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求心安,道德的讨论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公平的问题。然后又稍微解释了一句:在五台山上,智玄大师问丁元英,既然已经有如此觉悟,何必来讨心安呢?丁元英说,他知道世人会因此而骂他,但是他不知道佛会不会骂他,所以希望代佛说话的觉者给予点拨。结果,智玄大师点拨了四个字: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1)

一个追随丁元英精神的学徒22

原创/李撒欢

说明:丁元英是电视剧《天道》中的主人公,电视剧改编自作家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2)

智玄大师

在五台山上,智玄大师问丁元英,既然已经有如此觉悟,何必来讨心安呢?

丁元英说,他知道世人会因此而骂他,但是他不知道佛会不会骂他,所以希望代佛说话的觉者给予点拨。

结果,智玄大师点拨了四个字:

大爱不爱

然后又稍微解释了一句:

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求心安,道德的讨论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公平的问题。

01 丁元英到底是不是不道德的?

在《遥远的救世主》小说结尾,丁元英是被骂惨了,林雨峰跑去骂:

这就是你最不地道的地方,什么都知道,还什么都干了。你污辱法律、奴役农户、败坏市场风气,你毁掉了一个响当当的民族音响品牌,从你身上哪儿还能找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义,你又算得了什么英雄好汉!

然后就是被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声音义正言辞的评论,基本上都是负面评价为主。

所以,丁元英到底是不是不道德的?

其实关于道德的话题,自古到今一直存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人承受着更大的骂名,比丁元英惨多了。那就是马基雅维利。

甚至有以他名字命名负面理论:

马基雅维利主义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权术理论。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3)

《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说了什么呢?他写了一本《君主论》,探讨的话题,就是君主和民众的道德观,他认为君主必须要超越民众朴素的道德观。

古典政治对于国家的认识是,国家是一个容纳了所有美好价值的体系,权力只是实现它们的手段和条件。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一个拥有人类至高美德的人才能坐在最高位置上。

但是马基雅维利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国家就是权力的集装箱,其提出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国家主权的实现,必须要通过奋斗才能实现,要跟当时的教会、王国、诸侯等各种阻碍势力做斗争。

想要实现国家主权的独立,就需要权力的最大化。

基于此,他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

新君主,不是由身份、血统、地位实现的,而是要意识到自己是不是自己的主人,只有勇敢的加入到权力的游戏,才能最终实现国家主权的独立。

为什么是勇敢的加入到权力的游戏?

这里就涉及到了马基雅维利说的实现手段。

他认为一切都是权力的计算,不管是宗教信仰、传统美德、善良风俗,所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是天经地义的,这些都不能成为束缚君主内心的锁链。

在具体的落地上,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两种原则:

①不同情境适用的道德标准不同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4)

如果,慷慨、仁慈、守信会导致国家灭亡,那就宁愿选择吝啬、残酷、背信。

君主不能任由自己的道德洁癖,而导致国家主权受损,国家覆灭。

②不同的人适用的道德标准不同

百姓信奉的是朴素的弱者文化,谦卑、忍耐、服从,追求世间的美好,而不用看到世间的黑暗。

但是君主要信奉强者文化,积极进取、创造,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就应该用雷霆手段,严厉打击那些叛乱者、破坏国家利益者。

君主的道德标准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而非只看自己个人格局下的世俗美德。君主的道德是要凌驾于普通人的道德之上。

智玄大师其实也点破了这一点:

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

因此,真正的君主必须要有勇气打破,哪怕要承受世人的骂名。

《君主论》实际上讲的是,君主要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小我,即使这个过程中的手段会违背朴素的道德观。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世俗批判马基雅维利不择手段,但是却忘了加上一个前缀,就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个也是马基雅维利所不齿的,也是他强烈反对的。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5)

从这个角度也就能理解,什么是「大爱不爱」。

在当时丁元英选的这条路,就意味着世俗无法接受,被骂是必然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就会发现整个社会的道德感也在不断提升和进化。

比如,雷军说小米手机把山寨机干死了,起码没有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天天骂雷军杀富、恃强凌弱,搞人身攻击和道德绑架。

02 世界的真相就是不公平

智玄大师,提到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

韩楚风听完这句话,都赞叹说佛教主张利和同均,智玄大师不拘门户之见。

实际上,对于公平的追求一直是最朴素的心理本能。

《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为了保持合作,惩罚搭便车,背叛的行为,发展出了一整套高效识别不公平的本能。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6)

切蛋糕:最后通牒游戏

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最后通牒游戏」

大体的思路就是,现在有100元钱,让两个人分。A提出方案,B判断是否同意。如果同意,就按照方案来分,如果不同意,那么两个人一分钱都拿不到。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只要有钱赚,B就应该答应任何分配方案。因为就算是1元钱,那也是白赚的。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A的分配方案太过分,比如,99:1这种分配方案。

那么B宁愿自己不要钱,也要否决,让两个人都拿不到钱。因为我们认为这种方案极其不公平。

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莫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提50∶50,而接受者会倾向于:如果给他的少于30%,他将拒绝;多于30%,则不拒绝。

这种惩罚不公平行为的非理性,是进化来的。

然而在现实中,想要做到绝对公平是非常非常难的。历史上无数的大师都希望能构建出一套绝对公平的制度,比如,乌托邦尝试。但是,现实中依然没有出现这种所谓的绝对公平。

社会心理学家罗尼·吉诺夫·布尔曼,针对这个现象,倒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假设世界」。

他认为在成人世界中有一个天真的假设,就是认为世界是公平的。但是现实却是不公平的。

很多经济学的统计数据也能说明世界的真相并不是公平法则。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7)

幂律曲线

世界的真相是幂律分布。

一个结果,往往是少数几个因素决定的,其他的大部分因素都是无关紧要的。比如,最被人熟知的二八法则就是幂律的一种变种。

比如,1%的美国人拥有全国34%的财富;维基百科上一半以上的编辑工作是0.7%的用户做的。全世界的科学论文,只有1%的论文在发表后一年内被引用5次以上。等等。

就跟我前面文章提到的一样,丁元英布了这么大的局,王庙村生产到音响开店等等,但在这场局面中真正赢得胜利的原因是,丁元英手中的音响图纸。没有这个技术跃迁,这个局根本不可能成功。

总结:

丁元英上五台山上找精研佛学大师,想要讨个心安。

因为书中把这个商战,定义成了杀富济贫,有了极其强烈的道德色彩。

智玄大师点拨了一句大爱不爱。

实际上,就是君主的强者文化。基于一个崇高的目的,超越传统的朴素道德观。而这种观念上的冲撞,必然会带来世俗的责骂。对于强者来说,要有勇气承担这一切。

丁元英做的这一场商战局面,虽然没升华到国家君主层面,但起码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引发了轩然大波。不过,社会的道德观念其实也是在不断的进化。

商战必然涉及到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

对于公平的追求是人性本身,是基因带来的。面对不公平的时候,我们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惩罚那些制造不公平的人。

只是现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没有绝对公平存在的。

世界的真相是幂律定律,就像圣经中提到的那句话:

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丰足有余;凡没有的,就连他有的,也要取去。

要接受不公平,认识到世界的真相,然后在这个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寄希望于打破这种前提。

就像丁元英那首诗提到的: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不能一摸口袋自己的钱比别人的少,就破口骂娘,说都是世道不对。

丁元英的观点(丁元英提出道德观问题)(8)

实事求是,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站什么位置,看什么样风景。


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请点赞、收藏、转发,支持我写作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找到更多的同好者。

想看到更多的后续文章,请点击关注。有任何感想,也欢迎评论,每条评论看到后必回复。多讨论才能见真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