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喊你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求苟活已是不易)
别人喊你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求苟活已是不易)作者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黄金时代”之后的“爵士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阶级结构慢慢固化,步入上层社会的门槛越来越高,穷人翻身的机会越来越小,依靠个人奋斗走上人生巅峰的难度则越来越大。狡猾、贪婪、不择手段的人赢得了一切,坚守高尚品德、严格律己、勤劳工作与生活节俭的人却败下阵来。美国曾有一段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这个年轻的国家朝气蓬勃地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科技的进步与战争带来的财富让它赚的盆满钵满。生活在“黄金时代”的年轻人面临着很多社会机遇。每个有决心、有毅力的年轻人都能凭借勤奋的工作与不懈的努力实现他们的“美国梦”。怀着对黛西执着的爱,盖茨比始终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历经波折后,他终于得到了财富地位。然而,当盖茨比试图重新赢回往昔的爱情时,黛西却动摇了,并抛弃了他。这让盖茨比备受打击。在一场意外的车祸案件中,黛西开车撞死了米尔特。盖茨比自愿替黛西承担了
图:2015年8月27日 南戴河
英雄们“前赴后继,逆流而行,不断冲击,不断后退,奔向过去”。
当莱昂纳多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并没有跟风去看。印象中,那部电影的口碑还不错。最近读了原著,觉得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初次看完小说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穷小子实现“美国梦”追求白富美而不得的悲剧。
贫穷的男主人公盖茨比爱上了富家女黛西,两人虽然彼此倾慕,但门地上的落差,终究没能让他们走到一起。黛西嫁给了“门当户对”的汤姆,但生活并不美满,汤姆与情妇米尔特之间的关系更是让黛西对爱情心如死灰。
怀着对黛西执着的爱,盖茨比始终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历经波折后,他终于得到了财富地位。然而,当盖茨比试图重新赢回往昔的爱情时,黛西却动摇了,并抛弃了他。这让盖茨比备受打击。在一场意外的车祸案件中,黛西开车撞死了米尔特。盖茨比自愿替黛西承担了罪责,并最终死在了米尔特丈夫复仇的枪口之下。
读完小说后,我确实被主人公这种痴迷执着所触动。可是当我再次翻看这本书的封面评价时,总是觉得言过其词。一个涉足“三角恋”的“备胎”奋斗史何以就能让菲茨杰拉德跻身“20世纪美国最伟大作家之一”的行列,以至于海明威都略带嫉妒地赞扬着作者“天生”的才华。而村上春树更是将这本小说奉为影响了自己创作生涯的不朽经典。
起初,我本想着写一篇关于爱情观的读后感。可是,面对以上的种种盛赞,我迟迟不敢下笔,总觉得是自己理解的肤浅了。于是,在胡适先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强音指导下,我又花了点时间看了看菲茨杰拉德写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断定这部小说绝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
美国曾有一段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这个年轻的国家朝气蓬勃地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科技的进步与战争带来的财富让它赚的盆满钵满。生活在“黄金时代”的年轻人面临着很多社会机遇。每个有决心、有毅力的年轻人都能凭借勤奋的工作与不懈的努力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作者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黄金时代”之后的“爵士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阶级结构慢慢固化,步入上层社会的门槛越来越高,穷人翻身的机会越来越小,依靠个人奋斗走上人生巅峰的难度则越来越大。狡猾、贪婪、不择手段的人赢得了一切,坚守高尚品德、严格律己、勤劳工作与生活节俭的人却败下阵来。
这多少有点像当下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个人奋斗遭受着人们的冷落与讽刺,混的好与不好,全看你托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周遭发生的一切既浮夸耀眼又光怪陆离,人们一边纵情享乐、挥金如土,沉浸在奢华的生活里,一边又承受着“精神空虚”带来的苍白感,时时感到无所适从。对与错、真与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没人关心。我们俨然成了菲茨杰拉德笔下描绘的“迷惘的一代”。
这种无力感与幻灭感并存的悲情世界观充斥着整部小说。主人公盖茨比为了重新赢得黛西的爱,在这个糜烂的时代汪洋中扬帆起航、追名逐利,牢牢地掌握着命运的舵轮,为自己赢得了财富和地位。可残酷的现实却击垮了这个意气风发的时代英雄。因为,无论他变得多么富有,他那卑微的门第出身就像是刻在他身上招人耻笑的烙印,使他永远都无法被上流社会认可。
为了能够吸引黛西的注意,创造与她相会的条件,盖茨比不惜重金,邀请社会名流,举办奢华的宴会。可参加宴会人并未对主人致以尊重,而是时时刻刻的猜忌他的发家史,表达着对他轻蔑,人们不承认盖茨比存在的价值。直至盖茨比因一场误会遭人枪杀,人们也只是以看客的心态凑过来瞧个热闹罢了。各种花边的坊间传闻,变成了英雄传说。盖茨比的一生,在这些人眼中一文不值。在这个时候,薄情寡义的黛西选择了远走高飞,因为灵魂的软弱让她妥协、屈服于现实,并最终选择了那个触手可及的富贵生活,但却永远错过了盖茨比那份真挚的爱情。
这种“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实现梦想”的挫败感不知让多少人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理想的消失,永远都是我们与生活妥协的结果。人们不但将那些真挚的梦想视为徒劳的付出,还对那些奔向“远大前程”的人们嗤之以鼻。
如果以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标准来评判盖茨比的话,他绝对是可以比肩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等英雄似的人物——即便知道自己的梦想终究无法实现,但仍旧奋力向前。这样的梦,即便破碎了也会像烟火绽放时那样灿烂耀眼,这就是盖茨比了不起的地方。
合上书本,我倍感凄凉。我们渴望的生活就像盖茨比深情远眺的绿色灯光一样,美丽而虚幻。可是,在拥抱梦想的道路上,有多少人被扭曲的丑陋不堪?又有多少人对现实厚颜谄媚?虽然总有一些硬骨头抱着理想主义的大旗,守护着人之为人的最后尊严,但他们如同盖茨比一般的悲剧结果,不禁让人叹息。
读到小说最后的那句话,万般触动人心——悲情的英雄们“前赴后继,逆流而行,不断冲击,不断后退,奔向过去”。想到这,我绝望极了,无数盖茨比似的英雄们都被现实打倒了,像我这样孱弱的灵魂又能怎样?但求苟活已是不易。
写完这篇文章,我想象着自己与小说的作者一起参加了盖茨比那冷清的葬礼。当牧师念完了最后的悼词,我向他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老伙计,他们都是烂人渣子,他们只是一群乌合之众,那些所有的残枝败叶加在一块也不能跟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