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他一见倾心后,经常到绿蒂家,两人分外投机。维特更是感觉,和绿蒂在一起,胜似天堂。一次舞会,维特邂逅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他迷上了这个年轻活泼的女孩——绿蒂。繁花盛开的春天,他来到一个僻静山村。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个世外桃源的景物,让他忘掉了一切烦恼,他的内心平静,就像得到了救赎一般。但这种平静并没有维持多久。

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小说形象才会引起人们的喜爱,才会足以深入人心?

一定是积极正面,又坚持努力的吧。不论是改邪归正,还是一直勤勤恳恳,努力过,坚持过,不论结局怎样,都应该会得到大家的赞赏吧。

但是今天介绍的这个小说的主人公,不够积极正面,当然也不够坚持,我不知道他是否得到大家的喜爱,但他忠于自己的内心,带给人们的影响深远至今,他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反思,全文充斥着的人文主义气息一样发人深省。

维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的青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1)

繁花盛开的春天,他来到一个僻静山村。

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个世外桃源的景物,让他忘掉了一切烦恼,他的内心平静,就像得到了救赎一般。

但这种平静并没有维持多久。

一次舞会,维特邂逅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他迷上了这个年轻活泼的女孩——绿蒂

他一见倾心后,经常到绿蒂家,两人分外投机。维特更是感觉,和绿蒂在一起,胜似天堂。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2)

可惜的是,绿蒂婚约在身,她忠实于订婚的盟誓,她的爱情不能属于维特。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到山村,他一样深爱着绿蒂,并深知维特和绿蒂的情感,但他选择善待维特。

当三人之间的友情愈发浓厚,情感的纠葛也愈加错综复杂。

此时,对绿蒂的爱慕和爱而不得、与阿尔伯特的友情,夹杂在这两者解不开的结,使得维特夜不能寐。

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

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

维特失望,恋爱的苦药,让欢乐也变成了烦恼。

他只得告别绿蒂,告别这难忘的山村。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3)

维特回到城市,进了一个公使馆当了秘书。

虽然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但是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

官场中的腐朽虚伪、倾轧、嫉妒,使得维特多次碰壁,嘲笑的面孔,讥讽的话语,让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4)

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回到原先的山村。

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

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

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

与此同时,维特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5)

后来得知那位被解雇的农夫杀了人,维特很是同情,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

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

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

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阿尔贝特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6)

以上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英文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7)

1774年发表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作者歌德名声大噪。

歌德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更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8)

除去他年轻时发表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随后的1831年完成了《浮士德》,也为世人所推崇。

小说用主人公的口吻,写下了一篇篇书信,向大家阐述了他的悲伤与喜乐,书信体的描述,给了读者一份更加真实的体验。

其实,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

这是歌德自己的故事。

当年歌德的确遇到过一叫绿蒂的女孩,那时他青年时应聘到魏玛共和国担任公职。

他和绿蒂的相遇与情感和小说中描述的一般无二。

现实里绿蒂始终没有给歌德他想要的爱,更多的只是友谊。

因此,在痛苦不堪的情况下,歌德还是主动离开了。

之后,歌德先后遇到年轻的夏洛特·布夫、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

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

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小说中的一部分情节,特别是结尾的部分,是不同于歌德的经历。

第二部分里,维特自尽了,但是歌德却依旧沉浸在痛苦与写作中。

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了一位年轻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

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上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

卡尔·威廉·耶路撒冷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于1772年10月自杀。

此事是绿蒂的丈夫凯斯特纳告诉歌德的。具有悲剧性的是,耶路撒冷用来自杀的手枪是凯斯特纳借给他的。

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混合起来,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运越来越多地成为叙述的主要对象。

歌德将耶路撒冷的许多性格特点和其他特征转移到维特的形象上。

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杀的情况,歌德于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韦茨拉尔。他以与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谈话,以及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记忆构成了小说的基础。

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凯斯特纳对耶路撒冷之死的报告的一些段落。

《少年维特的烦恼》最早由郭沫若先生于1922年翻译,并在中国出版。

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使得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

由此可见,维特其实并不是一个为爱情牺牲的软弱的人。

实际上,维特是一个性格率真、感情细腻丰富、才思敏捷、爱憎分明的青年形象。

他热爱优美壮丽的大自然,崇尚纯真的人性,同时才华横溢,追求个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由。

只是维特作为一个“第三者”的形象却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他厌恶虚荣无聊的小市民、矫揉造作的贵族和保守迂腐的官场。

尽管面对无处不在的排斥、指责和打击,以致时时在感情的痛苦和心灵的矛盾中挣扎,他仍义无反顾地反抗世俗和传统,追求纯真的爱情。

维特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它所具有的时代性进步意义是我们不可估量的。

故事在200多年里不断警醒着世人,人们不断反思着社会生活状态对时代青年的影响。相信这本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书一样会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以及对这个社会的理解的。

亲子伴读

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于歌德的意义(大家皆知少年维特的烦恼)(9)

1、查找资料了解歌德平生经历,了解维特生活时代的背景,以及在中国广泛传播时的背景,联系书中的文字,讨论交流相关问题。

2、建议家长首先完整阅读,标注出比较复杂的部分,等待孩子阅读时,如不理解,可以从旁引导。

3、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社会,遇到问题不逃避,让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意识。

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少年歌德的烦恼》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