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的消失传承(河北皮影艺人的创新路)
皮影艺术的消失传承(河北皮影艺人的创新路)“武松我喝下十八碗酒,上得景阳冈来……”这边武松醉醺醺,那边大老虎一下子跳出来,影影绰绰的在幕布上张牙舞爪……一场皮影进校园《武松打虎》的表演,博得幕前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吴少学说,他们与学校合作,尝试通过互动体验、动画表演等新颖的形式,在孩子们心里播撒下皮影的种子。图为三河市新集镇东罗村的皮影民俗演艺文化基地,艺术团成员正在演绎皮影戏。 高澍 摄 吴少学与皮影戏的结缘是在幼年时期。“从前村里的老少都会唱上几句。”出于对皮影戏的热爱,他13岁开始学习制作皮影,23岁师承天津影戏艺人学习演唱皮影戏,后组建三河市庆升平皮影艺术团走街串村演出,一年演出200余场。“我们把家乡的英雄故事,用新词、新唱法创新演绎,既传承了红色基因,也让皮影戏有了更多的年轻戏迷。”对于皮影艺术如何持续发展,吴少学一直在积极寻找传承和推广这项“非遗”项目的新思路。为给大众带来更多新意和惊喜,吴少学带领艺术团大胆创新探索,
图为三河市新集镇东罗村的皮影民俗演艺文化基地,艺术团成员正在演绎皮影戏。 高澍 摄
中新网廊坊10月27日电 (宋敏涛 王洋洋)“乌云笼罩三河县……保家卫国除敌奸。”27日,河北廊坊三河市新集镇东罗村的皮影民俗演艺文化基地里,69岁的皮影戏表演者吴少学正在表演现代皮影说唱剧《三河抗战英雄谱》,围观村民听得津津有味。
皮影戏始于两汉,兴于唐,盛于清,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作为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市升平皮影融合现代元素使其更加多元、更有趣味。如今的三河皮影,在代表性传承人吴少学的创新传承中焕发出新活力。
图为三河市新集镇东罗村的皮影民俗演艺文化基地,艺术团成员正在演绎皮影戏。 高澍 摄
吴少学与皮影戏的结缘是在幼年时期。“从前村里的老少都会唱上几句。”出于对皮影戏的热爱,他13岁开始学习制作皮影,23岁师承天津影戏艺人学习演唱皮影戏,后组建三河市庆升平皮影艺术团走街串村演出,一年演出200余场。
“我们把家乡的英雄故事,用新词、新唱法创新演绎,既传承了红色基因,也让皮影戏有了更多的年轻戏迷。”对于皮影艺术如何持续发展,吴少学一直在积极寻找传承和推广这项“非遗”项目的新思路。
为给大众带来更多新意和惊喜,吴少学带领艺术团大胆创新探索,修改剧本、增加说唱、增加普通话道白,设计演员与观众互动环节,创编了传承红色经典、普及反腐倡廉、扫黑除恶及禁毒等知识的现代皮影戏20余部,让古老皮影与现代社会合拍共鸣。同时,针对儿童题材创作了寓言皮影戏动画,更加契合少年儿童的喜爱。
图为三河市新集镇东罗村的皮影民俗演艺文化基地,艺术团成员正在演绎皮影戏。 高澍 摄
“武松我喝下十八碗酒,上得景阳冈来……”这边武松醉醺醺,那边大老虎一下子跳出来,影影绰绰的在幕布上张牙舞爪……一场皮影进校园《武松打虎》的表演,博得幕前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吴少学说,他们与学校合作,尝试通过互动体验、动画表演等新颖的形式,在孩子们心里播撒下皮影的种子。
“我们要把传统的皮影戏演好,更要演活演新。”为让传统艺术跟上时代步伐,吴少学希望加大皮影新戏的创作,推动皮影与不同表演形式对接,用现代元素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