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大文豪痴儿)
民国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大文豪痴儿)02有一次他代父亲为别人写了一篇墓志铭,父亲拿过去看了,不置可否。钱钟书以为自己写得不好,忐忑不安。谁知没多久,就无意听见父亲在屋里对母亲说:“嗯,这篇文章写得不错。”钱钟书捂住嘴嘿嘿地笑,欢喜地几乎要跳出来。他说:“这是父亲第一次表扬我!”钱钟书的伯父没有儿子,按照无锡的风俗。刚生下来不久就过继给了伯父。伯父一家对他很少管束,不想上学,就不去。半夜加餐吃饭,也是可以的。15岁时回家,他的父亲觉得这个儿子要完,一身的毛病!于是把他接回家,严厉的教育。每当兄妹们欢聚一堂,临走时父亲一句:“你留一下。”钱钟书就把头一低,知道自己又要挨骂了。
1911年,江苏无锡的一户钱姓人家里,正在举办抓周礼。大红的喜布,一个穿着红棉袄的小孩避过滚圆的鸡蛋,拨开精巧的算盘,抓住了一本书。他的父亲大喜,给他取名叫钟书。
钱钟书青年
从此他就与书结缘,一辈子和书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01
钱钟书的伯父没有儿子,按照无锡的风俗。刚生下来不久就过继给了伯父。伯父一家对他很少管束,不想上学,就不去。半夜加餐吃饭,也是可以的。
15岁时回家,他的父亲觉得这个儿子要完,一身的毛病!
于是把他接回家,严厉的教育。每当兄妹们欢聚一堂,临走时父亲一句:“你留一下。”钱钟书就把头一低,知道自己又要挨骂了。
有一次他代父亲为别人写了一篇墓志铭,父亲拿过去看了,不置可否。钱钟书以为自己写得不好,忐忑不安。谁知没多久,就无意听见父亲在屋里对母亲说:“嗯,这篇文章写得不错。”钱钟书捂住嘴嘿嘿地笑,欢喜地几乎要跳出来。他说:“这是父亲第一次表扬我!”
02
其实,钱钟书并非父亲说的那般冥顽不灵。
他15岁时起就读了许多古文典籍,达到了很高的国学水平。史学家钱穆的1931年时出版《国学概论》时,找钱钟书的父亲写序,他的父亲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
不仅如此,他英文也很好,常让同学佩服不已。“钱钟书,你怎么做到国学、英文双百分的?”钱钟书总是瞎扯一篇,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随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又考取了公费留学,1935年,他和妻子杨绛女士一起去英国留学。
钱钟书的妻子杨绛
谁知刚到了英国的地面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03
他们刚到英国的牛津,钱钟书就摔断了半颗牙。
钱钟书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喜爱读书,特别不会照顾自己。平时杨绛跟着还能提醒,那一天他一个人出门。公交车到站了,他不紧不慢地出来,站在车门口张望,刚要迈步下来,车开走了,他一脚踏空,再起身时已经牙齿掉了半颗,血从伤口处涌出,流了满面。
钱钟书找了个手帕捂着嘴去找杨绛,杨绛又是心疼又是可笑,带他去拔了残牙,装了假牙才了。
杨绛女士也是个富贵家的女儿,两个人首次离家,身边也没有伺候的。很多东西就要自食其力。然而钱钟书虽出身大家族,却没有大家族男人的大男子主义通病。
两个人吃不惯西餐,又不会做饭,就想出了个办法。每天吃饭时,他们就围在小锅旁,用大剪刀剪了涮着吃。
有一次菜店里送来了扁豆,两个人就围着剥豆。一边剥一边抱怨:“这豆子壳厚豆小,可真不是好豆。”又剥了一阵,突然一拍脑门:“扁豆不会就是用来吃壳的吧。”两个人哈哈大笑,还拿来当做笑谈。
杨绛害怕剪虾须,说怕虾疼,提议不要再吃虾了。钱钟书摇头晃脑了一会儿,说自己想了又想,还是想吃虾,杨绛不想剪虾须,以后他来剪。
钱钟书和妻杨绛
有一次杨绛睡着醒来,看见钱钟书偷笑,一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等她一照镜子,发现自己被他涂成了大花脸。一看杨绛发现了,他抚掌大笑,笑得前仰后合。
杨绛说:“钟书这人,有些痴气。”
04
他们夫妻归国后初期,被岳父邀到家居住。时逢战乱,住房拥挤,杨家被杨绛的表姐一家收留,暂住在一栋楼里。
表姐和婆婆总是吵架,大家都有些难堪。杨绛的大姐一听见她们吵架,就将门窗闭起来不让大家听。钱钟书却不听话,他趴在窗边听得认真,听到精彩处不禁赞一声“妙语连珠”,喜不自胜。有时实在忍不住欢喜,还特意跑去学给岳父听,并点评两句。
一来二去,大家都被他这“痴气”感染,不在意那些争吵了。
杨绛和女儿
连年战乱,钱钟书的生活很是拮据。他们和弟弟母亲一起挤住在钱家,每次父亲写信给他们都要夸弟弟:“持家奉母扶兄。”
虽然他们并没有依靠弟弟,然而却也只有忍着不解释。
日本沦陷后,生活愈发艰难。钱钟书的一个学生送了一担西瓜过来,他们还以为是别人送堂弟的。直到学生打了电话过来问西瓜到了没有,才恍然大悟。瞬间扬眉吐气,以主人翁的精神开始分发西瓜。
杨绛说:“那一段钟书过得很委屈。”而受委屈的钱钟书在那一段时间做什么呢?
围城
他写就了小说《围城》和散文《写在人生的边上》。
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他多用幽默讽刺的手法,一层层揭示复杂的人性。1947年《围城》
出版,1989年拍成电视剧,不知道击中了多少人的内心。
钱钟书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单纯不是因为没受过苦而单纯,也不是因为不懂人性而单纯。他的单纯出自本性,并能做到至情至性。
05
他写的这两本书是为了批判人性而写,而有一次写书不过是为了猫。
他和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两家是邻居,又都养猫。钱钟书家的猫不争气,总是打败仗,钱钟书就很生气,决定要替自家的猫出头。特意备了个竹竿,一听见猫打架,拎着竹竿就去帮忙。杨绛劝他不要因为一只猫惹怒了邻居。
他不以为然:“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说完,继续拿竹竿为猫助战。
并且他“恨”乌及乌,很看不上林徽因。后来还特意写了一篇小说《猫》,将林徽因从相貌到品质狠狠地抨击了一遍,让人啼笑皆非。
也正为他这个性子,1966年,他很快就被人称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下放到五七干校。
后来又回来和一对夫妻挤在一层楼上。种种原因下,钱钟书一家备受欺辱。为此60多岁的他和人打了一架。
起因就是为了一个洗衣服的小工。他的女儿钱瑗找了个小工来洗衣服。隔壁邻居是一对年轻夫妻,他们看不上钱钟书一家的成分,很霸道地要求自己要先用这个小工。
自己叫来的小工被被人抢走,钱瑗想不通,说:“你这样很不讲道理。”那女的一听急怒上头,顺手就给了钱瑗一巴掌。杨绛看女儿被欺负,就过去拉扯帮忙。
钱钟书一家人都是读书人,两夫妻均已60多岁了。钱瑗不愿意和粗鲁人一般见识,就主动去找居委会来解决。没想到她一走,那女人就发了威,在拉扯中把杨绛一下下往地上摁,把个60多岁的老人几乎给摔飞了。杨绛情急之下对着她的手就是一口。
两家的男人听到动静后忙赶过来帮忙,钱钟书一看自己的老婆被欺负。气不打一处来,他拎起门旁的厚木板,对着那家的男人的头就一板。男人用手挡了一下,手臂被打得通红。
一个60岁的老人,一个读了一辈子书的文化人,竟然和大家连在一起。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为一只猫就要得罪邻居,何况是看着家人被欺负。至情至性的钱钟书对爱的人,永远可以做最疯狂的事。
06
多年前的牛津街头,一个手脚不是很协调的男人在街上笨拙地跑着,他穿过几个车道,终于到了产院,他抓住一个医生问:我孩子出生了吗?
医生说,你已经有个可爱的女儿了,只是产妇很虚弱,不便安排见面。
他顺着路回去了。
过了一会儿,他又穿过街道,到了医院。医生说,你妻子麻醉后未醒,过一会儿来吧。
接着,他又来了一次,只看到了妻子。
后来,他又跑了一次,终于看到了婴儿室里抱出来的女儿。
杨绛说:“这孩子又丑又怪。”
来来回回走了七趟的钱钟书说:“不,我的女儿最漂亮。”
钱钟书特别爱自己的女儿钱瑗,把自己多余的痴气用在女儿身上。
每天晚上,在女儿睡觉前,钱钟书就会趁她不注意溜到女儿房间,在她的被窝里铺“地雷”,有时是梳子,有时是砚台。埋完之后,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在门口等着,一旦女儿开始惊叫,他就在门外笑得不可开交。
钱瑗听到笑声埋怨他:“你烦不烦?”他却得意地说:“我百玩不烦。”
这是钱瑗在去世前写进书里的故事,她的母亲杨绛说:“钱瑗在病床上还在枕头上写。”两父女的感情,可见一般。
钱钟书说,女儿是生平杰作。然而,有多么爱,就会有多么痛。1997年,女儿钱瑗因脊椎癌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钱钟书经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
在女儿去世后不到两年,悲伤的钱钟书就去世了。
杨绛在《我们仨》里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钱钟书未尝不懂,然而,他终究还是不愿意懂。
钱钟书一家
钱钟书因书得名,读书无数,称得上是学富五车;他看透人性的恶,却只愿意做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他至情至性,敢于抵抗恶,却逃不过“爱的惩罚”。
或许,书读到最后,他已成了书。看似高深,看似刻薄,却蕴含最单纯的善意。
大道至简,世界上最不简单的,就是学会了简单。#盘点历史上那些学富五车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