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贺子秋怎么来的(谁说贺子秋是讨好型人格)
以家人之名贺子秋怎么来的(谁说贺子秋是讨好型人格)而贺子秋“讨好”的只有李海潮和李尖尖两个人。注意,这里的“别人”指的是很多人,几乎身边的每个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有人说贺子秋是“讨好型人格”。对此,我很不赞同。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别人而不顾自己感受的一种人格特征。
看《以家人之名》,我哭了2次,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贺子秋。
哭的原因嘛?
不是因为他悲惨的身世。
主要是感动于他的人性和精神。
▲有人说贺子秋是“讨好型人格”。
对此,我很不赞同。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别人而不顾自己感受的一种人格特征。
注意,这里的“别人”指的是很多人,几乎身边的每个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而贺子秋“讨好”的只有李海潮和李尖尖两个人。
严格地说,能称得上“讨好”的,只有李尖尖一个人。
子秋为什么只对李海潮和李尖尖好呢?
因为他知道感恩,希望报恩。
他绝不是“讨好型人格”,他是“道德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思想的成熟,人们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有才无德的人,即便真的特别有才华,也应该予以唾弃。
感恩而友善,是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核心。
子秋拥有这种基础和核心,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
▲研究子秋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暗合“成才法则”。
在父母都可以称得上是“混蛋”的情况下,子秋是如何拥有这样的心性的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李海潮。
没错,李爸在子秋的成长中的确居功至伟,但他也只是其中一种力量。
古往今来,养父母付出很多,养子女忤逆不孝的还少吗?
有的人会说,是李尖尖。
李尖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的作用和李海潮比较类似。
除了李氏父女之外,在贺子秋的成长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的还有:
1父母亲的抛弃
父母是天底下最爱我们的人,可子秋的父母却恰恰都与父母之道相悖。
被父母抛弃,这恐怕是任何一个做子女的都受不了的事情吧。
在子秋确认父母的狠心时,我想他的心已经碎得稀巴烂了。
2顽童们的嘲弄
鹏鹏等几个调皮鬼特别喜欢嘲弄子秋是被妈妈抛弃的孩子,是拖油瓶。
这对子秋的刺激很大。
每次都需要很长时间心情才能好转。
3周围人的提醒
包括外婆、二姨,也包括那些到面馆吃饭的邻居们。
他们貌似谆谆教诲的话其实都是在提醒子秋“你是个外人,你要懂得感恩”。
在这三类人的影响下,子秋的心可以说已经烂碎如粉。
如果他的生活中只有这样一种影响存在,用不了多长时间,子秋的内心就会扭曲,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
幸好,还有李爸李海潮!
幸好,还有妹妹李尖尖!
他们的关心使子秋感到温暖;
他们的呵护使子秋觉得幸福。
尤其是当贺兰又提醒子秋时,李海潮借着喝酒发飙说的那段话,让人瞬间泪奔。
我想,当事人子秋应该更有感触吧。
显而易见,子秋的成人、成才是以上四类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缺少哪一方,都不会形成坚强而知恩的贺子秋。
人成才的方法有很多,模式也不少,其中一种叫“惶恐之心得善待”的法则。
子秋恰好就是符合这一法则的良好例证。
母亲的狠心,别人的嘲笑,甚至包括对李爸的猜测都令子秋万分惶恐。
在不安之中,他除了拼命干活之外,就只有暗暗在心中祈祷了。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李爸对他像对亲儿子一样。
李尖尖也特别温柔贴心,对他像对亲哥哥一样。
这份温暖不仅使他不再惶恐,而且渐渐产生了感恩之心、向善之意。
“惶恐之心得善待”的法则古往今来的例证很多,比如《大染坊》中的陈六子,比如楚庄王善待绝缨之将等等。
对待处于惶恐之中的人,尽可能地给予其温暖,不仅是一个善举,也是一个智举。
从理论上来说,该法则的效果取决于惶恐的程度和善待的程度。
幼时的子秋应该是极度惶恐了吧,李爸和尖尖对他的善待也绝对称得上真诚了,所以,子秋的人性才会那么的好。
▲子秋目前身上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贺子秋目前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
不过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必大惊小怪。
子秋的问题主要在于两点:
①死要面子
这个多少有遗传贺梅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不愿向在乎的人展现自己的窘迫境况。
这说到底还是怕李爸和子秋再为自己担心,出发点并不坏,只要疏导得法,应该会逐渐好转。
②急于报恩
极度惶恐的子秋遇到特别慈爱的李爸和特别友善的尖尖,他的内心涌现的感恩之心自然也就特别浓厚、强烈。
子秋的确是太急切了一些,他想快点成功,他想快点让李爸和尖尖过上好日子。
这其实也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通病。
只有继续持有一颗感恩之心,假以时日,子秋一定会逐渐成熟起来并取得成功的。
而且,子秋的心结,李爸完全有能力予以解决,只要他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推心置腹的开导。
子秋是《以家人之名》中除了李海潮,我最欣赏的一个人物。
衷心祝愿他越来越好!
再说一次,子秋是一个难得的“道德型人才”。
他值得我们学习和宣扬。
【评鉴热点人物,记录真实故事。一切基于成长!】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赞,评个论,转个发,收个藏,当然也不要忘了点个“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