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二百七(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五)
资治通鉴二百七(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五)天时:宣帝即位前,祸乱已久:霍光专权,昭帝郁郁而终、昌邑王恣肆而黜;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继变乱之后,必有异日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宣帝是个好皇帝。从通鉴记载来看,宣帝的出现,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四、都是好官,结局为何不同?五、皇后谨慎而无宠,以母养太子。写在前面:《资治通鉴》卷二十四开始,用四卷(记述了汉中宗孝宣皇帝在位时(公元前72年至公元前47年)发生的事件。该四卷用起、承、转、合以概括:起于闾阎,承于用人,转于中兴,合于太子。
目次:
一、霍氏逆道,必亡;
二、用人:选能治者;
三、无德不报:感于自身遭遇,赏赐有汉以来遗落民间的功臣子孙;;
四、都是好官,结局为何不同?
五、皇后谨慎而无宠,以母养太子。
写在前面:《资治通鉴》卷二十四开始,用四卷(记述了汉中宗孝宣皇帝在位时(公元前72年至公元前47年)发生的事件。该四卷用起、承、转、合以概括:起于闾阎,承于用人,转于中兴,合于太子。
宣帝是个好皇帝。从通鉴记载来看,宣帝的出现,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宣帝即位前,祸乱已久:霍光专权,昭帝郁郁而终、昌邑王恣肆而黜;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继变乱之后,必有异日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地利:武帝时国家贫耗,经过霍光辅政,实行了十余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稍复文景之业。到了宣帝,根基已经很好了。
人和:宣帝即位,霍光已老,不用像昭帝苦等十余年而不能亲政;同时,与后任相比外戚擅权,宣帝起于掖庭,娶了刑人许光汉之女,可以说无外戚之忧;最后,宣帝在位远小人,识人、用人皆为可用之人。
总之,各种条件具备,同时宣帝能力超乎寻常,因此宣帝好像很容易就当了个好皇帝,并主导了汉室中兴。
读资治通鉴,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名看客,过目而忘。对通鉴中记载的事件,想一想有没有面临过此类情形,处理这类事情的关键在哪?每一位人物,我们设身处地想想,甚至代入其中,想想如果是自己该如何作为?或者身边有没有这类人,我们应该如何打交道。对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这样看书,甚至比看影视剧更有趣。合上书本,可能收获更多。
一、霍氏逆道,必亡;
霍光自比周公、伊尹,但是霍光给后人留下了什么?以至于宣帝末年,宣帝认为自己当了二十五年皇帝,实现了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使人在麒麟阁画了十一幅功臣图,霍光作为宣帝即位大恩人,虽然排在了第一,但却是十一人中唯一没有名字的,但仅标注“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型霍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宣帝即位,虽然对霍光极为忌惮,同乘马车,如芒刺在背。但霍光死后,宣帝思报大将军德,大封霍氏一门。魏相认为霍氏一门,权势已经到了顶峰,如果再加封赏,就会为乱国家,因此,应“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宣帝采纳魏相的奏议,但是霍氏一门仍然在两年后相连坐诛灭数十家。别人都懂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霍光家属却置之不顾,在宣帝眼皮底下毒杀了许皇后,并预谋毒杀太子未遂,置宣帝各种敲打于不理,继续骄奢纵横,甚至打算除掉宣帝自当皇帝,这样下来,谁也救不了他们,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
2、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与霍光相反。宣帝时太子太傅疏广、少傅疏受明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太子十二岁时就上疏归乡。不仅得到宣帝、太子加赐黄金,而且送行者车数百辆,人称“贤哉二大夫!”。
回乡后,疏广二人没有将所得黄金留给子孙立产业,而是立刻卖了黄金金,买来宴请、玩乐的器具,与族人、故旧、宾客相娱乐。有人劝他们将黄金留给子孙,但是疏广认为子孙有旧田庐,如果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生活得与其他人一样。如果给子孙留下大量钱财,则会让子孙堕落。
最后,二贤大夫留下名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大道至简却难行,如今几人能做到?
霍光所失,疏广即得。一味娇惯、富养,则害了后世之人。
二、用人:选能治者;
宣帝识人用人制度让我最为佩服。首先,宣帝面前的都是能用之人;同时,宣帝也能人尽其才,不埋没人才。识人用人是宣帝先天就有的能力,还是其他因素导致?
首先,宣帝很早就明白天下要实现“政平讼理”,唯良两千石与朕躬。因此,对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对将要上任的刺史、守、相,亲自接见问话,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干得有成绩,就赏赐并延及子孙。最终宣帝时形成了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同时,能够采纳忠言。例如:根据路温舒请求省法制,宽刑罚的建议,改革治狱制度;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使龚遂治,允许其不拘于文法,一切便宜从事,实现郡中有蓄积,狱讼止息;冯奉世出使西域,发诸国兵,有功效,宣帝、丞相、将军都认为应该加封冯奉世,但是少府萧望之认为擅制违命,为国家生事于夷狄,因此不应加封;宣帝与后将军赵充国都认为应该乘匈奴衰弱,出兵攻打匈奴,但是魏相认为“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变之害因此而生,最终宣帝都否定了之前的想法,采纳更为合理的谏议。
如此,宣帝一朝,出现能臣治士如过江之鲫。
三、无德不报:感于自身遭遇,赏赐有汉以来遗落民间的功臣子孙;
宣帝即位前,在掖庭微渺时,与宣帝有旧恩,辅导其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的,认为《诗经》上有“无德不报“,于是找到这些人,并对其都授官禄、田宅、财物,各以恩深浅报之。另一方面,求高祖功臣子孙失候者,赐黄金二十斤,复其家,令奉祭祀,世世勿绝。
和历史上其他皇帝相比,宣帝当皇帝后做了这件事,让人很意外。这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但是宣帝几次三番落实这一政策,一方面可能有感于自身遭遇,另一方面宣示自己是正统的汉家天子,同时,也可借此笼络了一批对自己衷心的世族子孙,背后则另有一番深意。
四、都是好官,结局为何不同?
京兆尹赵广汉廉明,威制豪强,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广汉因为私怨杀了荣畜,被人举报到丞相和御史处。赵广汉怀疑丞相夫人杀了侍婢,以此事要挟丞相。丞相查他越来越严,赵广汉命令吏卒进入丞相府,让丞相夫人跪在庭下受辞,并抓走奴婢十余人。后来查明丞相因为奴婢有过失,笞打奴婢,奴婢出门后死了。宣帝得知后,让廷尉治广汉罪。数万人哭号求情,愿意代赵广汉受死,广汉最后因此腰斩。
宣帝对其能臣治吏赏赐还来不及,为什么对赵广汉却“恶之,下廷尉狱”,最终赵广汉落得腰斩?按照通鉴记载,广汉应该是诬告,按汉朝律例,与告者同罪。司马光认为,赵广汉等人不厌众心,为善政所累,而宣帝不察。
因此,宣帝做皇帝很容易,但是当他的臣子,却时时有生命危险。大概人无完人,这可能是宣帝少数缺点之一。
五、皇后谨慎无宠,母养太子。
宣帝时,后宫和外戚都没有出现擅权变乱,这与宣帝经历有关。
宣帝长在掖庭狱,他的外戚都是刑余之人,不可能过多干预朝政。太子外祖父认为太子年少,鉴于皇后在太子出生后不久就被霍显派人毒死,于是让其弟弟监护太子。太子太傅疏广认为太子国之储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如果让许氏监护太子,不利于广太子德于天下。因此外戚没有接近太子的机会。
经过霍氏阴谋毒杀太子后,宣帝更立皇后,主要考虑的是选谨慎无子者以母养太子,至于皇后是否是宣帝喜欢、宠爱的,则在所不问。
可惜的是,这些制度仅限于宣帝一朝,之后并未形成制度和成例,导致之后皇帝受外戚、后宫专权,西汉开始衰落。
结语:
宣帝时,治国理政用的都是最简单、古朴的道理,所谓大道易行,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宣帝后世皇帝、成帝、元帝、哀帝就迅速衰落,甚至历朝都有由此引发的衰落。可谓大道仍在,却再也难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治国、修身之道,都是极简易行,但从古至今,却是大道易知而难于落实,原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