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足石刻的基本信息(居功至伟的大足石刻匠师署名解谜)

大足石刻的基本信息(居功至伟的大足石刻匠师署名解谜)文氏家族的石刻作品,基本上散布在今大足中敖、三驱、珠溪、邮亭等乡镇中,这些作品题材涵盖儒、释、道三教,甚至还有石篆山、妙高山的三教融合造像题材,他们对中国石窟艺术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可谓功不可没。第四代文仲璋与他侄子文珀、文珠、文琇、文玠等,于公元1144年在妙高山开凿三教篇,公元1148年在玉滩开凿了千佛洞等作品,第五代文玠在高达0.8米、宽0.18米的崖壁壁面上刻有一则题记,竖刻着“东普攻镌处士文玠男文孟周乙卯绍兴二十九年孟冬月记”24字,与文昌题记相比,更能体现出匠师对作品的肯定。目前发现的文氏工匠最后一代,也就是第六代有文孟周、文孟通和文艺,其中文艺仅在灵岩寺出现一次,时间大约在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距离文昌署名的作品已经有130多年了。今天,铭刻着文昌父子姓名的这件雕刻,作为弥足珍贵的作品展示在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它是一件残缺的陀罗尼构件,在仅有0.48米高的八角

在大足石刻历史长河中,工匠的身影早已凝固在那些精湛绝伦的造像中。虽然早在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摩崖造像就已经在大足拉开了序幕,但是,匠师的题名直到390多年后的北宋初期,才在坚硬的石头上出现第一位工匠的名字,到大足石刻最为鼎盛的两宋时期,工匠署名已蔚然成风。如今,大足石刻匠师们殚精竭虑、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中国雕塑史上不可忽视的篇章!

六代献艺大足的文氏家族

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的冬天,三位穿着朴素的工匠,凝视着即将完工的陀罗尼经幢,欣悦之情溢于眉梢,不禁怦然心动,便在这件遍刻着经文的经幢身上,刻下了他们的名字——文昌及其儿子文惟简、文惟一的姓名!

历史的真实情景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是这寥寥数字,却记载了大足石刻迄今发现最早的工匠署名,而且,也开启了两宋以后百余年间工匠署名的风气。

今天,铭刻着文昌父子姓名的这件雕刻,作为弥足珍贵的作品展示在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它是一件残缺的陀罗尼构件,在仅有0.48米高的八角形幢身上,文昌父子的名字仅出现在微不足道的一角。从此以后,他们的后代却在大足陡峭的崖壁上,将他们的籍贯、姓名等信息更为自由地雕刻在石像作品的旁边。

大足石刻的基本信息(居功至伟的大足石刻匠师署名解谜)(1)

文氏工匠题记(左)和伏氏工匠题记(右)

文昌的两位儿子继续从事着父辈的职业。大约从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开始,文惟简与其子文居安、文居礼等,在石篆山雕刻出我国早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造像龛,一直持续到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在石门山,文惟一和他儿子文居道开凿了此地最初的造像,迄今在释迦佛、水月观音像旁还有他们的名字。至此,文氏工匠已经有三代人在大足献艺了。

第四代文仲璋与他侄子文珀、文珠、文琇、文玠等,于公元1144年在妙高山开凿三教篇,公元1148年在玉滩开凿了千佛洞等作品,第五代文玠在高达0.8米、宽0.18米的崖壁壁面上刻有一则题记,竖刻着“东普攻镌处士文玠男文孟周乙卯绍兴二十九年孟冬月记”24字,与文昌题记相比,更能体现出匠师对作品的肯定。目前发现的文氏工匠最后一代,也就是第六代有文孟周、文孟通和文艺,其中文艺仅在灵岩寺出现一次,时间大约在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距离文昌署名的作品已经有130多年了。

文氏家族的石刻作品,基本上散布在今大足中敖、三驱、珠溪、邮亭等乡镇中,这些作品题材涵盖儒、释、道三教,甚至还有石篆山、妙高山的三教融合造像题材,他们对中国石窟艺术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可谓功不可没。

文氏工匠在署名前往往要加上籍贯和称谓,如玉滩观音洞刻有“大宋东普攻镌文琇丁丑仲春记”,佛安桥石刻三教窟刻有“东普攻镌处士文孟周记”等。籍贯上,有“岳阳”“东普”“普州”等,它们所指的是今四川安岳,也就是说,文氏工匠不是大足本地人,他们可能从安岳迁徙至大足,六代献艺不绝!在他们多数作品中,署名前往往加上一种特殊的称谓,如“镌作文昌”“攻镌文仲璋”,这类“攻镌”的称谓,既有一种职业的自称,也体现出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伏氏工匠塑造北山美神

公元892年开始,昌州刺史韦君靖在大足城北建永昌寨,并且“招募良工”开凿千手观音等造像,那些匠师的名字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却一字未见。

晚唐是北山石刻的开创期,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当地官吏、民众相继在此捐资开龛造像,由此形成了以佛湾为中心,周边散布着多宝塔、营盘坡、观音坡等几处造像群。而工匠署名却出现在两百余年后,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大足北山开凿现场,此时中原地区正在酝酿一场影响宋王朝江山的巨大动荡。但是,在西南地区僻静的大足北山清幽的佛湾内,几位伏姓工匠却在这里精雕细琢。

伏姓工匠最初的署名出现在进深6.03米的孔雀明王洞窟中,窟正中孔雀明王坐在正展翅欲飞的孔雀上,在孔雀的背屏上竖刻着“丙午年伏元俊男世能镌此一身”,从简练的题记中可知,公元1126年,伏元俊与其子伏世能在此雕琢的事实。伏氏工匠是大足宋代石刻雕琢的另一支重要家族,他们的署名往往加上“本州”二字,说明他们是当时昌州(州治大足)本地人氏。继雕琢孔雀明王洞窟之后,伏元俊和其子伏世能还在北山继续雕刻了弥勒下生经变相(第176号)、泗州大圣(第177号),从这些作品看出,他们既可以处理复杂、繁缛的石像细节,又能以简练的刀法娴熟地表达人物的神态。

伏姓工匠的署名还出现在北山多宝塔与舒成岩等处。与北山佛湾遥相对应的多宝塔,营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至二十五年间(公元1147—1155年),在塔内出现了工匠“伏小八”的署名;毗邻多宝塔的观音坡雕琢的地藏、引路王菩萨像旁有伏小六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的署名。在大足石刻中,伏氏工匠的署名除北山一带外,仅在中敖的舒成岩有发现,这里有伏元俊、伏元信、伏麟等伏氏工匠开凿的一处宋代道教石刻艺术珍品。

令人疑惑的是:在伏氏工匠造像区域内,未见文氏工匠题名的石刻造像出现;同样在文氏工匠造像区域也未见伏氏工匠题名的石刻,他们似乎约定划分了自己的造像区域。不过,伏氏造像区域内却出现了其他异姓工匠的题名,其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