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厨神制作米其林级美食(这应该是境界最高的美食纪录片)
世界顶级厨神制作米其林级美食(这应该是境界最高的美食纪录片)比起忙着种草全世界的顶尖餐厅(说的好像吃的起一样),这部片子更加迷人的是这些主厨,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没错,这部片子的重点并不在美食上,而是侧重于主厨本身。每一集记录一位主厨的厨房生活,以及他们的生活理念。《主 厨 的 餐 桌》而豆瓣评分每季都在9分以上与一般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他不会像《舌尖》在食物制作流程上进行细致平和的描写,用高清的视觉体验直接挑逗你的味蕾。这里的美食的镜头并不多,只能算是全片的点缀。(可能一些吃货要失望了...)
■文/Ga MAn
吃货横行天下的当下,与美食相关的节目越来越多。
前几年开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几乎是悄无声息间,火的稀里糊涂,成为近几年美食节目领域里的荧屏新宠。
不过最近国外有一部美食纪录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由Netflix精心打造的高分美食纪录片:
《主 厨 的 餐 桌》
而豆瓣评分每季都在9分以上
与一般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他不会像《舌尖》在食物制作流程上进行细致平和的描写,用高清的视觉体验直接挑逗你的味蕾。这里的美食的镜头并不多,只能算是全片的点缀。(可能一些吃货要失望了...)
没错,这部片子的重点并不在美食上,而是侧重于主厨本身。每一集记录一位主厨的厨房生活,以及他们的生活理念。
比起忙着种草全世界的顶尖餐厅(说的好像吃的起一样),这部片子更加迷人的是这些主厨,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
食物在这里更像是一种艺术品,而主厨们为美食的奋斗岁月,就好比是创造、雕琢他们心目中的艺术品的历程。
这格调,高。
正是这种较为高冷的定位,决定了这部纪录片不被大多数人关注的事实——毕竟大众更喜欢简单粗暴地种草各种美食,而不是在这里听你讲人生哲学。
但作为一部美食艺术片,以世界顶级美食为切入点,镜头对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顶级主厨,不管是镜头语言,还是剪辑配乐(片头的BGM不能更赞),这部纪录片都体现着精良、专业,也带有一丝艺术感。
加上直击人心的故事,更能让那些碰巧发掘这个片子的人对各位主厨充满尊重和钦佩,被他们的魅力折服(我就是其中一个)。
可以说,主厨也是艺术家。
不是吹牛,现在就来看看这几个主厨的故事。
第一季打头阵的是来自意大利的主厨 Massimo Bottura。他的餐厅Osteria Francescana去年在FineDININGLOVERS评选出的“世界上最好的50个餐厅”中名列榜首,这也是意大利餐厅第一次拿到第一。
Massimo 作为新式创意意大利菜的代表人物,一直专注于改良传统的意大利菜。这个奖,无疑是对 Massimo 的最大肯定。
第一集开篇是就2012 年摩地纳遭遇地震的场景,这次灾难导致了使大量帕尔马乳酪堆积。而这甚至波及到意大利的传统奶酪行业的生死存亡。
于是Massimo 用一道美食力挽狂澜——米酪椒炖饭,将帕尔马乳酪作为必备材料。这样一来让整个奶酪业起死回生,没有人因此而失业,奶酪商获救,36万块奶酪轮销售一空。
他最卓绝的贡献在于创新了传统的意大利菜。创新在当今这个时代当然无可厚非,但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意大利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反叛。他们觉得最好吃的意式料理,就是妈妈菜。
用Massimo的话来说,他是在毁掉祖先的菜谱。
因此对于在餐厅开业整整一年里,店里无人问津。但 Massimo不以为意,他做的这些,是想把意大利厨房带入 21 世纪,向着世界顶级餐厅的战略眼光迈进。
传统的意大利水饺是一个汤匙里有10个饺子,也就是说人们在吃下一汤匙的饺子时,实际上是无法细细品味出每一个饺子的味道的。
出于对食材,对每一个饺子的尊重,Massimo打破常规,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道菜(一勺都都不给你们)。
可以想象,这种“抠门之举”还是会引来冷嘲热讽。Massimo不甘心,于是他又从传统意式宽面条下手,新版面皮保留了最为纯粹的“嘎嘣脆”口感,色彩明艳。然而这一“离经叛道”之作,却被评价为Massimo“毒害下一代”的产品。
传统版与创新版对比
好在开业6年后,Massimo终于迎来了知音,一位意大利最权威的食评家把Massimo的千层面,评价为“后现代艾米莉亚意面”。
Massimo也因此获得了当年意式浓评的最佳表现奖,也走向了意大利本国最年轻的顶级大厨之路。
马西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创意闪光点,并将其挥洒在自己的美食艺术中。就拿这道 " 哎呀!我掉了柠檬挞 "来说,它的诞生实际上是来源于一次意外。(就很喜欢这样的态度)
来欣赏Francescana餐厅的其他菜品其他的作品,艺术感爆棚啊。
美食的创意不能没有灵魂,而Massimo也旨在美食能带给人快乐。
接下来讲一位随性的老爷爷,给人一种流浪的感觉。讲真,一开始的充满磁性的独白就奠定了这一集在我心目中的位置。
果不其然,他的美食也是最让人有食欲的(可能肉比较多),做法是纯天然的烤和烧。他甚至不忌讳略微烤焦的食物。
老爷子崇尚自然,一般居住偏远的湖边,经常钓鱼。
除了领略美食的制作工艺,还能领略异国风土人情,以及当地如画的风景。
跟很多厨师一样,他年轻的时候去了巴黎,遭受到各种否定。但到中年的时候他已然功成名就。
一个念头兴起,大爷自己的小餐馆关了,满世界流浪。他喜欢用一种近乎“野人”的方式来进行烹饪,食物原始的味道,配合大自然的加工,胜过一切调味品。
平时大爷就带着他的吉普赛团队去世界各地做饭。没事还写写书,有时候还吟诗。
然而这把岁数了依然还有一颗向往自由、想闯荡的心。每个月只和家人待10天。
特别喜欢老爷子片尾吟咏的那句“The wild is calling,calling...Let us go.”如今谈到梦想时他仍有一股难以掩饰的激情。他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耽于安逸的生活,而要时时刻刻让自己向更高的台阶走,去触碰各种不确定性,因为那里有从前不曾发现的风景。
最后说说第三季第一集来自韩国的尼姑——静观师太。坦白说,这集看的我想哭。
谁会想到这个韩国尼姑也会是厨艺界的一颗星? 人们对于斋饭的刻板印象是这样的:
然而事实上,《纽约时报》的作家则作出了这种评价:
作为佛教僧侣,和之前各国的大厨都不太一样:她更乐于用僧人来界定自己。
而清心寡欲的斋饭,到底有什么惊人之处?
来看看她的作品:
第一观感:自带仙气,赏心悦目。
在静观师太手里,可以看到的是,简单的食材,也能变得如此精巧。
静观师太在自己年幼的时候就曾对父亲说,自己并不想婚配,而是想独立生活,到深山终其一生。回归自然的孤独让她感到自由。
同时,静观师太从小就喜欢做菜。在多年的修行生活中,她渐渐地将禅文化与饮食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静观师太的花园,杂乱无章,即使晚上偶尔有野猪来糟蹋庄家,静观师太也不会驱赶,因为这就是自然。所以静观师太所提倡的就是这种纯天然食材的概念。
而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饮食习惯渐渐西化,静观师太在全州大学的烹饪艺术系教课,为的就是将健康的饮食文化散播给更多的人。
超脱自由,这境界就很高了。
不难看出,静观师太做菜不是为了名和利。
她追求的是一种平和,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处世之道。而这正是现今浮躁的世界、浮躁的人最缺少的啊。
伯纳丁餐厅老板埃里克·里佩尔说的在理:
吃了静观师太的斋饭会让人更健康吗?这个仁者见仁,我觉得真正改变人的,是她食物里所蕴含的那种精神力量。
说了这么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厨师都有的共通点,就是对美食的创造力、对食材的尊重、以及与家乡或者自然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与羁绊。
而对于美食的理解和探索,以及在他们在饮食行业当中的拼搏和创新给人带来怎样的体验和感受,看起来不怎么符合美食主题,然而这才是超越了单纯的美食应该带给人的思考。
我相信它至少能给你感动的,从而更加尊重这个行业,这些可爱的人。
导演大卫·贾柏,曾执导过口碑佳作《寿司之神》,估计这几年拍美食纪录片是拍High了,《主厨》三季下来可以感受到他想表达的东西越来越突出——食物不止于食物本身,味道不止于味蕾,料理不只是满足于生理需求,它是一门关乎于信念、创造和坚持的艺术。
这一点,其实《舌尖上的中国》一直在往这个方向靠。
熟悉《舌尖》的观众应该不难发现,第一季与第二季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文比重的增加。
显然导演组想继续发扬光大系列的故事性,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
基于第一级的高口碑,人们对第二季有更多高的期待值,但事实上,第二季的豆瓣评分也比第一季整整低了1分。
其中第四集《家常》,由于抓马成分过多,质疑与吐槽的声音达到高潮:
第一季:讲一个美食,然后发掘美食背后的故事
第二季:讲一个故事,然后看看故事里有啥美食讲完故事要吃点什么
舌尖第二部就是,20%的厨房,30%的人文加上50%的煽情~一部成功的城乡结合故事会就这么诞生了!
《舌尖上的中国》最起码应该是用美食带出来故事。不是讲故事然后没事给你看看故事里的人做的菜。
网友说的不无道理。
第二季的问题就在于,共鸣少了,煽情多了。
到底《舌尖》还是商业化的片子,还是要为大众服务的。第一季好就好在,它能让你垂涎三尺,也能让你热泪盈眶。
以一种平视角度折射出平凡人日常生活,的感动,这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被美食折服的同时,还能收获感动。
所以不管是用食物串联人还是人串联食物,最起码要做到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而这样的共鸣来自于一些普世价值观的思考。刻意的植入故事, 往往会适得其反。
《主厨的餐桌》成功的点,就在于故事的真实、自然,毫无放大、过分修辞痕迹。
但尽管如此,从总体上讲,以食物为出发点,展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算是做到了。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打破了国内传统纪录片的模式,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
希望第三季的《舌尖》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吧,我个人是拒绝刻意煽情的。当然,在这之前,我觉得还是先攒钱拔草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