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帝庙遗址(关帝祖庙文化漫谈)

关帝庙遗址(关帝祖庙文化漫谈)1、义结金兰 (一)患难相扶 二、关公信义精神的体现 义种关公 漫画家韩羽在他的画作《关云长》中写道:关云长的义 很有点近似贾宝玉的情。贾宝玉固然倾心于林妹妹 但也钟情于宝姐姐 故曰“情种”;关云长扶汉室 却又义释曹操 当也名之曰“义种”。这句话从两方面解读关羽的义,一面是忠义,一面是信义。关羽的信义的主要表现在他对主公、对朋友的义,义不顾死的节操使得他流传千古,最终获得人们道义上的支持。

关公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义精神则是关羽义贯古今的内涵之一。信义精神不同于忠义精神、仁义精神、侠义精神,是关公文化流传后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论文主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探索关公信义精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大部分对信义精神进行解读以及研究关云长信义精神的渊源,第二、三部分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从作品中剖析信义精神的表现以及信义精神之所以流传后世与其信义精神中的人道信义休戚与共。

一、信义精神解读

(一)信义精神的研究状况

历年关于关羽信义精神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分析其忠义的品格,信义被包含在众多的义中,曹瑾在 1996 年发表在运城高专学报上的《义贯千古的知遇信义精神—关公文化研究之六》以及张润泳在 2009 年发表在西安文理学院学报上的《试论《三国演义》之“义”》二者都从“义”出发,前者侧重从信义角度研究《三国演义》中的关公文化,肯定了信义精神对弘扬关公文化的历史作用,后者总结关公在作品中的“义”。雷会生在2010年发表在辽东学院学报上的《《春秋》大义与关羽形象的儒雅化、道德化——《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中关羽形象比较》,从《春秋》大义对关羽性格的形成进行分析,并且比较了三部作品中不同的形象刻画,在关羽与曹魏的斗争中体现关公的伦理道德价值。贾勇星做了一系列有关关羽“义”的精神专题,分析关羽的义的作用、义与性格的关系、义与战争的关系等。

二、关公信义精神的体现

义种关公

漫画家韩羽在他的画作《关云长》中写道:关云长的义 很有点近似贾宝玉的情。贾宝玉固然倾心于林妹妹 但也钟情于宝姐姐 故曰“情种”;关云长扶汉室 却又义释曹操 当也名之曰“义种”。这句话从两方面解读关羽的义,一面是忠义,一面是信义。关羽的信义的主要表现在他对主公、对朋友的义,义不顾死的节操使得他流传千古,最终获得人们道义上的支持。

(一)患难相扶

1、义结金兰

《花关索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前集)、《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认父传》(后集)、《新编足本花关索下西川传》(续集)、《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贬云南传》(别集),这四个部分中涉及到花关索的出身部分中写道:“(白)关、张、刘备三人结为兄弟,在姜子牙庙里对天设誓,宰白马祭天,杀黑牛祭地。只求同日死,不愿同日生。哥哥有难兄弟救,兄弟有事哥哥便从。如不依此愿,天不遮,地不载,贬阴山之后,永不转人身。”从中午我们可以发现刘关张三人义结金兰时的英雄本色,这本说唱词话中写道:“张飞和关羽交换着杀了彼此家小之后,与刘备前往兴刘山替天行道作将军。不可避免带有血腥色彩,说唱词话处于向书面文学的过渡阶段,因此更以其兄弟结义的动情曲折吸引读者,往往侧重叙述三人结义之后的分别到最后的相聚,谱写一段兄弟情深。

2、一心一义

《三国志关羽传》中写道:“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从曹操以张辽做诱饵试探关羽,试探他的口风,然而关羽与张辽结交深厚,便告诉他虽然曹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但是曾与主公刘备结为兄弟,并誓死效犬马之劳,所以不能违背兄弟之义,曹操对他的这种义行也万分敬佩。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关羽遵守诺言,一诺千金不肯背叛其主,而且反映了他耿直不阿的刚强性格。

在元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中提及曹操招安关羽,关羽与张辽的对话:“(张辽云)二将军你见么?你这三房头家小,都在俺曹营。你若不降呵,这三房头家小,怎生了也?(关末云)张文远,你说与你那曹丞相,他若依我三桩事,我便投降。(张辽云)二将军,你但言的事,俺丞相都依着。(关末云)我头一桩,我虽然投降,我可不降你丞相,我是降汉不降曹;第二桩。我和俺哥哥兄弟家属,一宅分两院;第三桩,我若打听的俺哥哥兄弟信息,我便寻去,可不许您拦当。你说去。(张辽云)我知道。丞相,云长投降,叫丞相依他三桩事,他便降。(曹末云)那三桩事?(张辽云)头一桩,他降汉不降曹;第二桩,他和他嫂嫂家小一宅分两院;第三桩,他但是打听的他哥哥兄弟信息,他便去寻去。”

关羽在成为刘备的麾下勇将后诛颜良、斩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关羽镇守荆州约有五年光景,目的只是为涿郡誓言、为兄长的谋划获得一所天然屏障。虽然到最后被困于吕蒙、曹仁的势力之下,不得已兵走麦城,但是为蜀国的问鼎三国立下汗马功劳。《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等传论》:“ 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关羽的刚体现为他的性格的顽固,矜则表现出他的恪守正道,信奉朋友之义,不仅被病秧子吕蒙和书呆子的陆逊瞒过去,而且也未曾考虑到东吴的岌岌可危的处境,没有办法继续这种同盟关系。

3、义不负心

小说《三国演义》中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战场硝烟纷起的局面伴随着血腥和残酷的战争,小说的写法能够渲染场面的描写,也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三人之间的兄弟之情的来之不易。小说中关羽因穷途末路逼于无奈身在曹营,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同胞。曹操赏给他赤兔马之后曾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等到终于知晓刘备在孙权帐下的消息后就期待着能立即与曹操告别,可见其激动之情。在离开途中,曹操依旧想挽留关羽,于是赠其新袍,可是关羽却将新袍穿在里边,旧袍穿在外边说道:“……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垂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新恩虽厚,旧义难忘。从而,使曹操都为之感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然而,在遇见张飞之后,却被兄弟所误解,认为他抛弃了桃园之恩。直到最后解释和好后,才相处如前。身在袁营的刘备相对心情淡定,一方面设计促使袁绍与曹操作战,另一方面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出谋划策。关羽大战袁绍军队,杀死两员大将,无疑对刘备的处境造成很大的威胁,尽管不相信应战的就是自己的兄弟,却不免有所有所怀疑。事实真相大白之后,表现出的坚信不疑未免有些虚伪。尽管如此,从关羽的角色刻画来说,真正体现了其义贯古今的优良品行。

从信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关羽对刘备的信奉并不是把他作为君主,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兄弟之情。《花关索传》中提及他们为绝后路,杀死亲朋好友,表现三人的义薄云天。《三国演义》则侧重强调刘皇叔的汉家血统,认为关羽张飞之所以对刘备忠义,是因为知道他是汉家血脉,其中具有浓厚的忠君护国的儒家思想。

(二)义释曹操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唯于关羽 特多好语 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关羽“温酒斩华雄”、“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两段故事,一个为人物的出场奠定基础,一个为弘扬关羽的信义精神做铺垫。鲁迅对于关羽的评价主要从义的角度出发,肯定《三国演义》故事中关羽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一章节中写道: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曹操听从将领程昱的建议向关羽乞求放他一马,曹操动之以情诉说昔日友情,晓之以理引用孟子卷八离娄下第二十四章的庾公之斯与子濯孺子的典故希望能峰回路转。关羽在忠与义的复杂抉择中,回想以往曹操对待自己的情谊,在经历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中,为报知遇之恩,放弃了忠,为了全义甚至不惜违抗军令状,冒着死亡的危险放走了曹操。如果仅仅因为兄弟情义,那么只能说明关羽义的狭隘,关云长义释曹操显现出的广义的信义精神赢得了后人的尊重,《三国演义》最后写有:“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因此世人尊称关羽为“义圣”。

关帝庙遗址(关帝祖庙文化漫谈)(1)

三、关羽信义精神影响

关公精神信义精神的历来传唱并非仅仅出于兄弟之义,而是他的这种人道主义。人道信义的精神主要影响了下层人民群众,继而广而流传。

(一)桃园结义

桃园结义的故事在宋元时期就开始流传。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关羽的义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更为深远,人们把讲义气作为交友、生活的行为准则,人们视《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结义的事情为结义的楷模和标准,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江湖上兄弟结义,一般都会拜把子,彼此立下誓言: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或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全相平话三国志》中:“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平话》中也这样描述:“关、张二人见德公生得状貌非俗,有千般说不尽底福气。关公遂进酒于德公。公见二人状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辞,接盏便饮。饮罢,张飞把盏,德公又接饮,飞邀德公同坐。三杯酒罢,三人同宿昔交便气合。有张飞言曰:“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后有一桃园,园内有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次之,飞最小。从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三人结义的友谊让我们感受到兄弟齐心,绝非仅仅主仆关系。三国时期的人们的这种结义并不是随意发生的,这样的结义具有其历史渊源。汉末三国时期风行结义,在《三国志》中鲁肃与吕蒙的结义,其中写道:“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川台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补是越席就之,扮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补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的转变,源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孙权对吕蒙的督促,以及吕蒙自身的自省,使得他与鲁肃结交。最后大战关羽,也体现其深谋远虑,运筹帷幄。

(二)兴举义兵

元朝愈演愈烈,在社会的这种大动荡时期,元朝的腐败统治与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抗战、统治阶级与汉族被统治阶级二者形成水火不容的趋势。战火纷争、民盛士厉的时刻,很多的起义兵崛起,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北方有刘福通带领的红巾军、南方有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然而在明末时期,社会又进入了落后阶段,普通民众怀着对社会生活的向往,以营或家的形式形成“十三家七十二营”,主要分属于高迎祥和李自成两队。元朝末年和明朝末年起义军的兴起,来源于人们与统治阶级的尖锐矛盾,起义的队伍中不免涉及到信义问题,所以对关羽的信仰也变得非常重要。

显然,关羽的义行激励人民进行反抗。晚清的秘密组织天地会“洪门小引”中有这样宗旨:“后学桃园结义。刘关张万古传扬。前者合胆同心。无分彼此。胜如同胞骨肉之亲。今见彼邦世衰道微,官脏吏酷,独力难成,特是结为洪门手足。这些民间组织形式虽然是由下层人民群众所组成,代表了人们的利益需求,宗法制社会使得人们更亲向于血族关系,结盟、歃血为盟让他们变得更为亲近。他们的宗旨也一般比较响亮,即推翻旧的制度,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桃园结义的行为促发了人们对于义的追求,对于新生活的期望,信义一方面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信义内涵的实践性促使人们树立良好的品行,实践自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