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在十三五亮眼成绩(创新增长路在何方)
科技创新在十三五亮眼成绩(创新增长路在何方)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经济可持续创新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什么?背后的体系和结构又是什么?这是对终极问题或者说第一性原理的追问。新冠疫情的发生给原本就持续下滑的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未来10年中国经济走向何方?企业路在何方?前10年是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的黄金10年;在人口红利、投资红利逐步消失背景下,后面的10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旧的增长动能开始乏力,下行压力增大,中国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图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20年。数据来源:格隆汇勾股大数据
· 这是第4397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 5k ·
· 邵钧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当今时代,中国经济正处于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新冠疫情的持续还是滴滴下架,阿里巴巴、美团接受巨额处罚,万亿教培行业一夜塌方以及房地产行业全面入冬……这一系列事件让原本就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20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10年是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的黄金10年;
在人口红利、投资红利逐步消失背景下,后面的10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旧的增长动能开始乏力,下行压力增大,中国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图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20年。数据来源:格隆汇勾股大数据
新冠疫情的发生给原本就持续下滑的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未来10年中国经济走向何方?企业路在何方?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经济可持续创新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什么?背后的体系和结构又是什么?这是对终极问题或者说第一性原理的追问。
经济周期与创新的关系
| 转型宏观与周期宏观下的因素变量。资料来源:《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 任泽平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共同来看一看影响经济的因素究竟有哪些。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长期和短期的两个层面——长期的包括人口、技术、资本、制度,还有需求等方面的一些慢变量;短期则包括存货和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偶然事件,例如新冠疫情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第一原理?让我们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一下。
经济是有周期的,有很多经济学家对周期问题都颇有洞见。其中,最为知名且有代表性的四大周期:
第一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来的基钦周期,即短期的,受到存货的一些影响。
第二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来的中周期,它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固定资产设备投资方面的因素,一般是8到10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现了比较明显的朱格拉周期的现象,我们有的时候说逢8就会出现拐点,这其实是资本支出周期带来的一种反应;通常情况下,大约3个基钦周期等于一个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与朱格拉周期的区别就在于波长不同,基钦周期大约是40个月,3年半左右。而朱格拉周期则要长一些,大约为8到10年。
第三大周期是库兹涅茨周期,这个是房地产周期,也就是受人口因素的影响,它一般的周期在20年。
第四大周期是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就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来的康波周期,它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创新,时间周期是50到60年。
通过经济周期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经济周期其背后驱动力是不同的,从供需关系到资本支出再到更长期的人口、技术等因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技术的创新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是相对根本或者是长期的。
按照康波周期理论,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次康波周期的萧条期,并且正在向第六次康波周期迭代转化。一般的观点认为,始于1980年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是第五次康波周期的起点,将在2050年左右走向终结。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产业革命的下半场,我们把它称之为“数字经济”或者“数字化时代”。
也有经济学家研究得出结论表明:康波周期的萧条期恰恰是技术创新的密集产生期,技术创新的密集产生期往往不在于繁荣期而恰恰是萧条期。熊彼特也认为萧条期其实是企业家创新的绝佳机会,从历次产业革命的历史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 基础创新的轨道。资料来源:Devezas et al. 2017 Industry 4.0;东方证券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只有一场危机能带来真正的变化。”在《后疫情时代:大重构》这本书中,施瓦布和马勒雷分别从宏观、微观(或中观)和人性层面阐述了新冠的深远影响。新冠起到了“放大镜”和“催化剂”的作用,放大各个方面的弊病,催化已有趋势加速形成。例如,新冠疫情的发生对数字经济发展起到了加速作用,将10年甚至更长的变革压缩到近乎是1年到3年。
每一轮康波周期都有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引领性行业:
第一轮康波以蒸汽机的使用、纺纱机发明和纺织工业诞生为标志;
第二轮康波以铁路和炼铁工业为标志;
第三轮康波以钢铁、电力、石油开采和汽车制造为标志;
第四轮康波,以电视等家用电器和电子工业、飞机、石油化工和电脑的创新为代表;
第五次康波周期,就是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
那么第六轮康波周期中的标志性创新会是什么呢?可能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生物科技、新能源等等。
总结一下,真正引起经济体系内本质性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源,应该是创新的非连续性以及它的扩散性。创新的非连续性,也就是不断地创新迭代和变革,以及通过资本的支持、企业家的创新等因素,不断地进行规模化的扩张,使得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引起周期性变化的一些根本性的原因。
经济增长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虽然说经济增长源自技术进步,然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不是自动发生的,那么,技术创新背后的驱动力又是什么?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企业家的创新,而创新源自于企业家精神。
在熊彼特的理论当中,正是科学家的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的创新来不断地满足客户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所以我们有一句话说,市场的需求往往是被创造出来的。甚至有时候消费者自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需求,被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引领者创造出来了。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离不开企业家创新的引领。虽然这背后有科学家,有工程师,有技术专家的作用,但是企业家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
“熊彼特范式”的核心理念有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和知识的传播是增长过程的核心。长期增长是积累式创新的结果,每个创新者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并不是昙花一现。对企业来讲,知识型企业、创造知识的企业变得非常重要。国家也是如此,知识具有外溢性,可以更好地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创新需要友好的制度环境,包括激励机制和财产保护制度等;
第三,增长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也是新旧势力博弈的过程。因此需要一个既能够让新的创新企业能持续进入同时防止在位企业阻碍创新发生的竞争环境。
|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曲线
我们如果用“熊彼特范式”这个模型,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现在的一系列政策,以及预见未来的一些政策走向。我们说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横向产业政策”,主要表现在:
-
产业政策应该聚焦在投资知识经济,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上;
-
通过恰当的竞争政策,包括职业培训等来改善或改革劳动力市场;
-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为创新提供融资。在短期内允许试错和失败,同时对长期的成功给予回报,这样的机制组合是最能激励企业创新的。
中国的经济,其实目前已经构建了一个产业生态,是非常有利于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包括围绕着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平台、天使投资、VC、PE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政府的引导基金以及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种科技金融生态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的发展。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在其著作《大繁荣》《活力》中解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因素。国家的繁荣来自于创新,特别是来自草根大众阶层参与的创新。
创新来自于活力。那活力来自于什么?他认为活力来自于现代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以及赖以生存的文化,即理念和观念。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和精神点燃了实现广泛的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他认为产生价值的创新活动来源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仅仅是熊彼特提的企业家。创新的实践者不仅包括企业家,还包括领先用户、传统的工匠和劳动者。
| 现代价值观和经济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数据资料来源:菲尔普斯著作《活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增长源自创新,而创新源自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源自现代价值观、新思想和新观念。
通常人们会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英雄式的人物,例如乔布斯、马斯克等所具有的特质,而霍华德·史蒂文森(Howard Stevenson)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超越了传统的企业家精神的概念,认为能够不断突破限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员工也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把员工视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让个体能够在企业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激活组织中的集体企业家精神,那么企业会成长起来,整个经济也会走向繁荣。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或者说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我认为是“在不确定下的一种决策性判断”。也就是能够在不确定下寻找确定性的特质。一个人的判断是如何形成的?一定是取决于认知,而认知不仅仅是知识,它包括思维、理念,甚至是心智和心性。
有句话说,企业家思考的维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近些年出现频率较高的一词是“长期主义”,长期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以为是关于毅力的问题,其实是关于洞察力和判断力的问题。是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长期评估体系,是愿景,价值观,终极目标。
我们说马斯克是很了不起的企业家,因为他的战略布局非常伟大,他一直试图构建一个天地人为一体的超级智能生态。这是一个需要进行终极思考,终极追问的过程,只有想清楚了终极问题,才能够更好、更清晰地提出企业的战略方向,实现长期主义的价值。
|马斯克的战略布局
马斯克曾说过,PayPal成功后,我开始想,眼前有哪些问题,最可能影响人类的未来?我认为,地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持续能源,也就是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和消费能源。如果不能在21世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灾难临头。而另一个可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是如何移居到其他星球。
“第一个问题,促使我成立了特斯拉和SolarCity(美国最大的屋顶太阳能系统供应商);第二个问题,则让我创立了太空科技公司SpaceX。”
如果用一句话做总结,那就是,“胜利的前提是执行,执行的前提是战略,但是战略的前提是使命愿景价值观,而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前提是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认知、心性和心智模式”。
组织创新增长引擎
组织层面的创新增长与企业家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规模》一书的数据显示,一家公司能够打造百年基业的概率只有0.0045%,能够活过200年则是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了。
一个企业的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当组织规模扩大之后,随着职能部门、层级的增加,复杂度也在增加,很多企业会面临混乱和无序,组织丧失活力,走向衰退。
| 企业家精神图谱。资料来源:克里斯·祖克、詹姆斯·艾伦《创始人精神》
因此,所有的组织和企业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希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又能保持组织活力,可以持续增长。也就是说,领导者的共同目标是要实现“规模化的新生力量”。很多企业都希望这样,但是过程却异常艰难。为什么?因为在观察业绩增长周期的时候,往往观察指标是滞后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有观察到财务指标出现问题时,才会发现问题。
| 卓越绩效的隐藏S曲线。资料来源:保罗纽·恩斯 提姆布·锐恩《跨越S型曲线》
然而,在财务指标的背后,至少还有三个更加重要的指标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
一是从战略层面上,市场曲线比财务曲线更重要。指的是你整个的产品、业务和战略的创新能否一直跟上市场的变化,与客户的需求保持一致。
二是能力曲线,从组织能力上,看组织能力能否够支撑战略的发展。
三是组织能力的背后是人才,能力曲线的背后是人才曲线。
正如微软CEO纳德拉说,我们不再讨论成功后的滞后指标,比如说营收和利润,反而会考虑成功的超前指标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客户的爱”。纳德拉认为微软需要减少对利润的关注程度,把心思用在开发更多客户喜爱的产品上,如果人们喜爱微软的产品,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将是水到渠成。客户流失其实是表面的现象,它的线性同步指标是客户满意度,是员工的经验度等等。
| 微软CEO纳德拉
衡量增长的标准,短期看财务,中期看财务背后的能力,长期要看格局,即产业生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任正非的观点,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增长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
总结一下,组织层面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首先看战略上能不能持续创新,与市场保持一致;再看组织能力能否可以不断地持续进化,支撑战略的发展;再就是组织能力背后的人才能不能得到不断地供给。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不断的企业实践调研,在洞察未来趋势和对大量的最佳实践进行提炼和总结的基础上,“创合汇新商学”总结出了“创新增长3.0模型”,把企业家精神与战略、和组织能力融合在一起。
| 创合汇新商学原创模型-创新增长3.0模型
我们说,企业家精神推动了组织的战略不断地创新。因为战略的本质是对组织、愿景和使命的谋划,是在有限资源下的取舍,动态地寻找自身的定位。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在不确定下的判断,在变化中看到机会,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找到那个确定的“一”。同时,战略的形成一定是基于企业经营哲学与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的融合。正如微软的CEO纳德拉将微软重新拉升到巅峰时代,首先做的是刷新使命,然后是刷新战略和组织文化。这背后是一种心性、心智和认知的力量。
《大战略》作者加迪斯提出,大战略的关键是目标与能力达成一致,能够根据环境进行快速调整,在调整当中具备能力。组织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从管控型到赋能型。
| 管控型组织与赋能型组织
| 从管控式科层组织到市场化网络组织
在错综复杂的新生态下,预测已经是不可能的。因此运营的关键一定是从控制命令式转化为赋能,也就是分布式,去激发群体奋斗者的活力,进而让每个人能够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 华为价值评价与分配体系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曾说,一个组织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我们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正确方向,持续激发组织的活力,战略执行要闭环,要下放经营权,让听到炮声的人指挥战斗,以责任贡献分配价值,以愿景使命提升队伍精神追求,加快对做出突出贡献人的破格提拔。
最后,关于增长这个主题,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就是霍尼韦尔董事长高德威先生最新的力著《长期主义》。长期主义并不代表否定短期业绩,但是关注短期业绩,也更要注重投资的长期增长,所以我们一定要将短期业绩和长期增长结合起来考虑。企业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是持续的增长更加重要。
日本企业家塚越宽提出来一个概念叫“年轮经营”,他说企业的经营只要不比前一年差就好。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一棵树虽然形成的年轮幅度会受环境影响,宽窄不一,但每一年都在增长,多年之后就会形成苍天大树。因此企业的真正价值在于永续经营。我个人也有一句话的总结,就是“要让持续创新增长成为一种组织信仰”。
2022年是邓小平同志1992讲话的第30年,是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第30年。未来30年,是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下半场,一定是创新驱动的。
希望在未来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企业家们能够不断变革管理思想,变革管理方式,激发组织的活力和每一位员工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
作者为创和汇创始人,21世纪新商学研究院理事长/执行院长。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