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而这些逃往中国上海的犹太人中,就有沙拉的父亲。在二战期间,很大一部分犹太人选择前往发达国家避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犹太人,选择了逃往比较落后的国家避难,例如当时的中国上海。沙拉•伊马斯出生在一个比较特别的家庭里。1950年,沙拉•伊马斯在上海出生,此时她的父亲已经65岁高龄,母亲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年轻女人。沙拉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喜,也让父亲心头的阴影散去许多。

说起犹太人,许多人会想起马克思、爱因斯坦,甚至还会想到耶稣,这些著名的出色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犹太人。

而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是一个有着犹太民族血统的女孩——沙拉·伊马斯。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1)

这个有着犹太族血统的女孩,曾自豪地说:“我很自豪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那么,在这个女孩的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特别的故事呢?

曲折的人生

沙拉•伊马斯出生在一个比较特别的家庭里。

1950年,沙拉•伊马斯在上海出生,此时她的父亲已经65岁高龄,母亲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年轻女人。

沙拉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喜,也让父亲心头的阴影散去许多。

在二战期间,很大一部分犹太人选择前往发达国家避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犹太人,选择了逃往比较落后的国家避难,例如当时的中国上海。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2)

而这些逃往中国上海的犹太人中,就有沙拉的父亲。

彼时中国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会”,这样一个鱼龙混杂却又比较和平的地方,成了逃到中国的犹太人定居之处的首选。

沙拉的父亲也选择了在上海立住脚跟,因为很有生意头脑,他很快就置办了一个商铺,虽然不能挣很多钱,但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

那时候,对于绝大多数犹太人而言,低调地活着,是最明智的选择。

沙拉的父亲经历了最黑暗的战争岁月,从一场大屠杀中幸运逃出的他,很明白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品质才是最可贵最重要的。

因此,当沙拉出生后,她的父亲除了对她学习上、生活上有很高的要求之外,还十分注重培养她独立坚强的个性。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3)

这位饱经风霜的父亲没有向沙拉隐瞒犹太人曾经经历过的那一段黑暗岁月,他希望能够以此来教育沙拉,和平是珍贵的,但一定不能失去克服困难、跑向光明的勇气和能力!

在他的教育下,沙拉确实比绝大多数的同龄人要独立坚强许多。

但强大的父亲并没能陪伴沙拉多久,在沙拉12岁那年,七十多岁的父亲就去世了。

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因父亲的去世而迅速走向下坡路,最终,尚还年轻的母亲弃她而去,另组家庭。

沙拉很难过,甚至体会到了父亲曾经说过的那种绝望的感觉。

但坚强的她并没有忘记父亲的谆谆教诲,用不符合这个年纪的成熟稳重,来独自面对已经迎面而来的大风大浪!

沙拉从学校里辍学了,被迫离开校园的她很是不舍,因为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她,学校里有很多快乐的回忆。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4)

但沙拉很清楚,当下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加重要,她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艰难的育儿之路

因为没有文化,沙拉只能用稚嫩的身体去干一些苦力活,勉强度日。

据沙拉回忆,17岁那年,感觉陷入泥沼中无法自拔的她只能去求助母亲,可是已经生育了另一个孩子的母亲对她非常冷漠。

沙拉只能失落地离开,但此后,她想要活下去的信念却更加坚定。

倔强的她仿佛是要证明什么一样,开始闷头去迎接生活给她出的无数难题!

成年后,沙拉没有因为看多了人情世故而失去对人的信任,反之,她相信爱、渴望爱。

沙拉的婚姻生活并不是很顺利,她一共结婚三次,跟这三个男人的婚姻都以失败告终。

但对于沙拉来说,她并非一无所获,比如在每一段婚姻中,她都幸运地迎来一个小生命。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5)

不过这也是恢复单身后的沙拉将要面临的诸多难题之一。

为了抚养孩子,沙拉只能去工厂打工,过起忙忙碌碌的生活。在艰苦的生活里,孩子们的笑脸给了沙拉许多温暖和希望。

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恢复建交关系,为了能够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也为了回到父亲的故乡去看一看,沙拉决定带着三个孩子移民以色列。

到达以色列之后,以色列的总理接见了回归故乡的沙拉。

看着眼前这个被生活累得面露疲惫的同胞,总理安慰并鼓励了沙拉,说:“犹太人爱着自己的子女,以色列与中国一样,相信这片土地可以让你找到爱的秘籍。”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6)

回到以色列之后,沙拉预想中比较好的生活并没有到来,因为此时此刻的以色列,依旧战火连天。

不仅如此,不会希伯来语的沙拉在以色列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是到餐馆里应聘一份洗碗的工作,都困难重重。

坐吃山空的日子被迫到来,眼看着从中国带过去的积蓄越来越少,沙拉每天急得焦头烂额!

走投无路的她突然想起了在中国时候吃过的一种美味小吃——春卷。

沙拉灵光乍现,既然工作找不到,那就卖春卷如何?

做好决定的沙拉立刻撸起袖子大干起来,可是,很快沙拉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只吃过春卷,根本就没有做过啊!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7)

沙拉买来面粉尝试做面皮,可是接连到来的失败让她明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沙拉不愿意就这样放弃,因为这是她现在能想到最好的点子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浪费了三四斤面粉后,沙拉终于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个春卷!这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沙拉喜出望外!又经过一番努力后,一个个春卷成功地做了出来。

沙拉欣慰地笑了,似乎已经看到了挣钱的希望。

为了给春卷打好“广告”,沙拉并没有急着把春卷拿出去卖,而是先送给左邻右舍品尝,为自己打开销路。

第二天,已经收到邻居好评的沙拉拿着做好的春卷到街上去卖,一个春卷只要1谢克尔,春卷对于当地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新鲜吃食,不少人都乐意尝试。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8)

就这样,沙拉的春卷生意做得不错,每天都能成功地卖出去50多个春卷,折合人民币的话,每天能挣一百多块钱。

生活的压力有了很大缓解,但沙拉没有就此呆在舒适圈里,父亲给予她的教育,让她明白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很重要的。

在接触过以色列的育儿文化后,沙拉得到启发,也学着以色列的那些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独立性进行培养。

起初,受到中国育儿方式影响的沙拉,跟中国父母一样,包办一切,沙拉意识到这样做会出现很多不好的影响之后,毅然决然的让孩子参与到她的劳动当中。

以色列的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帮忙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沙拉就学着给自己的孩子们分配家务活。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9)

让沙拉很高兴的是,孩子们表现的很积极,他们的行动让沙拉倍感温暖,也坚定了她改变育儿方式的决心。

除了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之外,沙拉还决定要早早地教会孩子们挣钱,培养孩子即使是一个人生活,也能挣到钱养活自己的能力。

于是,沙拉从春卷入手,她把每个春卷以0.3谢克尔的价钱批发给儿子,让儿子们自己定一个销售价格,把春卷卖出去,卖春卷得到的利润,也全部归孩子所有。

这对于儿子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他们既要上学,还要承担把春卷卖出去的责任。

但即便如此,两个儿子还是非常努力地完成了一笔又一笔的订单,能够给家里挣到钱,减轻妈妈的重担,对于懂事的他们来说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10)

小儿子杰瑞是一个非常开朗活泼的孩子,卖春卷卖得很好。

一天,杰瑞把春卷推荐给儿童用品商店的老板,但老板对春卷不了解,拒绝了杰瑞。

杰瑞没有就此气馁,而是说:“你现在不买没有关系,什么时候想买就告诉我,我给你送来,如果想买其他的中国小吃也行。”

杰瑞的诚恳打动了老板,最终,老板买了春卷,自那以后,这个老板就成了杰瑞的常客,几乎每天都会给杰瑞买几个春卷。

就这样,一家子的生活不再依靠沙拉一人的单打独斗,有了孩子们的帮助,沙拉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用在自己和孩子们的学习上。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11)

为了能够在以色列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沙拉努力学习希伯来语,此外,为了让孩子们多掌握一项技能,也为了让孩子们在这个地方能够生活得更好,沙拉专门去购买那种适合用来教小孩子希伯来语的单词卡片。

就这样,沙拉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也成功地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优秀。

回到中国,圆人生梦想

在以色列已经生活得不错的沙拉,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回到中国去。

虽然身为犹太后裔,可是身上流淌着的一半中国血脉,总是让沙拉忍不住怀念遥远的中国。

在中国出生并长大的沙拉,明白中国才是自己的故乡,而这里只是父亲的故乡,是她升高或困苦之下的幸福港湾。

这样的想法在沙拉脑海深处不断膨胀,比起以色列,沙拉更想一直在中国生活,直到死去。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12)

于是,沙拉带着这份对中国的爱,再一次地开启了跨国之旅。

最终,沙拉选择回到了中国上海这个她熟悉的城市,不仅如此,沙拉还决定让孩子们也回到中国,当一个中国人。

1994年,16岁的大儿子以华回到中国,并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书,二儿子杰瑞也在1996年回到中国,在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继续读书。

时隔十年后又回到故土,沙拉内心百感交集,曾经的她在这里拥有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那之后经历了各种苦楚,可当再回到这里却又觉得熟悉、亲切!

沙拉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中国才是自己的家!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13)

回国后,因为中国和以色列的建交,像沙拉这样有着犹太血统的人,在两国外交关系之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沙拉深爱中国,非常愿意为两国交往进行发声。

不仅如此,回国后,沙拉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犹太血统的优势,进入了我国上海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成为一名研究人员。

对于沙拉来说,中国是一个给了她更多安全感的故乡,是一个和平温暖的家,所以当中国需要她的时候,她亦果断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经,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这里,现在再度回到中国,回到上海,沙拉决定就此定居下来,中国人常言要落叶归根,对于沙拉来说,她的根就在这里。

后来,被采访的沙拉被问及为何要回到中国并定居下来时,沙拉很自豪地表示:“我很自豪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14)

苦难的尽头是幸福与安稳

现在,已经拥有中国国籍的沙拉,生活已经彻底安定下来。

她的日常生活没有了以前的紧促,孩子们事业有成,大儿子成为了以色列驻香港一家公司的老总,二儿子则将钻石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了亿万富翁!

就连小女儿,在体谅到妈妈的辛苦后也说:“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当一个外交官。”

2003年,沙拉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跟上海一所大学的教授结缘,两人相识相知,最后成功步入婚礼的殿堂。

经受过生活的打击后,沙拉依旧相信爱情,但此时此刻的她,不再是当初那个因为缺少关爱而慌不择路的小女孩,在婚前,沙拉为了明确两人婚后的责任义务,跟准丈夫提出了三个要求。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15)

第一、她要求对方做到共同教育子女,当时准丈夫的儿子才刚刚成年,仍处于要加强教育的阶段;

第二、她要求对方要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

第三、沙拉表示双方都要将社会责任承担好,不可以轻易离婚,要给社会树立一个正面的再婚形象。

同样经历过婚姻失败的准丈夫,很理解沙拉的想法,并为沙拉思想的高度而折服。

他们的结合是成熟的选择,也必然会更加长远地陪伴对方。

一路上百转千回,兜兜转转,沙拉失去了很多,可也收获了更多。

上海犹太人沙拉子女(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16)

她将自己能够如此幸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在中国对她的保护上,用感恩、奉献的姿态来回馈这个让她感动的祖国。

正如当初沙拉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一样,她的所作所为也让中国,让每个中国人深深地自豪着!

参考资料:

《上海犹太后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