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社劳动仲裁微信怎么申请(人社口述史孙大海)
深圳人社劳动仲裁微信怎么申请(人社口述史孙大海)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与企业的发展,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说到底是民生问题。2000年前后,经常有上访群众到市委门口拉横幅,每次领导接访群众,劳动局都要专门派一位副局长去陪同。还有不少群众到市劳动局的信访办反映问题,工作人员忙得连午饭都来不及吃,这种情况平均每周都要发生两三回。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我市劳动领域的信访人数连续多年居高不下,因为劳资纠纷、老板欠薪等问题信访的人数占到深圳信访总人数的70%左右,可见当时劳动关系确实复杂。实体化建设序幕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把市局的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区、街道,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便民属地化服务。相对于其他政府机构而言,我市劳动系统比较特殊——市劳动局和区劳动局并不是上下级关系,区劳动局属于各区政府管理,市劳动局只是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所以,面对日益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市劳动局与区劳动局之间长期存在权力交叉的问题。当时,市劳动局集中了对全市
1982年,我随基建工程兵队伍来到深圳,并在此集体转业,参与和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蓬勃发展的数十年。从建筑专业到劳动领域,我算是一个“跨界”干部。如今回顾过去的奋斗生涯,我觉得只有发扬敢闯敢干的“特区精神”,才能在崭新的工作领域打开局面。在任三年,在厘清市局和区局事权,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题方面,我们都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厘清事权为市民提供
便民属地化服务
2001年,我被任命为市劳动局局长。同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发布,要求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功能逐步由生产流通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和时任市劳动局副局长许少英牵头,组成了1个10人规模的调研组,开展了“深圳劳动工作如何适应建设国际化城市需要”的课题调研。报告形成后,对当时劳动部门的机制、业务、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创新提供了决策依据。
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把市局的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区、街道,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便民属地化服务。相对于其他政府机构而言,我市劳动系统比较特殊——市劳动局和区劳动局并不是上下级关系,区劳动局属于各区政府管理,市劳动局只是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所以,面对日益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市劳动局与区劳动局之间长期存在权力交叉的问题。当时,市劳动局集中了对全市企业的监督权、管理权、招调工权。特别是企业需要招调工的时候,首先要到市劳动局申请指标。随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数量的日益增多,必然引起政府行政效率的下降。而各区对属地企业的情况更加了解,也希望市局把企业的招调工权利下放给自己。
这次权力下放对全局震动很大,阻力不小,很多人不理解,所以我们花了大力气凝聚大家的共识。最终,在这次课题调研以后,局里就专门研究制定了事权划分,明确市局只负责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招调工,其他企业的招调工指标审批都下放到各区劳动局。同时,我们还重新划分了市局和区局的规章管理、监督检查、政务服务等制度界限,为深圳构建一个更加有序高效、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贡献思路。
拉开全国劳动仲裁
实体化建设序幕
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与企业的发展,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说到底是民生问题。2000年前后,经常有上访群众到市委门口拉横幅,每次领导接访群众,劳动局都要专门派一位副局长去陪同。还有不少群众到市劳动局的信访办反映问题,工作人员忙得连午饭都来不及吃,这种情况平均每周都要发生两三回。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我市劳动领域的信访人数连续多年居高不下,因为劳资纠纷、老板欠薪等问题信访的人数占到深圳信访总人数的70%左右,可见当时劳动关系确实复杂。
(劳动信访窗口)
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呢?肯定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制定劳动关系方面的法规,二是要广泛宣传法规,三是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早在1996年,深圳就利用特区立法权,于全国率先通过了地方欠薪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欠薪保障条例》,并于1997年起正式实施。这个条例对老板欠薪做出了很详细的规定,比如拍卖资产的钱首先要支付欠薪,恶意欠薪的老板要受到拘留等。此外,我们还通过电视、报纸,以及各区和街道的劳动站进行基层宣讲和普法。这种宣传是双向的,不仅要告诉企业如何守法,也要告诉员工怎样维权,提高劳资双方的法律意识。
2001年底,深圳市劳动仲裁院正式成立,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劳动仲裁实体化改革。同时,市劳动局的劳动信访办也由正科级升格为正处级,与仲裁院合署办公。这样一来,劳动者来劳动局信访,觉得有必要的话就能直接申请仲裁,仲裁员收到申请后启动调查,通过仲裁报告做出仲裁结论,为劳动者提供“一条龙”闭环服务。新机构的增设提高了我市有效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
(2001年底,深圳市劳动仲裁院正式成立)
率先探索就业扶贫
在我来之前,市劳动局就一直是全市的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群众满意的政府部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服务做得好。当时,深圳已经出现结构性的就业问题——有些工没人做,有些人没工做。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中小民企。我认为,要解决好企业用工招工问题,把工人用得好、留得住,首先要完善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合作机制,从劳动力有富余的地方,分类、分批地引进我市急需人才,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002年春节前夕,陪同市领导慰问失业特困员工家庭)
2002年,1.2万平方米的就业服务中心大楼投入使用。这里能为来深圳找工作的劳动者提供求职登记、岗位联系、上岗培训、工作介绍的全链条服务,帮助劳动者解决“找工难”的问题。同时,市劳动局还组织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异地招聘的方式解决“招工难”问题。在我任期,我们前后前往四川、湖南、江西、广西等地,联系当地政府,把待业的劳动者召集起来,“点对点”地进行高效的“人企匹配”。我的老家在四川凉山州。有一次州委书记到深圳来考察,他对我说:“我们家乡好多孩子大了以后都找不到工作,现在农村的土地也不需要那么多人种,你在深圳当市劳动局局长,应该为我们家乡做点实事。”后来我们就带队去凉山州招聘,那次一共招到了两千多人。虽然那时叫“支持就业”,但实际上也是率先探索了“就业扶贫”。
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址变更!以后这个区的社保来这办
▌你有一部时光穿梭机,请查收!
▌最高85万元!7月16日前,抓紧申报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