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由什么组成?天是什么形状的
天由什么组成?天是什么形状的周髀家还解释了晚上为何不见太阳,那是因为太阳转到了低处:“周髀家”的说法,当是对《周髀算经》的“天似盖笠”的修正。显然,周髀家是把北极星作为天的最高点。而周、汉时期,皆定都在西安或者洛阳。北极星,就在这一带的北方,而不是在正顶。据唐初成书的《晋书·天文志》记载,则还有所谓“周髀家”说。周髀家的说法是: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打个比方,天就像一个面南背北的人肩上斜扛着一把伞,伞的顶端在人头的后上方。
中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形状问题,介绍者已经很多。但是对于不同学派的相互驳论,说明似乎不够。然而正是这些驳论,才显出科学探索的艰辛,科学探索的意义。
一、 盖天说及其相关的驳论
依据《周髀算经》的说法,天像一个斗笠,即有一个中心点,四周下垂。地像倒扣的盘子,中间高,四边低。天的中心点离天四周最低处有六万里,地的中心点离地四周的最低处也为六万里。天离地的高度为八万里,所以天的最低处离地的最高处还有两万里。天的这种形状被概括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图片来源:网络)
据唐初成书的《晋书·天文志》记载,则还有所谓“周髀家”说。周髀家的说法是:
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
打个比方,天就像一个面南背北的人肩上斜扛着一把伞,伞的顶端在人头的后上方。
“周髀家”的说法,当是对《周髀算经》的“天似盖笠”的修正。显然,周髀家是把北极星作为天的最高点。而周、汉时期,皆定都在西安或者洛阳。北极星,就在这一带的北方,而不是在正顶。
周髀家还解释了晚上为何不见太阳,那是因为太阳转到了低处:
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晋书·天文志》)
依照“天似盖笠”的说法,夜晚时不见太阳,是因为太阳转到了远处,光亮减弱的缘故。依照“天如倚盖”的说法,则夜晚不见太阳是因为太阳转到了比较低的、接近地面、甚至地面以下的某个地方。
西汉末年,著名的儒学大师扬雄,反驳盖天说,提出了八个问题,称“难盖天八事”。
扬雄的《难盖天八事》,著名科学史家钱宝琮有具体解释,后来又有人给予补充。我们这里只简单地介绍几条:
第一条,按照盖天说,二十八宿中,牛宿在北极以北,距离北极110度;井宿在北极南,距离北极70度。这样,二十八宿围成的圆圈,直径就有180度。按周三径一,二十八宿的圆周就应当是540度。可为什么说周天是360度?
第二条,根据盖天说的理论。夜晚的时间应当是白天的一倍。可是实际是,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大体是一样的,为什么?
第三条,按照盖天说,北斗星每年有六个月是看不见的,可是现在为什么常年都可以看见?
可以看出,扬雄的《难盖天八事》,是他认真地观测了天象所得出的结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夜观天象,其实,在中国古代,真正观天象观出科学成果的,是类似扬雄这样的学者。
二、王充的平天说及有关反驳
按大的分类,王充的说法也可以归入盖天说。但他认为天不是像斗笠或者斜倚的伞,而是和大地的形状一样,坚硬、扁平,所以有人把王充的说法称为“平天说”。
王充(图片来源:网络)
王充反驳天像斜倚的伞。他提出,假如天像一把伞,那么伞柄在什么地方?没有伞柄,伞又如何能撑得起来?还有,这把斜倚的伞一部分要转到地下。那么,它在转动中不和大地碰撞吗,又如何能够转入地下?他认为,天是平的。日月都随着天的运行,在天的平面上转动。晚上不见太阳,是因为转到远处的缘故。就像一个火把,距离太远,人就看不见了。
王充关于太阳的说法,遭到了晋代葛洪的反驳。葛洪也列举了几条理由:
第一,假如像王充所说的那样,天像磨石一样的旋转,日月和星辰应该由东而南而西而北,然后回到东方。实际上,太阳和星辰都是出自东方,经人头顶转向西方而沉没,没有转向南北。所以王充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二,假如看不见太阳是因为转远的缘故,那么应当看见它变小,而不应当完全看不见。太阳比星星要大,能够看见北方的星星却看不见北方的太阳,说明太阳没有转到北方去。
第三,日月在天上,从出来到进去,大小都没有改变,也不是转远转近的表现。假如不见太阳是因为转远,那么将要看不见时应当变小,而实际情况是,将要看不见时,反而变大。这也不是转远的现象。
葛洪是晋代最推崇王充的学者。但是在天体形状问题上,他对王充的反驳也最为详尽和有力。
如果仅仅从扬雄到葛洪所处的年代计算,则浑天说对盖天说的反驳,差不多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
三、浑天说遇到的反驳和解决方法
依据张衡的《浑天仪注》,浑天的意思是,天像一个圆球,围绕着大地旋转:“半覆地上,半绕地下”。天球里有水,地浮在水上,天“载水而行”。也就是说,天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大地下面是水,水负载着大地。于是,盖天说的学者提出问题:天如何能从水中通过?
比如王充说:“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隋书·天文志》)。这个问题其实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大家都认为,太阳是火。如果天从水中通过,也就意味着太阳要从水中通过。那么,作为火的太阳,如何能从水中通过而不减损它的光芒?
浑天说的学者,为回答这个问题,也做了几百年的努力。
首先回答这个非难的,是最推崇王充的葛洪。
(图片来源:网络)
葛洪首先指出,从张衡造浑天仪开始,到陆绩造浑象,用来考察天体运行,“与天皆合如符契”。依浑天说制定历法,也非常精确,这是人们相信浑天说的基本根据。由于依浑天说造出的浑天仪和历法与天体运行完全符合,所以天必然从水中通过:“若天果如浑者,则天之出入行于水中,为必然矣”(《隋书·天文志》)。
《周易》说“时乘六龙”,把阳爻称为龙。天,也是阳物。出入水中,和龙相似,所以才可以把天比喻为龙。其晋卦是坤上离下,这是太阳出于地的证据;明夷卦离下坤上,是太阳入地的证据。需卦乾下坎上,也是天入于水的象征。《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金。也就是天为金。金生水,天出入水中,也不会受到伤害。结论是:天出入水中,是无可怀疑的。
葛洪旁征博引,但并没有一条过硬的证据。大约葛洪也感到自己的证据不过硬,所以才旁征博引。后人大约也感到葛洪的回答过于勉强,于是何承天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
何承天说,他详细地研究了前人的说法,认真观察了浑象,悟到天体是正圆形,其中一半是水。大地中间高四周低,水环绕在大地之下。《庄子》说的北溟、南溟,一定是上古流传下来的说法,也是四方都是水的证据。
四方都是水,所以称为“四海”。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金藏于山中,所以水都发源于山中,由高向低,流入海中。太阳是阳的精华,光明而炎热,一夜经过水中所烧干的水,白天就由流入海中的河水加以补充。所以海水在天旱时不减少,天涝时也不增加。
何承天的解释不再援引儒经,而是尽量援引事实,不过也是漏洞百出。说太阳入水能够烧干许多水,为什么不是被没有穷竭的海水所浇灭呢?说海水大旱不少,大涝不多。需知大旱时河中的流水是少的,大涝时是多的。何承天也没有很好地回答王充提出的天出入水中何以可能的问题。
浑天说始终也没有解决好“携带着太阳的天,如何能从承载着大地的水中通过”这样的难题。
四、纷纭复杂的天体结构说
由于浑天说能够很好地和历法数据相互印证,所以获得了广泛的赞同。但是盖天说对它提出的责难,始终也没有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此外,依据浑天说,太阳和人的距离,无论春夏秋冬,都是一样的。然而人们的感觉,是夏天太阳离人距离近,所以热;冬天离人距离远,所以寒等等,浑天说也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而且无论浑天说还是盖天说,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果天是一个硬壳,为什么不会毁坏?所以,后来被视为笑料的“忧天倾”问题,在古代,则是被认真提出的科学问题。于是又有人主张“宣夜说”。
宣夜说不承认天是一个硬壳,认为日月星辰都在天空自由自在的运行。那么,这些自由运行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掉下来?这样,宣夜说似乎解决了天不会垮塌的问题,却又难以回答日月星辰为何不会坠落的问题。此外,晋代的葛洪还反驳说,假如日月星辰都不在天上,天就是个无,要天干什么!
据《隋书·天文志》,在汉代,除了扬雄、张衡等人之外,还有桓谭、郑玄、蔡邕、陆绩等等,都认真研究过天体结构问题。到了魏晋时代,更是出现了新的“论天三家”。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解决天会不会毁坏的问题,晋代虞喜提出了“安天论”。他根据宣夜说,认为天是一大“积气”,即气的积聚,就像大海是水的积聚一样。日月星在天上,各自运行。只是和宣夜说一样,安天论也没有解决日月星为何不坠落的问题。为了弥补安天论的缺陷,虞喜的族祖虞耸,造出了“穹天论”。
穹天论认为,天像一个圆顶帐篷,周围连接着四海。帐篷中充满了气,所以不会坠落。
安天论和穹天论以外,三国时吴国的姚信还造过“昕天论”。说天的运行,“寒依于浑,夏依于盖”,冬至天极低,太阳离人远而北斗离人近,北方的寒气就到来,所以气候寒冷。夏至天极变高,太阳离人近而北斗离人远,于是南方热气到来,气候炎热。昕天论还要解决浮在水上的大地为什么不会沉没。该论认为,地有两层,下层是上层的根。天,就运行于两地之间。
在某种意义上,昕天论也是一种浑天说和盖天说的结合。于是在南北朝后期,开始出现了所谓“浑盖合一说”,认为浑天、盖天,都只是讲对了某些方面。把它们正确的地方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答案。
五、尾语
唐代大地测量的数据,否定了传统的天体数据,也否定了有关天体形状、大小的争论。不过争论中的思想成果,有的还是被继承下来了。
其中第一,就是认为,天是气的积聚。这是宣夜说和安天论的主张。所以才有李白那著名的诗句:“杞人无事忧天倾”。从此以后,中国古人不再怕天会塌下来了。
第二,浑天说对日月运行的描述,仍然是制定历法的指导。南北朝时,天文学家姜岌还解释了太阳为什么中午小、早晚大的问题。说是“游气”的阻碍,今天被称为“大气消光理论”。这是中国古代对天体认识的一项重要成果。
盖天说被否定了,包括一些相关的数据,特别是“千里一寸”。但是,北极半年白天,半年黑夜。那里夏天也有不化的冰;南方某地,冬天也有不死的草。这些知识,还都是正确的。在南方一定的距离之上,夏至的中午太阳没有影子。王充指出,我们是夜晚的时候,有的地方可能就是中午等等,这些看法,也都是正确的。
至于太阳如何能从承载着大地的水下通过,仍然是浑天说面临的难题。还有,夏热冬寒,是由于大气的流动,还是因为太阳离人的距离远近不同?直到明代,仍然在激烈争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
kpsbsh2017@163.com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