信誉,谁才能杀死别人而存活下来。

经历了十几年,几十年的战乱,再也没有了前朝的仇恨,侥幸活下来已经是人生最大的愿望。每个人都不得不提防身边的其他人,哪怕那是跟自己有生死之交的心腹。每个人都为填饱肚子而像野兽一样奔波厮杀。原朝廷在各地囤积的粮食已经被抢光耗尽,原富裕人家囤积的粮食也被抢光耗尽,连年的战乱导致土地荒芜,仅粮食这一个环节上,也遏制了大规模反叛者的生存。在战乱中侥幸活下来的人刻骨铭心的不是仇恨、复仇,而是对战乱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饥饿的恐惧。他们会把这种恐惧传给下一代,再下一代,至少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于是,人心思定,新朝顺利建立并得以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战乱的铺垫是新王朝建立的幸运,但却是人的最大不幸,生命的最大不幸!

第三节 公正的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给秦始皇一个公正的结论了。

秦始皇秦帝国的崩溃,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秦始皇残暴,也不是因为秦帝国的法律严酷,赋税徭役过重,更不是因为仁义不施。秦帝国崩溃的原因,是埋在六国王公贵族、宗亲大臣、文人士大夫,以及百姓心中的仇恨,而秦始皇本人对这些人心里的仇恨,以及因仇恨而引发的后果认识不足。

秦始皇自己在幼年时候,因为曾祖父秦昭王发兵攻打邯郸,而亲身体会到战争的苦难与死亡的恐惧,因而引发了他消灭诸侯,杜绝战乱的决心;他在解决战斗之苦的时候,启用的是王翦这样的将领,他们能以最少的杀戮,以给天下人带来尽可能少的痛苦,来结束战乱。但是列国的王公大臣并没有体会到战乱之苦,文人士大夫也没有体会到战乱之苦。他们甚至依靠诸侯间的战争获得利益,谋取功名。

秦始皇总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原因是“以有侯王”,所以,他认为,只要消灭了侯王,天下人就会对他感恩戴德,就会对大一统的秦帝国赞而颂之。然而,侯王们,以及依附于他们的既得利益者不这样认为,他们要拼死恢复失去的一切,要拼死复仇。如若不能在战场上亲刃仇人,他们便用一支笔,将其丑化并诅咒。

我们假设,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不是历史呈现的这个样子,而是如他的曾祖父秦昭王,令他的将军们四面出击,逐城鏖战;不是重用王翦这样充满智慧的将军,而是像桓齮那样使蛮力的将军,蛮攻硬杀;战争不是有计划地巧妙推进,而是如后世战乱一样在整个国家遍地开花;攻防双方都浴血奋战,胜利一方怒火中烧,如后世许多将军那样,将败军斩尽杀绝;而一旦平定一个国家,如后世那样,王侯将相尽夷三族;一旦占领一个地区,便将当地富绅豪杰竞相诛杀,同时撤换所有原官员,尽遣秦人为官统治;通过战争,将那些脑后有反骨的人,消灭在巨大的伤亡之中,以此给天下人一个深深的教育:和平比战乱好一百倍。

如果是这样,秦始皇的帝国会怎么样?

不过秦始皇没有这样做。

他用巧妙的战略迅速击垮了列国的信心,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对抗和杀戮;用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避免了全国范围内长时间的战乱;没有屠杀六国的王侯将相和战俘百姓,甚至没有将他们监禁;没有撤换六国官吏,没有用秦人去奴役六国人。2229年前,人类文明还远没有达到如此进步程度的时候,秦始皇就已经这样做了。面对如此理智和仁义的做法,后世的我们,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公正的评价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