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作家对严歌苓的评价(说一说作家严歌苓)
各大作家对严歌苓的评价(说一说作家严歌苓)3.照片里的女士身着丝质旗袍,双手叉腰,左手上带了一块白色的女士手表,她的下巴向前微抬,嘴唇向下抿着,如同一弯新月。她头发向后拢成一个利落的发髻,神色里带着孤傲不羁。虽然这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但整件事回想起来我依旧记得十分清楚。《晨报》上刊登了严歌苓女士的作品,《金陵十三钗》的引子,以及一张穿着旗袍的女人的照片。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
文/吴艾哲
我第一次在《晨报》上见到的严歌苓女士
1.
我第一次知道严歌苓女士,是在南京的《晨报》上。
虽然这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但整件事回想起来我依旧记得十分清楚。
《晨报》上刊登了严歌苓女士的作品,《金陵十三钗》的引子,以及一张穿着旗袍的女人的照片。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
照片里的女士身着丝质旗袍,双手叉腰,左手上带了一块白色的女士手表,她的下巴向前微抬,嘴唇向下抿着,如同一弯新月。她头发向后拢成一个利落的发髻,神色里带着孤傲不羁。
3.
有人说严歌苓是不入流的作家,王安忆、铁凝才是,她顶多算得上是一流编剧。可我不这么认为,但凡是说“能算得上”或者有“入流”、“不入流”这样的字眼出现,就足以证明这位作家的作品了。
能被广大的读者评判,这本身就是一种优秀。而评判作品的从来不是批评家,而是读者。就像简·奥斯丁女士,几百年前她的作品不过是一本本乡村小言情,谁能想象得到几百年以后《傲慢与偏见》的魅力甚至让英国人把划为“英国人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呢?甚至现在简·奥斯丁打败了达尔文,将印上新版的英镑,这些事情,几百年前的简·奥斯汀女士根本没有想过吧?
奥斯汀女士对英国乡村生活的感悟和讽刺以及聊天式的对话,严歌苓女士都没有,她有的,是中国人的思想和美国式的写作,而她作品中的战火纷飞、爱恨情仇,则都是有真实原型的。
那个原型就是她本人。
1979年,严歌苓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那一年,严歌苓女士21岁,而在这一年之前,她已经参军了9年。
在中越战场上,生死从来不是什么多么伟大的事情,很可能上一秒大家还在谈天说地,下一秒便物是人非。
死亡,是越南战场医院里一种司空见惯的味道。
在这里,严歌苓女士的写作能力迎来了一次爆发,这和她九年以后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进修学习写作不同,这一次,她是把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感想尽抒笔下,这部作品就是《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也是她的处女作。
我觉得严歌苓女士本人就是她笔下每一位大女人的影子,或者说,那些她笔下可歌可泣的女性人物,都是她身体里的另一部分。有些是已经爆发点燃了的,有些是她幻想延展出来的。但无论如何,我对她都是敬佩的。
在知道她的经历以后,我再去看那张陈旧的照片,突然发现,她的眼睛里映射的不仅仅只有冷凝,还有一丝悲悯,对生命的悲悯。
只有真正经历过死亡,才会懂得生命的珍贵,才会执笔更加利索干练,只为本心。
我这样想。
4.
值得庆幸的是,不像很多女作家“职场得意,情场失意”,严歌苓女士有一段完美的婚姻。
这段婚姻得益于她现在的丈夫,劳伦斯,一位美国的外交官。
在三十岁的时候,严歌苓女士和她的第一任丈夫分别去了澳大利亚和美国求学。怀揣着对写做梦的追求的严歌苓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满怀信心和希望。但是好景不长,她的丈夫提出了离婚,敏感、自尊而要强的严歌苓看似平静的签完了离婚协议,内心却陷入了一片彷徨。她不再相信男人,也不想相信爱情。
婚姻的失败对于一个女人打击是巨大的。在后来我看她的演讲中,她对于这一段都草草略过。我无法揣测当时她的心境,但我知道,那一定是痛苦难耐的。
痛苦到夜夜要吃安眠药才可以入睡,加上每天要打工挣房租和上学的负担,她的精神生活一片贫瘠。
这时劳伦斯来到了她的身边,一个不怎么帅却真心爱她的男人,也是一个中文十分流利的男人。
但是那时候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还没有缓和,恋爱中的两人,被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反间谍部门调查了。严歌苓女士被进行了测谎试验,而劳伦斯却被进行了调查问券形式的盘问。
而调查的结果却是,如果劳伦斯要和严歌苓女士结婚,那么他就要放弃自己的工作。
劳伦斯选择了放弃工作,和严歌苓女士在一起。
那一天,严歌苓对着一个美国青年怦然心动。
那一天,他们选择了执子之手,白头偕老。
而这段经历,则被严歌苓女士写在了《无出路咖啡馆》里。
这是劳伦斯和她的故事。
带着婚戒的外交官夫人严歌苓
我是吴艾哲,一个和你一样喜欢写文章的姑娘。
看文请留赞,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转发点评。
→另外正在更新的小说:
《Hi,女帝导演》
PS:以后指甲油、护肤品、珠宝、文具、美食等等我都会涉猎讲解,欢迎关注。
我的各种种草:
→种草美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