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作的类型及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李白诗作的类型及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那么,作诗何以叫诗人苦吟呢?这是因为唐人作诗不但要讲究押韵、平仄,还要讲究对仗,这个难度就更大了。下面我们来说说律诗的对仗。唐朝文化人对诗的痴迷,对诗的追求,对诗的精益求精,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难怪唐朝出大家,难怪唐朝成诗国,难怪唐诗多精品。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留胡子,思考问题习惯于捋胡子。“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了在诗中吟到一个满意的字,把胡子都捋下来好几根,可见古人作诗的精心。 不仅是卢延让,杜甫、贾岛等很多唐朝的大诗人都是苦吟诗人。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苦吟诗句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被称为"苦吟诗人"的主要原因是推敲的故事,"僧敲月下门"历来被传为佳话。
六、七律的对仗
11、3
唐朝有个诗人叫卢延让,他作了一首诗叫《苦吟》 ,说: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古人留胡子,思考问题习惯于捋胡子。“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了在诗中吟到一个满意的字,把胡子都捋下来好几根,可见古人作诗的精心。
不仅是卢延让,杜甫、贾岛等很多唐朝的大诗人都是苦吟诗人。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苦吟诗句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被称为"苦吟诗人"的主要原因是推敲的故事,"僧敲月下门"历来被传为佳话。
唐朝文化人对诗的痴迷,对诗的追求,对诗的精益求精,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难怪唐朝出大家,难怪唐朝成诗国,难怪唐诗多精品。
那么,作诗何以叫诗人苦吟呢?这是因为唐人作诗不但要讲究押韵、平仄,还要讲究对仗,这个难度就更大了。下面我们来说说律诗的对仗。
这一节涉及的概念有,什么是对仗,对仗的要求,宽对,工对等等。先说什么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中要求严格的对偶。这句话的意思是,绝句用不用对仗可以随意,但律诗要求对仗是很讲究的。对仗与对偶的区别是,凡对仗都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都是对仗,因为对仗要求讲平仄,对偶不要求平仄,所以对仗要求更严格。
对偶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对称美。比如一个人从正面给他画一条中线,两边各有耳朵、眼睛、左手、右手、左脚、右脚,那是很对称的。比如给天安门城楼画一条垂直的中线,就有一种对称的建筑美。诗是语言的建筑,对偶就是造成语言的对称美。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早在《诗经》里就已经出现了,例如:
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楚辞》里也有,例如: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对仗是从古时皇帝的仪仗借来的。皇帝的仪仗两两相对,显得威严整齐,就借来了。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也有第一联用对仗的,那就成了三联对仗,情况不是很多。一般第四联不用对仗,否则,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没写完的感觉。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两首前三联都用了对仗,中晚唐以后就很少见了,因为中晚唐以后格律诗更成熟了。
律诗对对仗的要求是
第一、相对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反。例如:
鸟宿池边树,——仄仄平平仄,
僧敲月下门。——平平仄仄平。
第二,对仗要求句型结构要一致。举毛泽东的《长征》中两联为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句“五岭逶迤”是个主谓结构,对句“乌蒙磅礴”也是主谓结构。
下一联“金沙水拍”是个主谓结构。“金沙水”是主语,“拍”是谓语,“金沙水”又是个偏正结构。对句“大渡桥横”也是主谓结构。“大渡桥”是主语,“横”是谓语,“大渡桥”也是个偏正结构,对的是很工整的。说毛主席是伟大的诗人,他作诗是很讲究的。
对仗的第三个要求是词性相对。要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
此外还有三种特殊的对仗:第一是数目对,如“万里悲秋常坐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百对万。第二是颜色对,如“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中的绿对青。第三是方位对,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中的南对西方位对,同时又有颜色清对白,又有数字万对三,唐人作诗是很追求这些的。
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方位——上、下、东、西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居室——楼、房、门、窗等
器物——刀、枪、杯、盘等
衣饰——衣、帽、鞋、袜等
饮食——饭、茶、酒、菜等
文具——纸、笔、墨、砚等
植物——草、木、花、果等
动物——鸟、兽、虫、鱼等
人事——德、才、智、勇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
凡同一小类相对,词性一致,句型又一致,叫做工对(就是对得工整)。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凡五字句有四个字对得工整,也就算得工对。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虽然“阔”是形容词,“流”是动词,也算工对。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然“时”与“别”不属于同一个小类,其余四字已经非常工整,也就不必再计较了。七字句有四、五个字对得工整,也算是工对。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边”是名词,“尽”是动词,似乎不对,但是“无”对“不”被认为工整,而“无”字后面必须跟名词,“不”字后面必须跟动词或形容词,只能做到这样了。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 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 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和工对相比,只要句型结构相同、词的词性相同,不限于小类而构成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例如:“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朋辈是人伦,而刀丛是器物,小类不同,但都是名词,就是宽对。
此外,还有借对、邻对、流水对等说法,此不赘言。
唐人作诗讲究对仗、押韵、平仄,就像现在奥运会追求的体操、跳水,力求更高,更难,更准。但是,过分追求对仗的工整会束缚思想。一般说来,晚唐的对仗比盛唐的对仗工整,但是晚唐的诗不及盛唐诗的意境高超。可见片面地追求对仗的工整是不能达到写好诗的目的的。杰出的诗人都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