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推崇的修持方法(这个寓言故事把修道一步一步的工夫境界都讲出来了)
南怀瑾推崇的修持方法(这个寓言故事把修道一步一步的工夫境界都讲出来了)《定性书》里头讲打坐做工夫,“无将迎,无内外”,是讲到了底。说打坐无将迎,不要故意把念头空掉。“无将迎”就是说不要把念头带来,念头来了不欢迎,自然就跑掉;跑走了也不送,就那么坐就定了。“无内外”,不要守在身体以内,也不要守在身外。他说的完全对,道家、佛家用功的精华他都拿到了,可是写完了书,他又骂道家、佛家是异端,只有他不晓得是哪一端。量太小了,那就是有圣人之才,无圣人之德,这也不厚道。拿了人家的就应该说是出在人家嘛!另外所谓内圣外王,也是庄子讲的,不是儒家讲的。 所以“生生者不生”,你要长生不死,最好是不生,不生就是思想妄念情绪动都不动,不是压制下去的。孟子说四十而不动心,孟子是硬压下去,那很不得了,要很空灵才行,就是生生者不生。学佛的同学注意啊!佛家讲要到了八地菩萨,才得无生法忍;庄子讲的就是无生法忍。“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这就是无生法忍。到达了一念不生处,无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
怎么样才叫做“杀生者不死”呢?这个按佛法说,太严重了。其实不是真的叫你去杀生,如果杀了人,那你非死不可。这个生,不是生命的生,是念头生起来,思想念头一动,就要平静下去,就要把它空掉。后来道家修神仙之道的两句话,“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就是根据庄子这两句话来的。所以我们打坐干什么?要先学死,念头一动,一生起来,马上把它空了,这叫做杀生,就在空灵的境界永远定下去,这就是学死了;这样的死,人就永远不死。永远不死是什么呢?所谓不死就是长生嘛!生生不已,永远是前进的。
所以“生生者不生”,你要长生不死,最好是不生,不生就是思想妄念情绪动都不动,不是压制下去的。孟子说四十而不动心,孟子是硬压下去,那很不得了,要很空灵才行,就是生生者不生。学佛的同学注意啊!佛家讲要到了八地菩萨,才得无生法忍;庄子讲的就是无生法忍。“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这就是无生法忍。到达了一念不生处,无生法忍,“其为物,无不将也”,那时心能转物了,一切万物跟着你转,你不被物所转,要改变万物就可以改变。像我们普通没有得道的人,受物质环境的影响,改变了我们自己。修养到达了心能转变万物的境界,要毁灭它也可以,要成功它也可以。“无不迎也”是来者不拒。
庄子“将”、“迎”这两个字后来被宋儒用了,宋朝的儒家,我非常佩服,不是讲笑话,宋明理学家像是佛家的律宗,品德做人那个严肃,没有话讲,那好极了。就是有一点,对学问主观太强,到处把佛家、道家的东西收来,然后再拼命骂他们异端,很不应该。异端的意思就是外道,儒家专门名称叫做异端,是借用孔子的。譬如程明道(颢)是有名的大儒,写的《定性书》,讲怎么样叫做打坐入定,其中第四、五句话,很有名的,“无将迎,无内外”,你说将迎两个字哪里来的?偷庄子的嘛!拼命偷道家的东西,连名词也偷,等于家里没有红包,到别人家里拿一个来,然后又骂人家家里没有红包,因为被他偷掉了嘛!宋儒就搞这种事。
《定性书》里头讲打坐做工夫,“无将迎,无内外”,是讲到了底。说打坐无将迎,不要故意把念头空掉。“无将迎”就是说不要把念头带来,念头来了不欢迎,自然就跑掉;跑走了也不送,就那么坐就定了。“无内外”,不要守在身体以内,也不要守在身外。他说的完全对,道家、佛家用功的精华他都拿到了,可是写完了书,他又骂道家、佛家是异端,只有他不晓得是哪一端。量太小了,那就是有圣人之才,无圣人之德,这也不厚道。拿了人家的就应该说是出在人家嘛!另外所谓内圣外王,也是庄子讲的,不是儒家讲的。
庄子说,得了道的,“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那就是心能转物。这样的境界,庄子给它定一个名称叫做“撄宁”。用佛家来比喻,“撄宁”就是自在,叫做观自在。但是自在是讲原则,是自由自在的;而撄宁是讲那个现象之舒服!所以这个道的境界叫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什么叫做撄宁?一个人得了道成功了,还是在这个世界,不会离开这个世界,可是他摸到万物,等于小孩子摸到东西一样。小婴儿,出生不到一百天,拿一个东西,他好像拿牢了,可是他没有用力,所以婴儿一定是大拇指放在里头,握个拳头,叫作握固。这个里头学问大了,什么理由?很多理由!要讲密宗的话,说手印为什么要这样结?为什么婴儿要那么握住拳?人生下来就抓,什么东西都想抓,婴儿一天到晚都想抓,吃奶时两个手也想抓。到了什么时候不抓呢?到了民权东路殡仪馆的时候,就抓不住了;这就告诉你这就是人生,就是道。撄宁就是这个道理。小婴儿虽然抓成这个样子,而是若有若无之间,安详而平静,也把握得很牢,所以这个是自在,“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庄子前面讲,道可传而不可受!现在他借用了这位女仙的话,传了道给我的同宗南伯子葵,都传给他了。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南伯子葵得了道以后,有一些怀疑,就问仙女:“子独恶乎闻之?”你这一套哪里来的呀?什么人传给你的?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这个是一代传一代,就像我们听鬼故事一样,你讲的鬼吓死人,真的吗?看到了没有?没有,我表兄那里听到的;去问你的表兄,表兄说是我外婆说的;外婆说,我们娘家的老太太说的;找了半天,现在还在找。
“曰:闻诸副墨之子”,女仙说我是听副墨的儿子说的。这些名词都不可考了,后来道家都把这些名词,归于民间的说法,也是譬喻,算是庄子的寓言。那么什么叫副墨呢?下面郭象有一套注解,不过我并不太同意这个注解,因为他把所有的,都归之于庄子的寓言。实际上这个寓言是讲修道一步一步的工夫境界,庄子不过是在这里卖一个关子。
副墨之子就是黑漆桶;开始修道的时候,闭着眼睛黑洞洞的,所以称之为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慢慢宁静久了,耳根清净,一步一步工夫再修下去。静下去久了以后“瞻明”,就是庄子前面讲的,“瞻彼阕者,虚室生白”,有一点光明出现了。“瞻明闻之聂许”,聂许就是光明之间有个东西,“聂许闻之需役”,这个东西会动的。“需役闻之於讴”,於讴,我们拿佛家比方,就是耳根圆通。等到耳根圆通以后“闻之玄冥”,完全是空的境界,空到了极点,不过还不是道的究竟。“玄冥闻之参寥”,参寥就是非常广大、远大的东西,所以后代有一个学者自称“参寥子”,算是道家的神仙,他有很多的著作;参寥子是这个人的道号,就取自庄子这个地方。
“参寥闻之疑始”,到了这里为止,等于佛家一样,你看如果研究的话,推开这些都不讲,只研究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庄子这个时候,比佛教进入中国还早很多,连秦始皇都还没有出生!但是,庄子已经讲到无始之始,等于佛家讲宇宙开始的问题,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
这个宇宙是个圆圈,所以佛家定个名称为无始之始,追究有没有一个起点,佛家有一个名称叫做“无始”。无始者,就是代表无始之始。庄子这里一个名称叫做“疑始”,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研究比较东西方的文化,就是古人所讲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凡是得道的人,名称语言虽有不同,弘扬这个道,虽因地区不同,但是那个道理意义相同;真理就是一个,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庄子在《大宗师》,道也传了,怎么样修道也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