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杨绛谈最好的教育和婚姻(悦读从杨绛的我们仨中领悟家庭相处之道)

杨绛谈最好的教育和婚姻(悦读从杨绛的我们仨中领悟家庭相处之道)夫妻之间,我们大多数都曾要改变对方或要求对方作出改变;父母与孩子之间,父母对孩子要有绝对的权威或者孩子应该有绝对服从的姿态。“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这是钱钟书遵从父命辞去西南联大教职,要到湖南蓝田师院任外文系主任时,杨绛体悟到的。杨绛不赞成钱钟书辞职去蓝田,但是她只陈说,不强求。早在出国时,两人就曾因为一个法语词的发音争吵过、相互伤害过,那时他们便讲定:“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是多么大的智慧呀,而且这种智慧,并不仅限于夫妻相处。我试着解读一二。不强求一致的“佛性”相处之道杨绛用她九十多岁高龄回首往事的角度,更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孩子、父母,不过是有缘才能相互陪伴、走过一段人生而已。不过这个道理,很少有人能够彻底明白。看不明白,相处过程中便会产生种种不快,至亲之间的相互强求、强迫、较真,继而相互伤害,各种电

杨绛谈最好的教育和婚姻(悦读从杨绛的我们仨中领悟家庭相处之道)(1)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九十多岁时怀念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的书。

这本书由他们仨共同完成。两百来页的书里面,钱钟书手书的诗、钱瑗手写的文和手绘的画,以及他们仨的一些照片,一共五十多页。剩下的是杨绛的文,有一百四十来页。

书里叙述的六十多年的生活,也是由他们仨共同完成。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后到牛津留学,并在牛津生下钱瑗,钱瑗在即将六十岁时去世,他们仨差不多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为什么畅销?我想除了钱钟书和杨绛夫妇二人是名人外,可能关键还是书中讲述了夫妻、父母与孩子融洽相处、共同成长的一些道理。

我试着解读一二。

不强求一致的“佛性”相处之道

杨绛用她九十多岁高龄回首往事的角度,更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孩子、父母,不过是有缘才能相互陪伴、走过一段人生而已。不过这个道理,很少有人能够彻底明白。看不明白,相处过程中便会产生种种不快,至亲之间的相互强求、强迫、较真,继而相互伤害,各种电视剧、电影、小说已经有了种种桥段。

“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这是钱钟书遵从父命辞去西南联大教职,要到湖南蓝田师院任外文系主任时,杨绛体悟到的。杨绛不赞成钱钟书辞职去蓝田,但是她只陈说,不强求。早在出国时,两人就曾因为一个法语词的发音争吵过、相互伤害过,那时他们便讲定:“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是多么大的智慧呀,而且这种智慧,并不仅限于夫妻相处。

夫妻之间,我们大多数都曾要改变对方或要求对方作出改变;父母与孩子之间,父母对孩子要有绝对的权威或者孩子应该有绝对服从的姿态。

在日常相处中,我们应该学习钱钟书和杨绛的相处之道。面对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琐碎,杨绛说:“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丈夫和女儿)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对。”

夫妻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不过都是共同一起走过一段岁月而已,何必强求?正是钱钟书和杨绛夫妇这种不强求一致的“佛性”相处之道,最终成为他们和谐相处的至上法宝。

高质量地生活在一起

主观的意愿要在一起。钱钟书在辞去蓝田师院教职准备再去西南联大任职而不得,留在上海,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钱瑗北师大毕业留校任教,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心情是:“我们得知消息,说不尽的称心满意。因为我们的女儿可以永远在父母身边了。”尽管后来他们仨也有过离别,比如钱瑗去工厂绘图,钱钟书和杨绛曾到五七干校,改革开放后,他们仨分别出国、四处出差等。尽管有别离,但他们仨要在一起、不愿分别的意愿非常强烈,也珍惜在一起的每个日子。杨绛在书中说:“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到后来我们只愿日常相守,不愿再出国。”

在一起要有无穷的乐趣。他们仨在一起,除了分享把玩分别时收集的“石子”,煮饭、下馆子、外出“探险”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乐趣。杨绛说:“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

在一起并不是黏在一起。他们仨在一起,并不是在一起,只享受天伦之乐。他们各做各的事,读书、写作、批改作业,并不相互影响,不必牺牲各自的时间迁就其他人,只是静静地在一起。

相互之间无条件的爱

1941年,钱钟书离开蓝田回上海,他们仨有了更多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她(钱瑗)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她向来只有人疼她,有人管她、教她,却从来没有一个一同淘气玩耍的伴儿。”1949年钱杨夫妇受聘清华,他们仨一起到北京。读完初一的钱瑗被清华附中要求从初一读起,“阿瑗好不容易刚养好病,午后的休息还很重要,我因此就让她休学,功课由我自己教”。钱瑗在家休学两年,考上高中。他们一起出游,“阿瑗体力无多,我舍不得勉强她”。钱钟书和杨绛夫妇不愿让体弱多病的女儿受委屈。他们对钱瑗的爱,在有些人眼里简直就是溺爱。

正因为他们“佛性”的相处,他们在一起,他们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他们仨的关系,才是最和谐的,最令人羡慕的,是许多人想而不得的——“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不仅如此,他们仨事业都有成,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没有惯常的主次之分——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钱钟书是大学者,《管锥编》皇皇巨著,还写出影响几代人的小说《围城》;杨绛写过戏剧,翻译《堂吉诃德》小说,写的《干校六记》等散文流传甚广;钱瑗是北师大的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他们仨有成的事业作为底色,他们的相处之道就更有说服力。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愿读过此书的朋友有所醒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好好领悟夫妻相处之道、与子女的相处之道。

(作者系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政府侨务办主任)

杨绛谈最好的教育和婚姻(悦读从杨绛的我们仨中领悟家庭相处之道)(2)

往期悦读:

悦读 | 与书为伴,我度过了人生的低谷,也仿佛找到低谷人生的反弹点

悦读 | 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 而是一种令人享受的生活方式

悦读 | 开卷有益与阅读设限 | 余启红专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