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久处全文(仁者虽告之曰之)
子曰不仁者不可久处全文(仁者虽告之曰之)我觉得“仁者虽告之曰”之“虽”即与“唯”通,副词,限制谓语“告”,可训作“只”或“仅”。宰予的意思是,仁德之人,“只”告诉他“井有仁焉”,没有任何其他附加信息,他会如何?会随即下井吗?以此问难孔子,使孔子不好作答,处于两难境地,正符合宰予否定孔子“仁”之学说的用心。王引之《经传释词》说:“《说文》‘雖’字以‘唯’为声,故‘雖’可通作‘唯’。” “雖”,即今“虽”字。《论语·子罕》:“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我往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此‘虽’字当读为唯(惟),言平地之上唯覆一篑,极言其少。”“即使”表示未成事实的让步,假设让步,后接分句的意思也不受其影响,如《墨子·公输》:“虽杀臣,不能绝也。”《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度宰予之意,“虽告之曰”云云,并非让步,而只是一种假设,盖意在否定孔子“仁”的学说。如此,则李泽厚先生译文近之。但若以“如果”对译“虽”,则“虽”字并无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句中“虽”字,朱熹未注。杨伯峻先生译文说:“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以“就是”对译“虽”字。李泽厚先生译:“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下一个人了,他会不会下去救呢?”大概以“如果”对译“虽”字(或据文意而补足关联词语“如果”,而“虽”字未译)。钱穆先生的译文是:“有人告诉仁者井中有人,会跟着入井吗?” 回避了“虽”字。
“虽”作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虽然”或“即使”。
“虽然”表示已成事实的让步,后接分句的意思不受其影响,如《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即使”表示未成事实的让步,假设让步,后接分句的意思也不受其影响,如《墨子·公输》:“虽杀臣,不能绝也。”《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度宰予之意,“虽告之曰”云云,并非让步,而只是一种假设,盖意在否定孔子“仁”的学说。如此,则李泽厚先生译文近之。但若以“如果”对译“虽”,则“虽”字并无此训,于义无据;若据文意补足关联词语,则译文“虽”字也悬而无着。
“虽”有时可作副词,通“唯”,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如《诗·大雅·抑》:“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管子·君臣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王引之《经传释词》说:“《说文》‘雖’字以‘唯’为声,故‘雖’可通作‘唯’。” “雖”,即今“虽”字。《论语·子罕》:“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我往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此‘虽’字当读为唯(惟),言平地之上唯覆一篑,极言其少。”
我觉得“仁者虽告之曰”之“虽”即与“唯”通,副词,限制谓语“告”,可训作“只”或“仅”。宰予的意思是,仁德之人,“只”告诉他“井有仁焉”,没有任何其他附加信息,他会如何?会随即下井吗?以此问难孔子,使孔子不好作答,处于两难境地,正符合宰予否定孔子“仁”之学说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