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祠下分卷阅读165(第1055期高贵的下榻)
月老祠下分卷阅读165(第1055期高贵的下榻)按照小孙的提示,我还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有关巧剥鸡蛋皮儿的方法还有很多,令我眼界大开,也感慨良多:这真是一个人人开动脑筋、人人奉献爱心的新时代啊!说来也巧,也就在这个时候,北京某保健品公司在全国500家连锁店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店庆宣传活动,赋闲在家的爱人一天不落地去滕州善国店听课,领回来不少免费发放的礼品鸡蛋,家里掀起了一个煮鸡蛋吃的小高潮儿。这若是在从前的话,能烦死我了,因为剥鸡蛋皮儿这活实在是太难了,可如今,我却乐此不疲,来者不拒,一一“笑纳”了。徐稚之榻平时是被悬起来的,只有睡觉时才放下来,故为“下榻”。“榻”虽然有床的含义,但不像我们说“上床”那样可以说“上榻”。因为床一般固定,比人的小腿略高,故为“上床”睡觉;榻则不一样,狭长而矮,还容易移动,所以只能“下”而不能“上”,更何况当年陈蕃还把它挂得很高,所以只能是“下榻”了,现在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说法了。花甲之人,吃过煮鸡蛋无数,但总
文/孙延宜(山东)
如今,在涉及一些外国领导人来华访问的文字新闻报道中,我们大都能看到他们“下榻”于某某宾馆(饭店)的消息,而在其他地方,我们则很少能看到“下榻”这个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榻”在古代是床的一种,矮而狭长,可以自由移动或悬挂。所谓“下榻”,本义是指放下榻准备睡觉而已。《孔雀东南飞》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的说法。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洪州人才辈出时,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王勃所说的徐孺又名徐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徐孺家贫,但从不喜结交权贵。由于德才兼备多次被征辟,但徐稚都婉言谢绝,被当地一些人誉为“南州高士”。“徐孺下陈蕃之榻”,讲述的是陈蕃向徐孺请教的故事。据《后汉书·徐穉传》记载:“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汉书·陈王列传》也有类似记载:“郡守招莫肯至,唯陈蕃能致焉。学而不名,特设一榻,去则县之。”这里的“县”同“悬”,“下榻”的本义就是徐稚来了以后,放下“榻”来供其住宿。后来,就用这个典故表示尊重客人,虚心求教。“下榻”也渐渐成了客舍的雅称,如今则多用于外交往来,且只用于书面语而不用于口语。可见,下榻不“下”,乃高贵也。
徐稚之榻平时是被悬起来的,只有睡觉时才放下来,故为“下榻”。“榻”虽然有床的含义,但不像我们说“上床”那样可以说“上榻”。因为床一般固定,比人的小腿略高,故为“上床”睡觉;榻则不一样,狭长而矮,还容易移动,所以只能“下”而不能“上”,更何况当年陈蕃还把它挂得很高,所以只能是“下榻”了,现在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说法了。
剥鸡蛋皮儿
花甲之人,吃过煮鸡蛋无数,但总是为鸡蛋皮儿难剥而发愁。我剥鸡蛋皮儿一以贯之的做法是:先将鸡蛋竖起来,磕破一头或两头,再一点点地往下抠皮儿,很少时候能一次抠下来一大块皮儿,费时费力。每每这时,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叹息道:唉,鸡蛋好吃皮儿难剥啊!剥鸡蛋皮儿难俨然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了。
有一天,我在与单位新来的同事小孙闲聊时,无意中获得了一种快速剥鸡蛋皮儿的方法,一开始,我还不大相信呢,可回家一试,果然凑效。从此,剥鸡蛋皮儿一下子由老大难问题变成了轻而易举之事了,我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记得小孙还诚实地告诉我,她也是跟电视上学来的呢。其方法就是:先将平放在桌子上的鸡蛋拿起来轻轻一磕,然后再用手心顺势滚压一下,最后鸡蛋皮儿就很容易地整体剥落下来了。如此剥完一个鸡蛋的皮儿仅仅需要几秒钟的时间而已,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呀!
说来也巧,也就在这个时候,北京某保健品公司在全国500家连锁店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店庆宣传活动,赋闲在家的爱人一天不落地去滕州善国店听课,领回来不少免费发放的礼品鸡蛋,家里掀起了一个煮鸡蛋吃的小高潮儿。这若是在从前的话,能烦死我了,因为剥鸡蛋皮儿这活实在是太难了,可如今,我却乐此不疲,来者不拒,一一“笑纳”了。
按照小孙的提示,我还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有关巧剥鸡蛋皮儿的方法还有很多,令我眼界大开,也感慨良多:这真是一个人人开动脑筋、人人奉献爱心的新时代啊!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