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古人为其藏书楼所提之名,或引经据史,或有所寄托,或仰慕前贤。陈寿祺藏书楼更早的名为“遂初楼”,表达了自己不再出仕为官,要实现处士做学问兴教育的初心。他十九岁中举人,二十九岁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任广东、河南乡试(考举人)副考官,任会试(考贡士)同考官,京察一等(清代中下级京官考核最优等第),旋记名御史,充国史馆总纂。他四十岁起谢绝出仕,被誉为“淡泊儒者宗风”。“遂初楼”,因缘有宋代尤袤的藏书楼名为“遂初堂”,“遂初”二字取自《遂初赋》,“遂初”意为辞去官职、实现隐退的初愿。陈寿祺修身励学、治学兴教,藏书达5万卷时,林则徐行书《题陈恭甫前辈遂初楼》(传世)盛赞陈恭甫前辈“名山书异穷愁著,左海才兼志节传。”这并不夸张。陈寿祺掌教鳌峰书院11年,改变了因一味课习举仕而轻人格修养和荒废经史之学的现象,也在闽省树立起崇尚实学的风气。其间,公卿将其密荐于朝廷,皇帝也尝托人问候,欲提拔任用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1)

二百年“书不外借”的公案今告结

茶探

有着“海滨邹鲁”之誉的福州,现今被宣传为“幸福之州”,有人批评这是“宣传文化的俗气”,因为,不用标榜,在今天的中国任何一个州都是“幸福之州”。但史上可是很少有州被誉为“海滨邹鲁”,这不只是因为福州有“三坊七巷”。

当然,“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不仅是“古代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更是古今英才的重要发祥地。据记载,“三坊七巷”历史上曾经涌现出150位进士、300多位举人,堪称历史名人者达300余人。仅是陈襄、林则徐、陈寿祺、梁章钜、沈葆桢、陈宝琛、林纾、严复、林觉民、郭化若、吴石、萨镇冰、谢冰心、邓拓、林徽因等60位名人的诗文、书信、笔记、箴铭、训示中,就整理编出一部16万字150页的《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2016年出版),这还是有遗漏,就已经很丰富了。如,书中收录有乾嘉之后一代经学大师、《福建通志》总纂陈寿祺“淡泊·慎取舍·依忠厚”的训示,但遗漏了陈寿祺很有名的家风家训:“不以不廉之财奉甘旨,不以不义之行欺晨昏”,这名句就镌刻在“福州江滨名人名言长廊”(2003年)。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2)

二百年“书不外借”的公案,是“宣传文化的俗气”造成的。

“海滨邹鲁”之誉的福州,唐代就有藏书家林肃,五代林鼎,宋元至明代福州藏书家不断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时期,福州藏书家占到全省藏书家近一半。藏书达十万卷以上有:陈梦雷、林佶、陈宝琛等九家。藏书数万卷以上有:徐延寿、萧梦松、孟超然、陈寿祺、梁章钜、林则徐、郭柏苍等三十二家。

如今在“三坊七巷”能找到介绍藏书家的牌子很少,黄巷有块小牌子写道:“陈寿祺(1771-1834)字恭甫,号左海,晚号隐屏山人,福建侯官人。嘉庆四年考中进士,晚年主讲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曾被聘总撰《福建通志》、著有《左海文集》十卷,《左海骈体文》三卷,《绛趺堂诗集》六卷等,一生藏书10万卷,藏书楼名‘小馆’,书不外借。”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3)

陈寿祺藏书楼有“小嫏缳馆”,楼名源自西晋藏书家张华曾游嫏缳福地,见每室各有奇书的传说。古书中称嫏缳福地位于建安,而福建省古有称建安郡,将藏书楼命名为“小嫏缳馆”,既与前贤接一段因缘。这大雅的“小嫏缳馆”,仅作“小馆”介绍,怎能让人体会到著名藏书家的才华和情怀,怎么催人效法?恐是“嫏缳”两字,不好写、不好认、不好读,而被删减了。

古人为其藏书楼所提之名,或引经据史,或有所寄托,或仰慕前贤。陈寿祺藏书楼更早的名为“遂初楼”,表达了自己不再出仕为官,要实现处士做学问兴教育的初心。他十九岁中举人,二十九岁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任广东、河南乡试(考举人)副考官,任会试(考贡士)同考官,京察一等(清代中下级京官考核最优等第),旋记名御史,充国史馆总纂。他四十岁起谢绝出仕,被誉为“淡泊儒者宗风”。“遂初楼”,因缘有宋代尤袤的藏书楼名为“遂初堂”,“遂初”二字取自《遂初赋》,“遂初”意为辞去官职、实现隐退的初愿。陈寿祺修身励学、治学兴教,藏书达5万卷时,林则徐行书《题陈恭甫前辈遂初楼》(传世)盛赞陈恭甫前辈“名山书异穷愁著,左海才兼志节传。”这并不夸张。陈寿祺掌教鳌峰书院11年,改变了因一味课习举仕而轻人格修养和荒废经史之学的现象,也在闽省树立起崇尚实学的风气。其间,公卿将其密荐于朝廷,皇帝也尝托人问候,欲提拔任用,寿祺却不易初志。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4)

小牌子写陈寿祺“书不外借。”有人解读为爱惜藏书,也有人误解为“小家子气”、“不喜欢以己及人的让别人受益”。而“宣传文化的俗气”更渲染的是后一解读,遂成了二百年“书不外借”的福州公案。这是怎么回事?

最早的相关文字出自陈寿祺《绛跗草堂诗集》六卷(561首诗中的一首)“不读楞严礼五辰,缥缃充栋可安身,买来万本皆清俸,不许儿孙更借人。”注释:〔1〕楞严,是《楞严经》,一部极重要大经,相当于佛教修行大全。〔2〕礼,以礼相待。〔3〕五辰,四时为“五辰”,指四季;也指一日四时朝、昼、夕、夜。〔4〕缥缃,意思是指书卷。〔5〕充栋,形容藏书、著述之丰富,可以堆满屋子。〔6〕清俸,旧称官吏的薪金,清白、清廉的奉禄。〔7〕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8〕借人,即有借给人之意,又有借人家的意思。(读了这注释,发现诗的用词用典严谨又有张度,就不难理解翁方纲评价陈寿祺的诗“才力雄大,各体皆足以胜时辈友朋。”)这首诗译文:像《楞严经》这样的修行大全,还没读或没读完、没读懂,但要一年四季一日四时都要礼敬它珍惜它供好它,以备读;对待我的这些丰富藏书、著述,也要这样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礼敬它珍惜它供(藏)好它,以备读,这是儿孙退可安身进可济世之基本;我的一生财富就是这些藏书、著述,其中买来的那万卷书,是从我清白、清廉的奉禄中节省出来的。要出借要有规矩,由家长掌握,不许儿孙擅自借给人书,儿孙应把这堆满屋子的书读完用好,不用再借人家的书。显然,是“不许儿孙更借人”,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解读成:不许儿孙书借人。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5)

中国古代藏书楼秘而不宣,背景还是把藏书作为无比珍贵的财产保护,每一本藏书都是故事和情感,历史上各朝代都有事例。晋代杜预,唐代杜暹(“子孙将书籍外借于人为不孝”),南唐刘式,宋代陆游(“异书浑似借荆州”),明代范钦(“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女不上书楼”)、吕坤、虞守愚,清代杨继振、顾文彬、陈寿祺、张蓉镜、叶德辉(“老婆不借,书不借”)。当然也有原因是:历代遗留书籍少,书减读者增,孤本绝藏易流于夸耀,借书恐怕遭受损失。清代福州藏书家大家都主张“藏以致用”、“储书供众”,把藏书同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治政结合起来,在校勘、辑佚以及理学、经学、史学、文学和教学、治政等领域成就斐然,铭刻于八闽史册。综观而论,林则徐、陈寿祺、梁章钜、陈宝琛更为突出。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6)

〔清〕《清代学人列传》(清代是中国古代学者做学问最严谨的朝代,清代276年,入选清代学人列传的还仅367人,平均一年就1.3人)列载陈寿祺“主讲泉州清源书院。修身励学,多士奋兴,一洗空疏之习。”“主省城鳌峰书院者十一年。”为历任山长中最突出者,也把藏书向优秀研学弟子开放。“闽省通志,拟续修,即延任总纂。网罗六十年间文献,考订精核,书成而卒,年六十有四。”其著作等身,还有著述“未竟,长子乔枞为补成之。”〔清〕《清代学人列传》列载陈乔枞“著袁州、临江、抚州诸府。用经术饬吏治,居官有声。”“年六十一,卒于抚州官舍。身后萧然,只书籍刻版百有馀箧而已。”无疑,陈乔枞很好地继承父亲的遗志和完成了父亲的夙愿。有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任刑部云南司主事的惠安人陈金城校刻著名科学家苏颂《苏魏公文集》,借陈寿祺旧藏两部抄本参与考订。清末与陈宝琛齐名的藏书家龚易图曾自述:青年时一度无书可读,常向当时陈寿祺、冯缙、刘家镇等藏书楼借书阅读。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7)

至此,史载和事实告诉我们,二百年“书不外借”的福州公案应该告结:陈寿祺作诗“不许儿孙更借人”是对儿孙的励志,当然,也有陈寿祺修身励学、治学兴教、著书立说的传承考量。并不存在“书不外借”,“小家子气”、“不喜欢以己及人的让别人受益”。

二百年“书不外借”的公案告结,希望能唤醒“宣传文化的俗气”的终结。“宣传文化的俗气”,表现为“五个没有”:没有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的标新宣传,没有顾及宣传教育效果的删繁就简,没有充分的旁征博引、辨析考证的见啥用啥,没有深挖历史文化生动性和内含活化的修旧如旧,没有研究名人思想和品德影响的而以官职论名人地位。不清除“宣传文化的俗气”,将伤害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甚至是导向,对此,必须确实的引起重视。

此案必将名传青史全文(二百年书不外借)(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