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游记中的斩妖除魔(西游记可不单是斩妖除魔)
谈西游记中的斩妖除魔(西游记可不单是斩妖除魔)首先是故事的主人公唐僧,唐僧的原型——唐朝的高僧玄奘,他在《大唐西域记》之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自述:“西行途中于一老僧处得到梵文本《心经》”,这是《西游记》和《心经》最早的非直面接触。而《心经》的用处在这里就有了第一次的神化,《大唐西域记》之中是这么说的:“遭灾时默念且最终化险为夷”。而在《西游记》之中,这卷《心经》有了伪名,叫做《多心经》,而且是乌巢禅师口诵给唐僧的,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多心经》的用处是“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这和《心经》的用处是一样的。这条取经路并不平坦,师徒四人需要度过九九八十一难,而这八十一难中绝大多数解决不了的困难都是靠着向佛教神仙求助而解决的,由此也突出了佛教的作用。而在这么多的佛教义理之中,《心经》的存在格外显眼,更可以说是有一种独特的情结。《西游记》创作时间不可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是吴承恩在严嵩父子把持朝政、皇帝宠信道士的情况之下,深感政治理
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不少佳作,这些作品往往在百回之中就给读者展现出一个瑰丽的世界,这其中便包括了《西游记》,作为一本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内容繁复,但是却不显累赘,其意蕴深远,思想也十分的高妙,在中国文学史之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本国人民十分喜爱之外,国外不少人也为这本书中描绘的世界而神魂颠倒,从古至今,这本书斩获了不少忠实粉丝。
而在这个瑰丽的西游世界之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佛教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全书之中,是整本书的精神内核,这也是其能够成为不朽名著的一个很大原因。
作者吴承恩出生于明朝,祖上做过学官,后来家境没落,父亲娶母亲徐氏,掌管了徐家的家业,成为了一个小商人,在社会和官府的欺压之下勉强度日,73岁的时候郁郁寡欢。少年时期的吴承恩为了改变家庭状况发奋读书,同时他也热衷于神话故事,也正是因此,他在日后才能写出《西游记》这样的鸿篇巨制。
但是当时的科举制早已经脱离了原本的选拔人才的用意,成为了封建政权选拔奴才的工具,直到中年的吴承恩却依旧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在科举之上,44岁的时候终于补上岁贡生,在严嵩把持朝政的黑暗时期获得了一个浙江长尖县丞的官职。老年之后,或是真的绝望了,在得到另一个闲职之后根本没到任就辞官回了淮安。自此以笔为武器,去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嘴脸。
《西游记》创作时间不可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是吴承恩在严嵩父子把持朝政、皇帝宠信道士的情况之下,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却又不能直接写出来的情况之下,只能把满腔愤懑寄托与创作《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以此来映射社会,去对封建社会之中那些腐败黑暗的神鬼进行清除。
吴承恩本身对佛教是有研究的,他自称射阳居士,在他的不少文学作品之中也透露出来了这种对于佛教的偏向,比如说他在国子监所写下的“禅心似絮以沾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这并非是在说吴承恩本人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信仰唯佛,他本人其实也是有着三教合一的主张的,比如说在车迟国的时候,孙悟空就告诫车迟国的国王“望你把三教归一”,书中就把这种思想理想化,勾勒出了一个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此处只指佛教)相互融合的世界,造这个世界之中,人、佛、仙用自己的方式生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中的主流思想还是佛教的教义和理论,从最开始的时候,这本书就和玄奘的记载还有传说息息相关,玄奘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这就已经给整本书蒙上了浓浓的佛教色彩,而后故事主线更是唐僧带领着徒弟们一路西行去往西天取经,最终皈依佛门修成正果了的故事。
这条取经路并不平坦,师徒四人需要度过九九八十一难,而这八十一难中绝大多数解决不了的困难都是靠着向佛教神仙求助而解决的,由此也突出了佛教的作用。而在这么多的佛教义理之中,《心经》的存在格外显眼,更可以说是有一种独特的情结。
首先是故事的主人公唐僧,唐僧的原型——唐朝的高僧玄奘,他在《大唐西域记》之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自述:“西行途中于一老僧处得到梵文本《心经》”,这是《西游记》和《心经》最早的非直面接触。而《心经》的用处在这里就有了第一次的神化,《大唐西域记》之中是这么说的:“遭灾时默念且最终化险为夷”。而在《西游记》之中,这卷《心经》有了伪名,叫做《多心经》,而且是乌巢禅师口诵给唐僧的,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多心经》的用处是“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这和《心经》的用处是一样的。
早在第二十回的时候,便出现了一个偈子,开首便是“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从此开始,《心经》便和整本书紧密相关。在唐僧一行人西行的途中,但凡遇到危难,唐僧都会粘起来《心经》,显然是把心经当做了包治百病的“良药”。虽然说唐僧前世是金蝉子,为如来佛座下第二大弟子,而且自身有“十世修行”的功德,但是这个人的人物形象却并不灵通,甚至有些迂腐,在不少地方还比不过孙悟空。孙悟空就曾说过他“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
除了《心经》之外,整本书也少不了其他的佛教经典,但是《心经》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有十五次之多,而且还被全文引出,由此可见,在这本书之中,《心经》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不然吴承恩也不会专门引用这270字的原文。
而《心经》所蕴含的意蕴也确实和取经之路息息相关。《心经》认为,人要修持自己的心,克服外在的困难险阻,同时也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欲望,以此达到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三个徒弟都以“悟”为名,本身就是要让他们自己去修行,自己去“领悟”,而孙悟空的“空”字更是代表了其的通透领悟,虽然说孙悟空有些顽劣,但是他确实是师徒四人之中看的最清楚明白的一个,甚至于可以去告诫唐僧“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佛教本身就是以慈悲为本,以积德行善为主要行为的一个宗教,其本质便是劝人向善,这个善的含义十分的丰富,仅仅是善便分为了四类,更不要说善法善业道等等,更是十分繁杂。
显然并非如此,甚至于这四个人都有作奸犯科的过往。唐僧怠慢西天大教,于是被贬到东土转生;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猪八戒因酒后调戏嫦娥被贬凡间之后没有反省自身而是残害生灵;沙僧自己渎职被贬,到了流沙河不继续修炼而是吃人无数,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他们都是“恶”的化身。
但是佛家也讲究善恶皆在一念之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是佛教的修心纲领,虽然说唐僧师徒最开始的时候是“恶”的化身,但是他们踏上了取经之路,这其实也就是一条修心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们压抑摒弃着内心的邪恶念头,逐渐走向“善”,而这或许也是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之一——人生在世,难免犯错,但是只要能够修心,压抑摒弃自身的邪恶念头,终究能够修成正果,这或许也是作者在这本揭露现实社会腐败黑暗的书里,最终的期许和最高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