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般若双塔(福州鼓山梅里吸江兰若)
鼓山般若双塔(福州鼓山梅里吸江兰若)魏杰是福州历史文化名人,诗人,藏书家,也是成功的盐商,为清朝福州东门巨富,不但桃岩洞是他修的,整个鼓山十八景都是魏杰开发的。山间小道行300米就是桃岩洞。先发第一部分,桃岩洞、梅里到吸江兰若的行程,供大家户外行走参考。第一部分鼓山公路至梅里、吸江兰若。鼓山盘山公路“松涛楼”前约1公里处有个岔口(离“石鼓名山”不远),根据标识牌右拐下行,桃岩洞方向。
鼓山行,从梅里到吸江兰若。
福州近处最高两座山“左旗右鼓”,鼓山距离市区仅八公里,山上林木葱郁,奇峰怪石,壑谷幽美,摩崖石刻密布。
某日,步行从鼓山桃岩洞、五贤祠、梅里、吸江兰若到般若寺,最后行至听水斋、喝水岩共十公里许。
近日将此趟行程沿途景点图片及背景材料整理下,分三期发完。
先发第一部分,桃岩洞、梅里到吸江兰若的行程,供大家户外行走参考。
第一部分鼓山公路至梅里、吸江兰若。
鼓山盘山公路“松涛楼”前约1公里处有个岔口(离“石鼓名山”不远),根据标识牌右拐下行,桃岩洞方向。
山间小道行300米就是桃岩洞。
魏杰是福州历史文化名人,诗人,藏书家,也是成功的盐商,为清朝福州东门巨富,不但桃岩洞是他修的,整个鼓山十八景都是魏杰开发的。
魏杰“桃岩洞记游”诗云:几度寻幽入洞来,桃花依旧倚岩开。此山彷佛天台镜,引得刘郎去复回。
魏杰于咸丰四年修茸桃岩洞,留下“万松关下路盘旋,路到桃岩古洞前。有圃可耕田可种,此山宜隐地宜仙”诗句。
魏杰号拙夫
桃岩洞前行远眺,透过密密的松林可望见闽江。
山道旁,松林梢,松萝密布。
前面就是五贤祠了。
五贤祠就是魏杰修建的“桃岩精舍”。
魏杰在《鼓山吟草》卷《建立五贤祠序》中,说“余建桃岩精舍,内祀五贤,非徒以纪名胜也,亦以表诸公之功德云尔。”......“明祚将尽,诸公避居鼓山天镜岩、白云洞、吸江兰若等处,守节完义,故元贤老人有“满朝袍笏迎新主,一领袈裟哭旧王”之句,甚可悲也。”
魏杰所称“诸公”是明朝灭亡之际福州曹学佺(闽剧始祖,清顺治三年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曹学佺自缢于西峰里府第)为代表五位文人仕子。
我在此处乍一看,没见着五贤祠,最后意外发现了。
原来被一排搭盖的简易板房遮挡住了,当然也无法入内。
五贤祠本是庄严肃穆之地,现在烟熏火燎难不成是工地厨房了?
五贤祠右侧杂草丛生荒地有个“无异来和尚塔”。
塔起源佛教,随佛教传入中国,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
这里芳草菲菲,由于岁月流逝,竟不知这个和尚什么个来历,阿弥陀佛。
五贤祠沿着石蹬古道继续往下走,就是梅里了。
梅里,位于鼓山南面向阳坡,历史上曾遍植梅花而得名,古代又称壑里、笊篱壑、舍利窟、梅花窟、茶园等。2011年台胞捐赠2000多株不同品种梅花种植此处,因而现在也称“相约梅园”(梅园)。
这一带就是梅园(梅里),岔路口左转直接到吸江兰若,直行往下是古茶园。
向下右转有始建于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的海会塔。
鼓山涌泉寺是福州第一大寺,有寺必有塔。
佛经中“海”是众多的意思,“海会”则是佛教圣众会合之处,形容德行之深与数目之多,譬如大海。《华严玄疏》卷一:“言海会者,以深广故,谓普贤等众,德深齐佛,数广刹尘,故称为海”。
因此海会塔,取海众同会一穴之义,也叫“普同塔”,指众僧的纳骨塔。
鼓山海会塔千年来,收纳了无数僧众灵骨。历史上有据可考涌泉寺历代方丈第19代住山有需禅师、第22代邦靖木蛇禅师、第94代永觉元贤禅师、第126代妙莲地华禅师、第128代振光古辉禅师、第132代盛慧隆泉等高僧均纳骨其中。
明末清初时期,福州鼓山涌泉寺是曹洞宗的重要道场,号称“东南第一丛林”,这里流传的禅法,史称“鼓山禅”。
“鼓山禅”创立人是涌泉寺第94代方丈永觉元贤,主要继任者就是为霖道霈禅师(涌泉寺第九十六代方丈)
海会塔再前行不远就是为霖道霈禅师之塔。
站在海会塔前透过青葱的梅林,远处白云下是千万年流淌不息的闽江,耳畔仿佛能听见众僧呢喃诵经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穿过密密的梅林,沿山道下到山谷底,再沿左侧山路爬上半腰就是吸江兰若了。
一个清幽的寺院。
此院也叫舍利院。山门对联“寺小藏舍利,古梅忆来人”,横批“入三摩地”。
三摩地,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
有所谓“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故事。
门前空地上,这尊遗存大石缸也不知有多少岁月了。
立于寺前,可见滔滔闽江从五虎山下流过。
门匾“吸江兰若”是鼓山涌泉寺第一百一十八代方丈净空禅师所题。
此院早年供有佛门宝物--舍利,所以又称"舍利院",后来也曾是尼姑庵堂。
兰若,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意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后代指佛教寺院。
杜甫《谒真谛寺禅师》“兰若山高处 烟霞障几重”。
另外,兰草与杜若都是香草,古代合称兰若。
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此寺题“吸江兰若”,巧妙地表达了避世幽居梅林兰馥地,吸取闽江之精气,化作甘露普度众生之意。
福州历代不少诗人都曾作诗咏“吸江兰若”。
如林之蕃:
一入空门万虑灰,闲花了乱竹门开。
春风帆影长天去,月夜钟声隔院来。
四面凭虚云处槛,百年高卧石边梅。
漫游深得庞公趣,吸尽江流不肯回。
文殊宝殿
舍利铜香炉
佛事功德,倒也明码实价。
吸江兰若是盖在石岩之上,寺庙前立有“七佛幢”莲花石刻。
从七佛幢吸江兰若下面是“岩梅古台”,这里有“吸江兰若”清代石刻群。
七佛幢下的石刻《七佛幢记》,道霈禅师题、高兆撰写。
《舍利窟看梅》,鼓山第九十六代方丈道霈禅师作于康熙九年(1670年)。
倚岩傍屋梅千树,岁上临冬竞放花。
唯有今年花更好,暗香飞散落谁家?
诸禅约我看梅去,也有梅花岁晚心。
铁干横斜撑落月,玉英历乱吐霜林。
这个是鼓山现任方丈普法大和尚的石刻。
普法和尚是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也精于书法。
我看见鼓山历代石刻均描红,新出现的蓝色石刻都是普法所书。
石刻《吸江兰若记》
林之蕃(曾任明代嘉兴知县)题写的《吸江兰若记》,被誉为“梅里最美游记”。
文中描写吸江兰若“时值玄冬,梅花盛开。香聚岩谷,琼枝铁干,横斜倚立于苍崖翠壁间”的岩梅古台冬日景色,而在此远望“槛外长江涛澜汹涌,风云开阖,舟楫往来,鱼龙出没,尽收佛几禅床之上……”闽江大美风光。
在文章末,更引“一口吸尽西江水”偈语,“以名公兰若,以求无生之法”。
游赏吸江兰若后,我继续前往般若寺,步行约2.5公里。
下一期写般若寺。
福州鼓山梅里、吸江兰若、般若苑、灵源洞行(二)般若苑游记
福州鼓山梅里吸江兰若、般若苑、灵源洞行(三)听水斋、灵源洞(喝水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