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习俗和气候特点(明天处暑老人告诫)
处暑的习俗和气候特点(明天处暑老人告诫)处暑节气三候为“一候鹰祭鸟,二候天地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是大地从繁茂到萧瑟的转折点,也是谷物成熟到收获的时间段。随着气温的下降,日夜温差开始拉大,早、晚开始变得凉爽,中午依然炎热,所以才说“处暑天不暑,大热在中午”“处暑不是暑,只是秋老虎”“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处暑的“处”,有“停止、停留”的意思,“暑”自然代表热。处暑两字是说到了节气,暑气消散,大地上应该能感觉到丝丝凉风了。宋代吕本中的《处暑》一诗中也写:平时遇处暑,庭户有余凉。说的就是处暑节气,院子里有凉风。处暑节气,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辐射力量逐渐减弱。疯狂了整个夏天的副热带高压也在向南面撤退,酷热在慢慢消减,气温也逐渐由湿热转为干热。
明天是公历的8月23日,阴历七月廿六,处暑。
处暑的本意是炎热天气结束,秋凉从此开始,但近期天气依然炎热,并没有终止的意思。老人提醒:处暑三层土,三事要注意。啥是三层土,三件事分别指啥?
1·处暑应是气温分界线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8月22-24日交节。这时太阳黄经已到150度,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南。
处暑的“处”,有“停止、停留”的意思,“暑”自然代表热。处暑两字是说到了节气,暑气消散,大地上应该能感觉到丝丝凉风了。
宋代吕本中的《处暑》一诗中也写:平时遇处暑,庭户有余凉。说的就是处暑节气,院子里有凉风。
处暑节气,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辐射力量逐渐减弱。疯狂了整个夏天的副热带高压也在向南面撤退,酷热在慢慢消减,气温也逐渐由湿热转为干热。
随着气温的下降,日夜温差开始拉大,早、晚开始变得凉爽,中午依然炎热,所以才说“处暑天不暑,大热在中午”“处暑不是暑,只是秋老虎”“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
处暑节气三候为“一候鹰祭鸟,二候天地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是大地从繁茂到萧瑟的转折点,也是谷物成熟到收获的时间段。
民间谚语说“处暑十日忙割谷”,处暑三候中每候五天,到第三候刚好是谷物收割之时,足见古人有多善于观察和总结。
不过古人也说:“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失;禾不登谷,暖气为灾。”
到了季节或时令,就应该有对应的表现,如果乱了季节就将带来不好的事。
2·今年处暑啥特点
今年的处暑,特点也很明显,可以总结为“处暑不过午”和“处暑三层土”。
处暑不过午:
今年处暑交节是公历8月23日(阴历七月廿六)中午11点15分59秒。午时代表中午的11点到13点之间,处暑交节时正处于午时,是不折不扣的“处暑不过午”,也就是说处暑交节没过午时。
民间谚语说“处暑不过午,热到白露后”。午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也是大地上阳气最强盛之时:上午11点阳气到达小高峰,然后再上升至12点到达顶峰,接着盛极便衰,13点左右慢慢衰减,所以说,午时大地上的阳气正处于顶点状态。
处暑本来代表的是炎热停止,阴气渐强,而今却交节在极阳时刻。这就代表秋凉之气暂时依旧会被夏火、强阳压制,短时间很难会凉快下来。
处暑三层土:
按季节交替来说,处暑时节应该是秋金之气占上风,夏火和伏土退而其次。但今年的处暑交节是在壬寅年、戊申月、戊申日、戊午时,天干三个戊都属土,地支中寅属土、申中藏土,午有己土,不但“三戊相连”还是地道的“处暑三层土”。
老话说“申金凉爽,最怕土埋”“申金最忌重土掩”。申金是秋天的凉爽之气,现在被三层土层层堆埋,怪不得我们感觉不到凉意。
就像一块金子,本来光芒闪烁、华丽异常,现在却被埋进了个大土堆里,任它怎样的光芒也是难发散不出来。
处暑不过午、处暑三层土,再加上“处暑不出伏”,三个特点都在说今年的处暑节气,并不能作为炎热的中止线,也不是伏暑和秋凉的转折点。
民谚中说“处暑不出暑,热死地老鼠”。古籍中也讲:处暑行夏令,则其中水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3·处暑注意三件事:
一是,有心事要开解:今年的处暑刚好赶上“天赦日”,天赦日是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会在这天宽宥人们的“无心之失”“无奈之过”。如果有心事压在心头,此日可以找个安静的时间和地点和自己谈谈,打开心结,求得上天宽恕,当然重点是自己要从此“放下”。
二是,不要交易房产:无论是买房子,还是授受房产,尽量都错过今天。三戊相连,不是交易房产的好时候。彭祖讲“戊不受田,田主不详”,这个不详一是说容易引起纠纷,另一方面也有住进去不太好的寓意。
三是,不买床、不动床:所谓“申不安床,鬼祟入房”。安床包括动现在的床,买新床,还有翻换床上的东西,明日“双申”盯着,后天换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