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三和大神还有吗(真正的三和大神)
现在的三和大神还有吗(真正的三和大神)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本社会学著作的主要内容。 “三和大神”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来自一部日本拍摄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随后这个话题被中国社科院的田丰关注,他察觉到“三和大神”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典型,正好他的学生也愿意去三和做田野调查,经历了半年时间,写出了这本算是白描的田野调查笔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刷知乎、以及其他网站的时候,会经常出现一个名词“三和大神”。
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三和大神”是早已存在的一群人,他们有自己的贴吧(现已找不到),有自己独特的用语。
“三和大神”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来自一部日本拍摄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随后这个话题被中国社科院的田丰关注,他察觉到“三和大神”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典型,正好他的学生也愿意去三和做田野调查,经历了半年时间,写出了这本算是白描的田野调查笔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本社会学著作的主要内容。
一、 三和青年群像
三和青年没有一个准确定义。大多指的是生活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附近、以日结为主要谋生方式、“干一天,玩三天”的年轻人。
以上是媒体大众对“三和青年”的刻板印象,但是书中,描绘出了三和青年内部丰富多彩的群像。
书中介绍了9个不同背景的三和青年,印象深刻的有以下3个:
第一个:“三和小鬼”
“三和小鬼”是三和青年的一个典型。他出身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早年外出务工,留下他和弟弟在家,兄弟俩分别跟着外婆和奶奶生活。
“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是在学习方面。缺少大人的监督,“三和小鬼”的学习属于吊车尾的水平,最终他连高中都没考上,索性就在16岁那一年到城市里打工。
“三和小鬼”说是小鬼,其实在作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已经22岁,彻彻底底的90后,他不愿意跟随父母的脚步,在工地“当苦力”,在网上看到深圳比较繁华,三和又容易找到工作,就来了。
刚来没几天,手机、身份证都被小偷偷走,他宛如黑户一般,也不想回家,觉得丢脸,就在三和网吧常驻下来,靠日结工作为生。
第二个:“眼镜哥”
像“三和小鬼”这样的案例,是为了找工作到三和,还有一类人,是被三和独特的气氛吸引而来,主动放逐自己。
“眼镜哥”来自河南,他来三和之前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工资虽然不高但能攒些钱。后来觉得自己辛苦工作却得不到提升,也不有加薪,身边的人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新员工,年龄比他小,提拔速度比他快,
他心里失衡,但是又不愿意做出改变,于是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态来到三和,想换一种活法。
因为他是主动来到三和的,心态就很能放得开。刚开始来时,他还能维持勉强的体面生活,到了后来没有钱,他也没找过一份工作,索性睡大街,实在受不了,就接一份日结工作,有了钱之后还是到三和当“大爷”去。
有人问他考虑以后吗?他觉得现在自己没有经济能力结婚,可以说从出来打工的那天起就没打算,只求自己过得好点,其他什么都不想。
第三个:“三和大神”
以上这些都还没达到所谓的“三和大神”境界。真正的“三和大神”在书中被定义为“一批不进厂做正事工作、偶尔做日结、沉迷网吧、食不果腹、露宿街头、没有身份却可能身背债务、热衷赌博的三和青年”。他们是“最厉害”的负面典型。
NHK纪录片中就有“三和大神”的形象。在片中别人叫他“宋总”,因为他的身份被人利用做了法人,名下资产有数千万,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宋总”。
“宋总”技校毕业后就到一家工厂工作,劳动强度大、经常加班、工资又不高,就辞职不干了,后来在富士康工作过一段时间,更无聊,索性辞职,留在了三和。
因为三和安逸和丧的环境,“宋总”到了这里更不想找工作,他钱花完之后就做日结,彻夜沉迷网吧。有时实在饿的不行就靠人们施舍为生。
“宋总”自曝自己曾在5天内吃过一顿饭,还自嘲:“几天就吃一顿饭,仅依靠一瓶水活着,也没感觉饿,精神状态还行。”
二、 三和青年的工作和生活现状
尽管成为三和青年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是相似的。
主要经济来源:日结工作
之所以成为三和青年,绝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成为工厂的螺丝钉,感觉太枯燥、太累,也没什么发展前途,此时日结工作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拿到钱之后,再在网吧等地方浪,这不爽吗?
在三和人才市场,日结工作主要有三种:保安、快递和工地。
保安日结大部分是充当维持现场秩序的非正式工作人员,因为工作轻松,又可以偷懒,深得三和青年喜爱。保安日结,工作时间大多为12个小时,工作130-160元之间。
快递日结是被很多三和青年嫌弃的日结,因为它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尽管如此,因为快递日结每次都会招很多人,所以也吸引了大量三和青年。
工地日结。工地日结分为大工地和小工地,大工地是指等工程将要结束时的清理工作,工资比较少,但是可以偷懒。小工地是指工程量小、人员需求少的工地,做的工作比较实在,比如装修等等。
生活状态:衣食住和消遣
三和青年的生活状态不能说是生活,而是生存,为了生存,他们会把一切花销往下压,仅仅是为了活着,花费要多便宜有多便宜。
衣:三和“有衣裤”
因为三和青年的收入很有限,他们很少有可能通过正常渠道买衣服,只能在路边摊贩那里买一些二手衣服,这些摊贩被戏称为“有衣裤”。
“有衣裤”的衣服,通常一件上衣5~10元,一条裤子10元,一双保安鞋10~30元。
这些二手衣服的来源有多个渠道。经过作者观察,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三和青年。有的三和青年为了生存,会以极低的价格把自己的衣服卖出去;有的去偷窃别的三和青年的衣服,转手卖掉。
第二个:环卫工人回收。三和附近的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会捡到一些破旧衣物和鞋子,他们会卖给“有衣裤”。
第三个:批发。
食:三和挂逼面
“挂逼”是三和青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用来描述自身和他人的状态,以及用来形容任何事物。比如某某“大神”挂逼了,就是go die了;也可以用来指自己挂逼了,意思就是没钱吃饭、睡觉。
“三和挂逼面”是三和青年迫不得已选择的一种食物。它很简单,5元一碗,面/粉加上一片菜叶子,就是最简单的三和挂逼面。
网上传的三和挂逼面
有的三和青年觉得吃挂逼面没面子,宁可花5元买泡面也不会选择挂逼面。不过等到走投无路了也就没得选了。
住:席梦思与睡大街
在住方面,三和青年选择同样比较“丰富”,三和地区提供了从高档“席梦思”到“睡大街”的丰富选择。
书中展示的“三和青年”睡大街图片
初到三和,单间席梦思一般50~80元一晚。刚到三和的年轻人,因为身上财物“较多”,保险起见,通常会选择单间。有席梦思床。
找不到工作了,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40元的,再其次,选择20元的。20元一晚的单间,类似于棺材房,仅仅能容得下一个人,打开门才能把脚伸直。
再不济只能睡通铺了,十几平米的地方,塞下了十个人。
如果实在没钱,只能找个硬纸板,在三和附近的公园或者人才市场旁边躺下,渡过难捱长夜。
日常消遣
因为环境所限,三和青年的日常消遣选择也比较少。
日常最多的是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到网吧消磨时光。但如果论刺激性,莫过于买和打扑克莫属了。
不少三和青年会把自己暴富的梦想花在买上,他们在日常闲聊中总会说:“我看见XX一下子中了几百”,那些没接触过店,听说了这样的传言,也总想着天上掉馅饼。
打扑克也是一些三和青年的消遣手段,不过这个手段,有时候带有赌博性质,有的输了自己的手机,有的输了自己一天薪水。
三、 三和青年折射出了什么?
根据作者田野调查,三和青年的生活状态就是“丧”,甚至可以用“行尸走肉”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没有感知,周而复始地混迹于网吧、店、人力市场,没钱的时候才去做日结。
他们很少接触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对他们也很少有感知,只是用猎奇的眼光看他们。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几乎没人关心别人的生活状态。
在招聘人员、小旅馆老板、代理眼里,三和青年就是赚钱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些三和青年并不是不想摆脱现状,可是他们没有工作技能,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离开三和就要抛弃现在“轻松”、“闲适”的生活,过上辛苦劳作的“苦日子”,而他们是为了逃离辛苦劳作才到三和来的。
其实,从研究对象看,三和青年是一群进不了城,回不了家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变迁的人群具象。
在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县城和农村青年总是需要到大城市寻找出路,无论是在流水线上的工人、还是奔波于街头巷尾的快递小哥。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产生了一代新的青年打工者,他们不愿意遵循父母辈,在血汗工厂里重复枯燥的劳动,但是又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
作者说:“三和青年的出现,是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产业链低端,备受国际资本剥削形成廉价工厂的负面后果之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后的矛盾体现”。
三和青年中,有一些是留守儿童出身,他们的父母在东部沿海城市挥洒汗水,孩子在中西部得到隔代养育,教育很容易出现问题。
一方面是东部大城市中产焦虑的“海淀家长”,一方面是“通过薄弱农村教育走出的、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或者职业技能教育的廉价劳动力青年。最终他们只能变成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
四、 三和青年的未来
三和青年有未来吗?书中说,他们的出路几乎是没有选择的,如果有选择的话,就是选择如何离开和何时离开。
但是从主观和客观上来说,三和青年不会马上消失。
主观上看,三和青年不愿意成为螺丝钉,不愿意进入血汗工厂,他们也没有动力主动与家人联系,成了一个个无根漂泊的人。如果让他们学习新技术,他们表示不想学,或者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学不动,不想学!
正好三和这个地方可以提供非常廉价的生存资源,就可以在这里混吃等死。
客观上,即便城市通过改造以及各种方式,把三和青年清除出去,他们只是会到其他有日结的地方重新汇集,没有“三和”,也有“四和”、“五和”。
因此,作者说到,与其想着如何让眼前的三和青年有出路,不如想想如何防止农村青年变成三和青年。
作者给出的方案,就是教育,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有更多机会选择命运,帮助他们真正改变命运。
五、 总的感受
总的来说,感觉这本书有价值的是它对“三和青年”生活状态的详细描述。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老调重弹,非常简略。
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沮丧的,就像豆瓣一条点赞最多的短评里所说:
同为“90”后,有人在宿舍的床板上躺尸,有人在三和的大街上挂逼,抛开生活条件不谈,两者又差在哪里?三和大神不止在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