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知识)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知识)一、有限空间的定义及分类5.有限空间作业常见问题汇总2.有限空间的危险特性3.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防范措施4.有限空间应急救援方法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知识
前言
2021年5月1日下午4时许,广东汕尾市一家企业在水箱清洗过程中发生有限空间窒息事故,造成4名作业人员死亡。5月31日广西南宁市石埠兴贤村发生一起密闭空间作业意外事故,造成3名施工人员不幸身亡。近来全国各地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事故频发,把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再次公开在公众面前。那么有限空间包括什么地方?有什么危险?怎么防范?这里系统性地宣传一下,作为安全管理人员有必要了解一下,自身有有限空间的企业,更有关掌握这些知识。下面有几个方面的知识:
1.有限空间的定义及分类
2.有限空间的危险特性
3.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防范措施
4.有限空间应急救援方法
5.有限空间作业常见问题汇总
一、有限空间的定义及分类
(一)定义
1.满足以下条件的作业空间:
(1)一个完全或部分封闭的工作区域,这个空间足够员工进入并执行所分配的工作;
(2)进出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罐,容器,料仓,料斗,和坑等,可能只有有限的进入方式。)
(3)不适合员工长期停留。其内部结构不易提供急救、疏散、救援或其他应急服务。
以上是国际上的通用解释。
2.原安监总局《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2013年7月1日起执行)》的定义:
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二)分类
一般分为:密闭半密闭设备、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三类。国家总局公布了一个工贸企业常见的有限空间目录:
| 
     冶金  | 
     各类炉窑 储罐 锅炉、烟道、除尘器、布袋除尘箱体 地坑 污水处理池(井) 地下配电室 管井(廊)等;煤气设施涉及的罐(塔、柜)、风机房、除尘室等  | 
     有色  | 
     铸造炉、煅烧炉、回转窑、石灰炉等反应炉;煤气站电捕集罐、锅炉、烟道、燃料储罐等;各种压力容器、槽罐等;收尘室、淋洗塔、井、坑(池)、下水道等  | 
| 
     建材  | 
     煤气站电捕集罐、煤气发生炉、窑炉锅炉、喷雾干燥塔、储罐等;煤粉库(地坑)等  | 
     机械  | 
     电镀(氧化)槽、酸碱槽、油槽等;料仓、贮罐、塔(釜)、油罐;锅炉、压力容器、管道、烟道;各种处理炉、加热炉等;地下室、地下管道、地下仓库、地坑、污水池(井)、下水道等;喷漆室、垃圾站、发动机试验室、探伤室、煤气转供站等  | 
| 
     轻工  | 
     反应仓、原材料仓、冷库、腌制池 、发酵池、储酒罐、酸碱罐等、沼气池、污水池 、煤气相关炉窑等等  | 
     纺织  | 
     各种联合机、染色机、烘干机、罐蒸机等纺织专业设备,以及锅炉等;除尘地沟(道)、化粪池、蓄水池、窨井、电缆沟、电梯井道等; 纺织空调室、空调系统送回风道、除尘室、滤尘室、消防水箱(池)等  | 
| 
     烟草  | 
     烘丝筒、滚筒干燥机、浸渍器、烟丝膨胀焚烧炉等等,消防水塔(水箱)、锅炉、除尘器、储油罐等;化粪池、下水管道、地下水池、管道阀门井等;烟道、冷库等  | 
     商贸  | 
     窨井、下水管道、管道阀门井、电梯井道、储罐、锅炉、污水井等  | 
备注:某些地下泵房、防空洞,并未提供照明、机械通风等装置,满足有限空间多个特点,也应作为或参照有限空间进行管理。
二、有限空间的危险特性
总的来说有四种特征:
1.氧气浓度超出安全范围。
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超标,可能会造成损害,损失意识或窒息。
3.空气中易燃物可能造成火灾或爆炸。
4.空间中存储流动的固体或液体可能造成掩埋,导致窒息或溺水。
具体分析,主要危险是以下内容:
1.作业环境情况复杂:
A.活动空间较小,工作场地狭窄,易导致工作人员出入困难,相互联系不便,不利于工作监护和实施施救;
B.存在酸、碱、毒、尘、烟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介质,易引发窒息、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
C.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之间、设备设施内外之间相互隔断,导致作业空间通风不畅,照明不良,通讯不畅;
D.湿度和热度较高,作业人员能量消耗大,易于疲劳;
E.存在缺氧或富氧、易燃气体、有毒气体和蒸汽,在其中作业时存在冒顶、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各种机械伤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2.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
一家知名跨国化工公司曾做过统计,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中死亡人员有50%是救援人员,因为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
部分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由于安全意识差、安全知识不足,没有制定有限空间安全作业制度或制度不完善、不严格执行,安全措施和监护措施不到位、不落实,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未做危害辨识,未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预案,缺少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应急救援器材、装备,或是虽然制订了应急预案但未进行培训和演练,作业和监护人员缺乏基本的应急常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导致事故状态下不能实施科学有效救援,使伤亡进一步扩大。
3.危险性大发生事故后果严重。
有限空间作业的事故类型包括中毒、窒息、火灾、爆炸、淹溺、坍塌、化学腐蚀、触电等,其中以中毒、窒息、燃爆为主。
几点知识要素要牢记:
(1)氧气浓度低于 19.5%,进去必窒息。达到23.5% 增加爆炸危险性。氮气、二氧化碳、甲烷、乙烷、水蒸气等,这类气体的本身毒性很小或无毒,但因它们在空气中含量高,使氧的相对含量大大降低,吸入这类气体会造成作业人员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导致机体缺氧而窒息。
(2)一氧化碳中毒(CO)
| 
     浓度(ppm)  | 
     症状  | 
     停留时间  | 
| 
     50  | 
     最高容许浓度  | 
     8小时  | 
| 
     200  | 
     轻度头痛 不适  | 
     3小时  | 
| 
     600  | 
     头痛 不适  | 
     1小时  | 
| 
     1000~2000  | 
     轻度心悸  | 
     30分钟  | 
| 
     站立不稳 蹒跚  | 
     1.5小时  | |
| 
     混乱 恶心 头痛  | 
     2小时  | |
| 
     2000~5000  | 
     昏迷 失去知觉  | 
     30分钟  | 
(3)硫化氢(H2S,致命的巨毒气体,无色,易溶于水,高浓度时密度大于空气,属窒息性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在极低 浓度下有臭鸡蛋气味,高浓度时导致嗅觉失灵,超过1000mg/立方米,可致人发生电击样死亡,对于某些金属具有腐蚀性)
| 
     浓度(mg/m3)  | 
     症状  | 
     停留时间  | 
| 
     0.012-0.03  | 
     硫化氢的嗅觉阈  | |
| 
     10  | 
     最高容许浓度  | 
     8小时  | 
| 
     70~150  | 
     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  | 
     1-2小时  | 
| 
     200~300  | 
     眼急性刺激症状、肺水肿  | 
     1小时  | 
| 
     500~760  | 
     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步态不稳、恶心、呕吐,甚至死亡  | 
     15~60分钟  | 
| 
     ≥1000  | 
     意识丧失或死亡  | 
     几分钟甚至瞬间死亡(电击样死亡)  | 
(4)气体可燃爆的浓度列表
| 
     气体名称  | 
     分子式  | 
     爆炸下限%  | 
     爆炸上限%  | 
| 
     氢气  | 
     H2  | 
     4  | 
     75  | 
| 
     氨气  | 
     NH3  | 
     15.5  | 
     27  | 
| 
     一氧化碳  | 
     CO  | 
     12.5  | 
     74.2  | 
| 
     甲烷  | 
     CH4  | 
     5.3  | 
     14  | 
| 
     乙烷  | 
     C2H6  | 
     3  | 
     12.5  | 
| 
     乙烯  | 
     C2H4  | 
     3.1  | 
     32  | 
| 
     乙炔  | 
     C2H2  | 
     2.2  | 
     81  | 
| 
     苯  | 
     C6H6  | 
     1.4  | 
     7.1  | 
| 
     甲苯  | 
     C7H8  | 
     1.4  | 
     6.7  | 
| 
     环氧乙烷  | 
     C2H4O  | 
     3.0  | 
     80.0  | 
| 
     乙醚  | 
     (C2H5)O  | 
     1.9  | 
     48.0  | 
| 
     乙醛  | 
     CH3CHO  | 
     4.1  | 
     55.0  | 
| 
     丙酮  | 
     (CH3)2CO  | 
     3.0  | 
     11.0  | 
| 
     乙醇  | 
     C2H5OH  | 
     4.3  | 
     19.0  | 
| 
     甲醇  | 
     CH3OH  | 
     5.5  | 
     36  | 
| 
     醋酸乙酯  | 
     C4H8O2  | 
     2.5  | 
     9  | 
| 
     天然气  | 
     5  | 
     15  | |
| 
     三氯氢硅  | 
     6.9  | 
     70  | 
(5) 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等气体,能使氧在人的机体内运送和机体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氧。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所以窒息性气体中毒首先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缺氧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定向力障碍,呕吐,嗜睡,昏迷,抽搐等。分2种:
a.血液窒息性气体 如一氧化碳,
b.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硫化氢、氰化氢、氟化氢等。
(6)各类煤气爆炸极限值列表
| 
     成分 煤气种类  | 
     CO  | 
     H2  | 
     CH4  | 
     爆炸极限  | 
| 
     焦炉煤气  | 
     6~9  | 
     58~60  | 
     22~25  | 
     4.5~35.8  | 
| 
     高炉煤气  | 
     26~29  | 
     2.0~3.0  | 
     0.1~0.4  | 
     35.0~72.0  | 
| 
     转炉煤气  | 
     63~66  | 
     2.0~3.0  | 
     12.5~74.0  | |
| 
     铁合金炉煤气  | 
     60~63  | 
     13~15  | 
     0.5~0.8  | 
     7.8~75.07  | 
| 
     发生炉煤气  | 
     27~31  | 
     7~10  | 
     16~18  | 
     21.5~67.5  | 
除此以外,还包括灼伤与腐蚀,高温作业引起中暑,触电伤害;有的作业如电、气焊作业还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伤害,尖锐锋利物体引起的物理伤害和其他机械伤害等。
三、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防范措施
1.按原安监总局《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
(1)总要求:
A.隔断(隔离)要求
B.通风、检测、监测要求(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重新通风、检测后进入)
C.清洗、清空或者置换要求
D.照明要求
E.劳动防护用品的要求(企业提供、作业人员正确穿戴)
F.应急预案、演练、救援要求
G.发包给其他单位施工时的要求(主体责任还是在企业自身)
H.其他要求(标志标识、进出清点人数和工器具、联络)
(2)职责规定
A.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
B.分管安全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
C.现场负责人负直接责任;
D.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监督检查的责任;
E.操作人员负有服从指挥,遵章守纪的责任,明知违法有拒绝的责任;
F.作业监护人员做好现场监护的责任。
G.五类人职责:
安全管理人员,参与审查有限空间的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审核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监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及应急救援措施的实施。
气体检测人员,熟悉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按照作业人员操作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入有限空间检测;能科学分析有毒有害介质的产生原因;对所检测的数据负责。
现场负责人,应认真负责,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工艺情况,有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能力;确认作业者、监护者的安全培训及上岗资格,负责复核清点出入作业场所的人数;定时与安全监护人保持联络,监督气体定时检测;在作业期间不得自行离开负责岗位。
作业监护人员,具有熟悉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警觉并判断作业者异常行为的能力,接受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坚守岗位,在作业者作业期间,监护人员不能离岗,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信息交流,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即令作业者撤离有限空间,情况紧急应呼叫应急救援并报告施工负责人:1)发现作业者出现异常行为;2)有限空间外出现威胁作业者安全和健康的险情;3)监护者不能安全有效地履行职责时,也应通知作业者撤离。
作业人员,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具;应与监护人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作业人员意识到身体出现危险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向监护者报告或自行撤离有限空间。
(3)作业防范措施(作业安全控制)
以人的作业流程来进行控制:
A. 制定作业计划,识别有限空间作业场所风险并做出相对的防范措施。
B.制定施工方案( 谁作业、谁编制) 、安全措施和救援预案,辨识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C.对有限空间进行隔断、清洗和置换;对有限空间进行含氧量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监测。(有限空间有害气体检测的方法:①从场所外放置动物(如小鸟、白鸽、白鼠、兔子、鹌鹑等) 进入场所 放置前先要搅动场所的杂物,促进有毒气体释放,观察是否有中毒窒息反应;②有害气体仪器检测分析。)
D. 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关键部位悬挂安全警示牌或安全锁;配备现场监护人员,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和施工工器具
E.个人安全保护用品正确佩戴。
F.作业过程中应持续通风、监测、监护。作业中断时应设警示标志并专人看守。中断后应重新检测后作业。作业结束后,作业票存档备查。
G.工作完成后,清理现场,全体人员离开有限空间
(4)把握两条原则:
A.“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就是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应遵循“先许可后作业、先通风检测后作业、内部作业外部监护、持续作业动态监测”的原则。
B.有限空间的“三不进入” 即“无作业许可不进入、措施不落实不进入、无监护人不进入”
四、有限空间事故救援方法
作业中,发生事故时,要科学施救,避免事故扩大。建议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施救:
第一步:发现发生有限空间事故时,要冷静,不要盲目施救。
第二步:立即通知主管,启动紧急救援预案,必要时寻求119、120支持。
第三步:现场人员配戴足够防护设备 如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等,才可救援。
第四步:将人救出后,根据现场情况立即展开急救,并送往就近医疗机构进行抢救。
五、有限空间作业常见问题汇总
1.未有效隔离,输送管道、阀门没有关严密。
2.不正确佩戴防护用具
3.未办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擅自施工
4、有限空间未进行分析检测
5、现场监护人责任心不强,监护人未有效的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与作业者个人防
护相同。
6、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进入有搅拌器等设备,应切断电源、挂警示牌,有专人监护。

最后,附上①某企业开展有限空间辨识和统计的表格
| 
     某钢铁公司有限空间统计及检修注意事项  | ||||||||
| 
     序号  | 
     名称  | 
     分布位置  | 
     数量  | 
     危险因素  | 
     是否 有限空间  | 
     是否办理 许可证  | 
     检修注意事项  | 
     检修采取措施  | 
| 
     1  | 
     棒磨机  | 
     湿法线  | 
     2  | 
     1、欠缺自然通风;2、机械伤害;3、坠物;4、焊接作业烧伤;5、其他  | 
     是  | 
     是  | 
     1、检测氧气含量;2、防止机械传动;3、照明电压;4、内部脚下杂物  | 
     1、开盖后,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2、停电挂牌上锁;3、照明电压小于36V;4、穿戴好劳保用品;5、专人监护;6、应急救援物品准备齐全  | 
| 
     2  | 
     球磨机  | 
     湿法线  | 
     2  | 
     1、欠缺自然通风;2、机械伤害;3、坠物;4、焊接作业烧伤;5、其他  | 
     是  | 
     是  | 
     1、检测氧气含量;2、防止机械传动;3、照明电压;4、内部脚下杂物  | 
     1、开盖后,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2、停电挂牌上锁;3、照明电压小于36V;4、穿戴好劳保用品;5、专人监护;6、应急救援物品准备齐全  | 
| 
     3  | 
     管磨机  | 
     超细粉线  | 
     1  | 
     1、欠缺自然通风;2、机械伤害;3、坠物;4、焊接作业烧伤;5、其他  | 
     是  | 
     是  | 
     1、检测氧气含量;2、防止机械传动;3、照明电压;4、内部脚下杂物  | 
     1、开盖后,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2、停电挂牌上锁;3、照明电压小于36V;4、穿戴好劳保用品;5、专人监护;6、应急救援物品准备齐全  | 
| 
     4  | 
     静态分流分级机  | 
     超细粉线  | 
     1  | 
     1、欠缺自然通风;2、机械伤害;3、坠物;4、焊接作业烧伤;5、其他  | 
     是  | 
     是  | 
     1、检测氧气含量;2、防止机械传动;3、照明电压;4、内部脚下杂物  | 
     1、开盖后,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2、停电挂牌上锁;3、照明电压小于36V;4、穿戴好劳保用品;5、专人监护;6、应急救援物品准备齐全  | 
②安全管理人员现场作业条件确认事项:
| 
     序号  | 
     作业检查  | 
     对策措施  | 
     备注  | 
| 
     1  | 
     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特种作业证  | |
| 
     2  | 
     劳保着装是否规范?  | 
     必须戴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穿工作服、劳保鞋,若进入有腐蚀介质的受限空间,必须穿戴防腐工作服、防腐面具、防腐鞋及手套  | |
| 
     3  | 
     作业人员和监护人是否了解现场情况,清楚潜在的风险?  | 
     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生产单位必须与施工单位进行现场检查交底,施工单位负责人应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交底  | |
| 
     4  | 
     是否制定了相应的作业程序、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  |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熟知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方法,监护人与作业人员约定的联络信号。作业现场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符合规定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  | |
| 
     5  | 
     是否严格执行“三不进入”?  | 
     没有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进入;安全防护措施没有落实不进入; 监护人不在现场不进入  | |
| 
     序号  | 
     作业检查  | 
     对策措施  | 
     备注  | 
| 
     6  |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是否已做好工艺处理?  | 
     将受限空间吹扫、蒸煮、置换合格,所有与其相连且可能存在可燃可爆、有毒有害物料的管线、阀门应加盲板隔离,盲板处应挂牌标识  | |
| 
     7  | 
     对盛装过能产生自聚物的设备容器,是否做过加热试验?  | 
     对盛装过能产生自聚物的设备容器,作业前应进行工艺处理,采取蒸煮、置换等方法,并做聚合物加热试验  | |
| 
     8  | 
     在缺氧、有毒环境中,是否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  | 
     在特殊情况下,作业人员可戴供风式面具、空气呼吸器等。使用供风式面具时,供风设备必须安排专人监护  | |
| 
     9  |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是否使用安全电压和安全行灯?  | 
     进入金属容器(炉、塔、釜、罐等)和特别潮湿、工作场地狭窄的非金属容器内作业,照明电压不大于12V;当需要使用电动工具或照明电压大于12V时,应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器,其接线箱(板)必须放置在容器外部  | |
| 
     10  | 
     是否使用卷扬机、吊车等运送作业人员?  |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不得使用卷扬机、吊车等运送作业人员,作业人员所带的工具、材料须进行登记  | |
| 
     序号  | 
     作业检查  | 
     对策措施  | 
     备注  | 
| 
     11  | 
     是否是易燃易爆环境?  | 
     在易燃易爆环境中,应使用防爆电筒或电压不大于12V的防爆安全行灯,行灯变压器不得放在容器内或容器上;作业人员应穿戴防静电服装,使用防爆工具  | |
| 
     12  | 
     取样分析是否有代表性、全面性?  | 
     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任何部位的有害物质含量合格  | |
| 
     13  | 
     带有搅拌器等转动部件的设备,在断电后是否采取了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 
     带有搅拌器等转动部件的设备,应在停机后切断电源,摘除保险,并在开关上挂上“禁止合闸、有人工作”警示牌,必要时拆除转动部件与电机连接的联轴器  | |
| 
     14  | 
     是否存在交叉作业?  | 
     应有防止交叉作业层间落物伤害作业人员的安全措施  | |
| 
     序号  | 
     作业检查  | 
     对策措施  | 
     备注  | 
| 
     15  | 
     是否有防止人员误入的措施?  | 
     在有限空间入口处应设置“危险!严禁入内”警告牌或采取其他封闭措施  | |
| 
     16  | 
     作业场所照明光线不良或过度?  | 
     按照国家标准设置照度  | |
| 
     17  | 
     设备的出入口内外是否保证其畅通无阻?  | 
     设备的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 |
| 
     18  | 
     受限空间内的通排风是否良好?  | 
     作业的受限空间内,可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可用通风机、鼓风机强制抽风或鼓风,但严禁向内充氧气  | |
| 
     19  | 
     进入受限空间需要进行登高、动火等作业,是否按相应规定办理了作业许可手续?  | 
     按规定办理相关作业许可  | 
③作业中正确使用工器具、电气设备和照明
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的电气设备设施宜具有防爆、防静电功能;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使用安全电压和安全行灯。
进入金属容器(炉子、塔、罐等)和特别潮湿、工作场地狭窄的非金属容器内作业,照明电压≤12 V;
使用电动工具或照明电压>12 V 时,应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器,其接线箱(板)严禁带入容器使用。
作业环境存在爆炸性液体、气体等介质的,应使用防爆电筒或电压≤12 V 的防爆安全行灯,行灯变压器不得放在容器内或容器上;
有限空间内进行焊接作业时,电焊机需加防触电保护器
固定照明灯具安装高度距地面2.4m及以下时,宜使用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应符合GB/T 3805中有关规定。在潮湿地面等场所使用的移动式照明灯具,其安装高度距地面2.4m及以下时,额定电压不应超过36V。
手提行灯应有绝缘手柄和金属护罩,灯泡的金属部分不准外露。
手持电动工具应进行定期检查,并有记录,绝缘电阻应符合GB 3787中的有关规定。
在一般作业场所,应使用Ⅱ类工具;若使用I类工具时,应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隔离变压器等保护措施
在潮湿场所或金属构架等导电性能良好的场所,以及在修理、建造的船舶上,应选用Ⅱ类或Ⅲ类手持电动工具;
在锅炉、金属容器、管道、密闭舱室内,应使用Ⅲ类手持电动工具。
 绝缘电阻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有至少每年定期检测记录:
Ⅰ类电动工具不小于2兆欧;
Ⅱ类电动工具不小于7兆欧;
Ⅲ类电动工具不小于1兆欧。
在有限空间作业最好使用Ⅲ类手持电动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