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从开元寺出来,驾车沿着西街向前走,右转中山路,沿着中山路前行,在中山南路左转天后路不久就到了泉州天后宫。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双塔塔身浮雕精美。它们初建时都是木塔,毁后复建才易木为砖,成就了这对举世不二的石塔。两座石塔造工精细缜密,巧妙地利用了框架式的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使得石塔的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令塔身的牢固性得到大大的加强。据记载,两塔曾抵受住明万历年间泉州的八级地震,以及数次强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从高铁站出来,到租车公司约定的提车点提车,一路向一直碎碎念的泉州开元寺直奔过去。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的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是明、清两代修建。它静静矗立在泉州有名的“西街”一端,那著名的东、西二塔,如路标

对于从小居住在南方沿海城市的来说人,一定知道广州曾经是明清时期对外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而在福建沿海,也有这么几个地方,都曾在古代中国的沿海贸易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港口不止与国外商船进行海上交易,本土的传统文化也与国外的文化发生相互融合,带入到彼此生活的地方。那么,在这些沿海地区,都有着哪些传统文化传承,或者是吸引了哪些外来的文化融入呢?我于是决定,从最靠近广东的沿海省份福建开始,去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踪迹。

泉州:

泉州,又称“刺桐城”,位于福建省的南部、晋江的下游,水陆交通便利,是古代著名的天然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活动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大部分沿江而居,由此得名“泉州”。

泉州的兴盛起于唐代,与广州、明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港口”,在宋末元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中期,泉州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各地文化汇集于此,造就了泉州别样的风景。这次海丝之路寻踪行的第一站泉州,挑选了开元寺、清源山和天后宫这几个泉州有名的特色景点。

从高铁站出来,到租车公司约定的提车点提车,一路向一直碎碎念的泉州开元寺直奔过去。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的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是明、清两代修建。它静静矗立在泉州有名的“西街”一端,那著名的东、西二塔,如路标一般引领着游人前来。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

开元寺的布局,从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3)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4)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5)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6)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双塔塔身浮雕精美。它们初建时都是木塔,毁后复建才易木为砖,成就了这对举世不二的石塔。两座石塔造工精细缜密,巧妙地利用了框架式的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使得石塔的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令塔身的牢固性得到大大的加强。据记载,两塔曾抵受住明万历年间泉州的八级地震,以及数次强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从开元寺出来,驾车沿着西街向前走,右转中山路,沿着中山路前行,在中山南路左转天后路不久就到了泉州天后宫。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7)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泉州地区极具有文化历史的建筑,也是闽南地区的信仰。众所周知,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而妈祖的发源地莆田当时恰好是归泉州管辖的,妈祖文化因此被引入到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所建的官庙宫址地处位于晋江之滨,处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可见当时泉州天后宫的地位是何等尊崇。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8)

由于明清时期实施海禁,泉州港的海上贸易受到影响而衰落,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过台湾,妈祖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1732年和1760年,清政府曾两次开放海禁,当时有许多泉州人借此东渡到达了台湾,同时也将泉州的妈祖文化带到了当地。在台湾,由泉州天后宫分灵而来的称“温陵妈”,而位于台中的鹿港,也有一座较大的天后宫,巧合的是,鹿港就是当年东渡台湾的船只第一个停靠的港口。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9)

目前泉州的天后宫建筑有正殿、寝殿、东西轩以及近年重建的山门和戏台等。来天后宫参观,可以了解到泉州在明清期间的历史文化,和妈祖文化是如何从泉州走向各地的。

离开天后宫,驾车穿过泉州市区,沿天后路,中山中路和朝天门,进入泉山路,全程约20分钟的车程,到达了位于市区外的清源山。在路上,不禁为泉山路的绿化环境之美而赞不绝口。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绘萃,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0)

从山门驾车缓缓而上,不久就看到一处处石雕矗立在道路的两旁,据了解,清源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还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是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要观赏这些石刻石雕,还是得下车徒步,用脚去丈量才是上策呢。走在清源山中,空气清新,沁人心扉,不远处,老君的石像、孔子问道老子的石雕群等,正掩映于翠绿的树荫中。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1)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2)

继续前行,发现一处山崖上,弘一法师的石像正盘坐与石崖,旁边不远处,“悲欣交集”四字刻在一块巨石上,并题“弘一法师最后遗墨”八字。转过巨石旁,便是弘一法师舍利塔。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3)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4)

在清源山的每条山路小道,都能遇到不少大小各异的石雕像,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却让人沉思半晌,仿佛在和游人谈经论道一般。难怪这座清源山,能成为泉州十八景的其中之一啊。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5)

福州:

离开刺桐古城,沿沈海高速驾车,到达本次旅程的终点站:福建省省会福州市。

福州,又称为榕城,位于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建城于公元前202年,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福州有着独特的涉外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各种建筑特色。驾车在福州市区行走,发现路面的车辆很多,路上偶尔会堵上一小会儿了,不愧是省会城市啊。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福州的许多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它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现保存下来的古民居有270座,其中159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典型建筑。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6)

午后的三坊七巷,阳光晒得有点猛,随意在这漫走,看看历史的陈迹,参观一下古居旧所。

状元第,位于吉庇巷中间,宋朝时期,郑性之高中状元,衣锦还乡,巷中曾凌辱过他的居民们都纷纷回避,所以把这个小巷叫“急避巷”。到了明代,以谐音把急避巷改名为吉庇巷,以示吉祥如意的意愿。现在是状元府艺术馆。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7)

吉庇巷右转,信步走入南后街,转角处的老木房子,门枋间那精美的雕工,感叹这手艺能否传承下去。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8)

南后街上都是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店和各种福州美食店,走进一家小店,点了一碗著名的肉燕,还有一些鱼丸等混搭的小吃(名字却忘记了),品尝一下福州的知名小吃。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19)

三坊七巷,除了吉庇巷是一条能走小车的道路,其余的都只让行人通行,它们分布在南后街上,可以说是一街串起三坊与七巷哦。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0)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1)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2)

时间已近傍晚,离开这里之前,我在这邮局门前却停住了脚步,是要写一片明信片以作留念么?还是想盖个邮戳表示到此一游?我自己也说不清。最终还是轻轻地走了。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3)

因为我想,这次,就当作是初见初识福州这座沿海名城吧。

一夜无话,天明时,驾车前去福州的另一个著名风景区:鼓山。

鼓山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的东部、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而尤为闻名的,是山上的一座“没山门”的古寺“涌泉寺”,和有着“左海小庐山”之称的避暑胜地鼓岭。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4)

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寺前面对香炉峰,寺后倚靠白云峰,据传该地原来是一个深潭,内藏毒龙,为害民间。唐建中四年(783),郡从事裴胄请灵峤法师制伏,法师在潭畔诵读华严经,把毒龙驱走。民众深感师之德,填潭建寺,恭迎法师驻锡,当时的帝君敕赐“华严”之匾额,称为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5)

涌泉寺的独特布局与其他寺院完全不同,奇特的建筑格局令人如坠云雾般。从外面一路走一路看,在山门前根本见不到寺院的殿瓦庭院,跨进山门一路进去也是青石红墙,所以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说法。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6)

千年陶塔耸立于寺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是以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7)

涌泉寺从宋代起就自己刻经、印经,自清康熙年开始,成为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经及佛学板片3613块,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块,以及各种佛像、书画板片66块,堪称我国的佛经宝库。1929年,弘一大师来寺,曾经赞叹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这里所藏的佛经、佛像雕板13375块,驰名国内外,并吸引世界各地的佛学文化者前来观摩交流。日本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博士来考察佛教史迹时,称涌泉寺为“中国的第一法窟”。

海丝之路泉州(寻迹海丝之路福建篇----泉州)(28)

如此一座集建筑艺术、佛教文化、陶艺文物等一体的寺院,难怪多年来能吸引国内名僧驻锡,名人墨客题词,确实无愧于“闽刹之冠”之称啊。

从山上望向福州市区,看到闽江——福州的母亲河,如一条玉带般蜿蜒在福州城各处,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