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删减、剪辑、配音对不上口型,明眼人都能看出修改的痕迹。同时,集体主义颂歌,个人价值礼赞,视角上的不停转换,主题上的谨慎游移,让观众弄不清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对《夺冠》来说,如果“师出无名”只是表面的尴尬,“左右为难”就是内里的纠结。由于不可抗力的闪现,从《中国女排》变成《夺冠》,被“正名”的它失去了某种代表性。同时,作为原型的前女排教练陈忠和,也对预告中抢鸡腿等情节不满,间接行使了神圣的“删减权”。舆论沸腾,未映先热, 有群众为英雄被“抹黑”抱不平,嚷嚷着导演又夹带私货。名不正,则言不顺。

“一个香港导演,知道什么叫女排精神吗?”

捧着烫手山芋,任谁都是难啃,自从立项那天起,陈可辛就承受着巨大的质疑。

起初,巩俐惊艳的扮相,热血激昂的预告,一度让人们心里的石头放下了。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1)

没想到,接二连三的场外事件,又把这电影推上了风口浪尖。

由于不可抗力的闪现,从《中国女排》变成《夺冠》,被“正名”的它失去了某种代表性。同时,作为原型的前女排教练陈忠和,也对预告中抢鸡腿等情节不满,间接行使了神圣的“删减权”。

舆论沸腾,未映先热, 有群众为英雄被“抹黑”抱不平,嚷嚷着导演又夹带私货。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2)

名不正,则言不顺。

对《夺冠》来说,如果“师出无名”只是表面的尴尬,“左右为难”就是内里的纠结。

删减、剪辑、配音对不上口型,明眼人都能看出修改的痕迹。同时,集体主义颂歌,个人价值礼赞,视角上的不停转换,主题上的谨慎游移,让观众弄不清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3)

各方利益,明暗交织,场外的风景,其实戏里也有。

当郎平回国应聘主教练,簇拥在她周围的男性专家领导们,马上摆出欢迎改革的架势。然而,如同中华老字号的掌柜遇上了外来CEO,一闻到动真格的味道,双方就陷入了僵局。

搞“大国家队”,全球找教练,实行轮换制,从来不装的郎平,输赢不改其专业。对立面的他们,却攥着“女排精神”的品牌配方,紧张的脸上出现了不容质疑的威严。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4)

“你要想清楚,能不能负得起这个责?”

电影里,讨论的是女排的定位。这是郎平主导的体育队伍,还是作为精神象征的“中国女排”?

“燃是燃了,哭是哭了,却感觉没什么余味。”

电影外,观众纳闷是电影的定位。这究竟是《郎平传》,还是《女排传》呢?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5)

一、空有骨架的《郎平传》

回顾女排三十多年的历史,如果我们需要个戏剧核心去拍电影,最佳人选必然是郎平。

老女排的辉煌中,她是扣开胜利之门的“铁榔头”,铸就“五连冠”的绝对主力。新女排的故事里,她是留洋归来的教头,受任于危难之际,在非议中率队重回巅峰。

中国女排,从来不缺乏英雄。陈忠和的雅典逆转,也许是更多年轻观众的珍藏记忆。可是,唯有透过郎平个人的复杂经历,才能牵动这支队伍背后的时代风云。

事实上,陈可辛的确这样做了,仿照着《史蒂夫·乔布斯》的格式,他也准备用三场大战的幕后故事做切入点,去揭示郎平身上“女排精神”的转变。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6)

第一场中日之战,比拼是意志。历史的责任和包袱,都摆在在球网两边的队员肩头。

当文革阴影散去,当改革大门初开,八十年代全民看女排,只因体育是民族崛起的象征,也是向世界重新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日夜玩命训练,只求巅峰登顶,没有计算机的科学辅助,我们就将拼搏的血泪献祭。

正如教练所说,没有你我,只有我们。郎平作为光荣集体中的一员,自觉献身去赢得胜利,为苏醒的国家带来了理想主义的光辉。

这,便是“女排精神”的起源。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7)

第二场中美之战,比拼的是忍耐。

解说员说,中美之间的对决,从来都不止是一场比赛那么简单。

身处“敌营”的郎平,面对东道主的祖国队伍,输不起更赢不起。她的后辈要忍耐着加油声山呼海啸袭来的压力,她也要忍耐着双重身份的折磨。

当比赛结束时,胜利的她无法庆祝,只能以背叛者的姿态被群众指着鼻子训斥。走出球场的时刻,唯一能抚慰她受伤的爱国心的,只有许多人都不珍惜的职业尊严。

与老友交谈,与女儿通话,即使坚强如郎导,也仿佛在故土犯下了大错,背着狂欢的队员哭泣。

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受挫。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8)

第三场中巴之战,比拼的是心理。

一边是实力强劲的对手,一边是年轻朝气的队员,脖子以下都是伤的郎平,没有魔法去治愈自己,更没有神力去创造奇迹。

经过生涯淬炼的她,只是选择将体育竞技的意义传授给了队员。

正如现实中郎导说的那样,“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电影中的她,让队员不要有自己过去的包袱,去生活,去恋爱,保留自己昂扬的个性。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9)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女排在国人心中已不是一呼百应,夺冠的动力何在?

具体来说,你为什么要打球?

无论是故乡和异乡间穿梭的老女排郎平,还是从“为了家人”到“为自己“打球的新女排朱婷,或是那位主动退队求学的队员陈鹿,都用选择证明了赢并不是唯一目的。

从集体殉道到个人追求,这是”女排精神“在新时代的涅槃,本质也是对功利至上成功学的反思。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10)

就像电影虽名为《夺冠》,其实只有旧时的中日之战能决定冠军归属,舆论焦点的中美之战,以弱胜强的中巴之战,都并不是冠军战,而是对郎平和女排更重要的转折点。

也许是太过深爱电影《社交网络》,始终想复刻其对成功价值探讨的陈可辛,先前在《中国合伙人》中将友谊和成功扭成一团,这次又借着女排题材表达自我。

可惜,骨架搭好,内容不足,这个题材并没有如他所愿,成为个人观照时代的《郎平传》。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11)

二、搬演传奇的《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这张情怀牌,对我们来说实在太受用。

面对这样一个的IP,就算想着作者表达的陈可辛,也忍不住动起操作情绪的心思。哪怕各路的剪刀手们都虎视眈眈,他也要对着你的肾上腺下足功夫。

国歌放了两遍,字幕追忆战绩,熟练掌握混剪技巧的他,让观众在影院看上了高清重置版的女排比赛实况,每场比赛都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每张纸巾都浸透着往日的感动。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12)

不过,中国女排好看并不代表着电影好看。

老女排的戏份里,曾经的偶像都成为了无名英雄。陪打教练陈忠和,主教练袁伟民成了语焉不详的存在,连和郎平并肩战斗的队友,也只能以家乡籍贯当代号。

的确,凄厉的叫喊很虐心,过年怀旧的桥段也动人,吴刚饰演的教练也是本片完成度最高的角色。

可是,没有名字造成的面目不清,还是没能立起有力量的群像,在许多观众的眼中,这依旧是伟光正的主旋律既视感。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13)

新女排的戏份中,非职业演员的女排姑娘用鲜活的表演挽救了电影的质感。

她们的一颦一笑,不仅让编剧的鸡汤台词显得造作,更让经验丰富的演员巩俐黄渤,显得不再具有真实感。

特别是黄渤演的陪打教练,无论口音或是态度,都与“微笑主帅”陈忠和形象迥异。

更无奈的是,他就像是“老女排精神”的游魂,每当郎平鼓舞队员要“认识你自己”时,去寻找运动员的意义时,热心青岛黄大姨都会来安抚人心,每字每句散发着苦难崇拜症的味道。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14)

陈忠和与郎平,本该形成对照,共同折射出“中国女排”不同的面向。

他们俩的关系,本能从年少的奋斗同道,到中年的阵营对立,再到最终的理解相助,在角色的精神对话中,形成一道动人的弧光。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的不如人意,巩俐的表演始终缺少支点,无论里约排球馆想起老队友,还是在超市梦回中美赛场,最精彩的内心戏居然都是剪辑完成。

因此,虽然身体状态都揣摩得惟妙惟肖,缺少真正发挥空间的她,大多时候都靠着台词而不是演绎,再神似也逃不出模仿秀的范畴。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15)

三、陈可辛的“师出无名”之困

师出无名的陈可辛,没法直奔反成功学的内核,单纯地去拍一部《郎平传》。

如果他有这种野心,就会坚定地将郎平作为贯穿始终的主角,聚焦一位伟大运动员的心路历程,用更多细节而不是片段去展现她的生活。

毕竟,体制内外,从神到人,从“爱国者”到“卖国贼”再到“救世主”,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人生充满戏剧性的郎平是个万分精彩的典型人物。

就拿回国这事来说,先后两次担任主教练的郎平,个中异同值得玩味,心理动机更得探讨。可惜,这样的经历,硬是浓缩成了超级英雄对抗邪恶权威的戏码。

留恋于IP的票房号召力,留恋于IP的政治意义,陈可辛不自觉地让郎平又成了脸谱化的符号,成为“中国女排”伟大旗帜的护旗手。

这样一来,即使借鉴了故事结构,也不会产出《史蒂夫·乔布斯》的主角。个体形象不鲜明,主题何以表达?只靠新口号去替代旧口号吗?

算了,还是用场面去燃情吧,回归主旋律的《夺冠》,终于成了体育版《八佰》。

来者不善看我如何夺冠(夺冠师出无名)(16)

师出无名的陈可辛,更无法掌握“女排精神”的最终解释权。

无论诠释真实历史,还是拍摄当代人物,对中国电影人都是个考验。更何况要拍名垂青史的英模,一不小心导演就会屁股不正,被阴谋论生吞活剥。

这样的氛围下,来自审查、舆论或创作者的压力,都让电影在体育类型和主旋律宣传的定位之间徘徊,演说代替了讲述,场面代替了故事,搬演代替了纪录。

对于“女排精神”四个字,落脚点任何偏离都是危险的,导演借巩俐之口上了一通不算颠覆的新价值,最终还是回归家国奉献的旧框架。

集体还是自我?群像还是个体?真实还是虚构?1981还是2020?体育史诗还是赛场实况?要啥有啥的《夺冠》,经过各方势力的修剪,终于变成如今的怪味道。

戴着镣铐起舞,姿势左右为难,陈可辛终究错失了强力扣杀的机会。

- END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