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广西历史(第27集广西历史沿革)
1946年广西历史(第27集广西历史沿革)唐初 今广西大部地域归属岭南道的桂、容、邕三管节制。咸通三年(862) 岭南道分东、西两道 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两道节度使 这是广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之始。唐代 广西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 出现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隋灭陈后 先后在今广西境内设宁越、永平、合浦、郁林、始安5郡85县。秦朝岭南三郡秦末汉初 今广西区域属代行南海尉赵佗割据岭南而建立的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今广西区域设置苍梧、郁林、合浦三郡,隶属交趾部。东汉末年,交趾部改为交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将交州拆分为广州和交州,广西属湘州和广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今广西区域隶属不断更替 先属吴 其后归于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政权。汉代交趾刺史部
先秦时期
广西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距今70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劳作生息。距今10万―2万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区活动着的古人类"柳江人"已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初期。距今2万―1万年前,生活在广西的人类以"麒麟山人"为代表,已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刃口。距今1万―6000年前,古人甑皮岩人走出石灰岩洞与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开始定居生活,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距今约6000―3000年前,广西跨入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时期。距今3000年左右,广西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 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三郡,广西分属桂林郡和象郡,广西自此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由于连接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通航 当时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广泛传入 极大地推动了广西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秦朝岭南三郡
秦末汉初 今广西区域属代行南海尉赵佗割据岭南而建立的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今广西区域设置苍梧、郁林、合浦三郡,隶属交趾部。东汉末年,交趾部改为交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将交州拆分为广州和交州,广西属湘州和广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今广西区域隶属不断更替 先属吴 其后归于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政权。
汉代交趾刺史部
隋灭陈后 先后在今广西境内设宁越、永平、合浦、郁林、始安5郡85县。
唐初 今广西大部地域归属岭南道的桂、容、邕三管节制。咸通三年(862) 岭南道分东、西两道 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两道节度使 这是广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之始。唐代 广西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 出现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
唐代岭南道
五代十国时期,今广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其余地区全属南汉。楚与南汉长期争夺今广西地域 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宋初 今广西大部地域属广南路。至道三年(997) 广南路析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今广西大部属广南西路 广西之名源于此。其时 广西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 锡、铅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苎麻织品质量上乘 邕州横山寨、永平寨和钦州三大博易场成为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集镇 梧州元丰鉴成为江南六大铸钱鉴之一。然宋代广西境内兵事不断 既有区希范、侬智高、李接反宋 又有熙宁八年(1075)交趾入侵 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宋代广南西路
元朝 广西属湖广行中书省。至正二十三年(1363)置广西行省 为广西设省之始。
明朝时期,撤销元朝的行省之名,设司、府(州)、县(土州)三级区域制。全国划分为13个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广西布政使司内划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辖各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乔利,今马山境,后迁治武缘,今武鸣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宁明)、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今德保);3个直隶州是:归顺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东)、泗城州(治今凌云)。此外,全州原属湖南地
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阳、资源)自湖广永州府改属广西后,今广西地域大体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拨广东统辖。明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
清朝时期,推行省、府(直隶厅)、州(直隶州)、县四级区域制。复设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广西全省划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分别统辖各州市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县,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缘,今武鸣)、泗城府(治凌云)、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天宝,今德保);2个直隶厅是:上思直隶厅(治今上思)、百色直隶厅(治今百色);2个直隶州是:郁林直隶州(治今玉林)、归顺直隶州(治今靖西)。
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钦州直隶州(治今钦州),均属广东省。荔波县原属广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划归贵州省统辖。清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10土司和3长官司。
清朝广西省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民国期间,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民国元年,直隶州、厅均改为府,全省划分为10府:桂林府、平乐府、柳州府、庆远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思恩府,分别统辖各县。民国二年(1913)撤销府制,由省直接统辖各县。民国六年(1917),全省划分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宁道(治今南宁)、苍梧道(治今梧州)、镇南道(治今龙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别统辖各县。始自明清的对土官管辖区的改土归流措施,至民国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县改设新县。
民国十五年(1926),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废除道制,把全省划分为若干区。民国十九年(1930),全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在此期间,广西为新、旧桂系军阀统治达28年之久。民国三十三年(1944),全省划分为8个区,辖99县,外加1个直辖市和1个设治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省划分为1市(桂林)、15区(1―15区)、99县。钦州、合浦、灵山、防城仍属广东省统辖。自广西设省起,直至民国时期,省会绝大部分时间在桂林,仅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12―1936)迁于南宁。
谢谢你欣赏本集作品,创作不易,请关注我,你的关注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关注我可以更快地看到最新发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