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吉林纪事单出头)
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吉林纪事单出头)由一丑一旦表演,“分包赶角”(一人多角色)演叙情节,即人们最熟悉的二人转表演形式,叫做双调。双调演出的演员都是真嗓演唱,表演过程中载歌载舞,将舞蹈、说唱、戏剧有机融合,叙事抒情兼备,以粗犷、高亢、火爆的表演,传递直率质朴的乡情民风。双调演出的传统曲目较多,许多故事与评剧相通,如《马寡妇开店》、《回杯记》等。“小女婿骑的本是高头大马,赔姑爷骑的本是撅嘴骡……一进屋抬头看,炕上摆着八仙桌,有青梅有桔饼水果白糖样式饽饽……要问这盖轿顶、撩喜车为的什么事,据说是新过门的媳妇憋憋性省得脾气多……这时候转过来哪一个,转过来月娥我的老婆婆,她言说,踩那高粱袋子来上炕,高升高斗五子登科……”。在许多现代人的印象中,二人转就是两个人表演。其实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门类,由莲花落、十不闲、凤阳歌、梆子戏等音乐成分融合而成的二人转,演出形式十分灵活,根据演出内容、观众规模等情况的不同,二人转有着不同的演出人数,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图片 取自《永吉县志》
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二人转早已为众多国人熟知。不过在如今,许多二人转表演,特别是小剧场内的现场演出,大多属于娱乐属性更大的“现代二人转”,语言对白与流行歌曲比重过大,整体感觉更像一种特殊的“小品演出”,与传统二人转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历史上,吉林市市内并不是二人转最流行的区域,但是在城市周边的乡村,二人转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与本地语言音调、经济发展、民风民情结合的过程中,二人转在吉林地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流派——东路二人转(也称东口调),在二人转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解放前,东口调二人转音乐、唱腔与其他流派区别较大(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各流派相互学习、融合,差别才逐渐消失)。《扎花帐》中的“诉请”、《双锁山》中的“小保媒”等唱腔,被业界认为是吉林一带独有。另外,在东北各地传唱的单出头《洪月娥做梦》,也是民国年间,由东路艺人徐珠(舒兰二人转艺人)“作词装腔,渐次传唱三省”。所谓“单出头”,二人转常见的术语——单出头、双调、拉场戏是二人转的三种表演形式。
在许多现代人的印象中,二人转就是两个人表演。其实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门类,由莲花落、十不闲、凤阳歌、梆子戏等音乐成分融合而成的二人转,演出形式十分灵活,根据演出内容、观众规模等情况的不同,二人转有着不同的演出人数,以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这和相声颇为类似(单口、对口、群口),两个人登台只是最常见,却不是死规矩。在传统二人转表演中,人数也可以是一个人,和三个人以上,毕竟传统二人转也是使用曲牌的“戏剧表演”。
一个演员以固定角色,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表演(偶尔也会代言其他插入人物),就叫“单出头”。传统东口调二人转的单出头剧目不多,曲牌有限。有资料记述只有三出:旦角演唱的《洪月娥做梦》和《王二姐思夫》(也叫《摔镜架》),以及丑角演唱的《丁郎寻父》。解放后,随着二人转的不断发展,曲牌使用更广,题材不断出新,《喜上加喜》、《鸿雁高飞》、《秀娥买菜》等剧目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单出头的演出内容。
在单出头剧目中,《洪月娥做梦》影响最大。洪月娥是民间戏曲故事《秦英征西》中的人物,为对松关守将洪江、洪海的妹妹。这个单出头是洪月娥在阵前对唐将罗章一见钟情,做梦成亲的唱段。唱词生动活泼,所展示的民俗与生活细节,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
“小女婿骑的本是高头大马,赔姑爷骑的本是撅嘴骡……一进屋抬头看,炕上摆着八仙桌,有青梅有桔饼水果白糖样式饽饽……要问这盖轿顶、撩喜车为的什么事,据说是新过门的媳妇憋憋性省得脾气多……这时候转过来哪一个,转过来月娥我的老婆婆,她言说,踩那高粱袋子来上炕,高升高斗五子登科……”。
由一丑一旦表演,“分包赶角”(一人多角色)演叙情节,即人们最熟悉的二人转表演形式,叫做双调。双调演出的演员都是真嗓演唱,表演过程中载歌载舞,将舞蹈、说唱、戏剧有机融合,叙事抒情兼备,以粗犷、高亢、火爆的表演,传递直率质朴的乡情民风。双调演出的传统曲目较多,许多故事与评剧相通,如《马寡妇开店》、《回杯记》等。
本人最先完整接触到的二人转,是韩子平演唱的《回杯记》。当时有长辈购买了两盒磁带,用单卡录音机反复播放。由于这出戏故事性强,念、白、唱相结合,唱词生动感人,加上韩子平俏皮的演唱,因而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特别是“张廷秀”唱到“拉倒吧,拉倒吧!花子配不上你王兰英。我生来就是豆芽菜,空膛的竹子那算白扔。泥鳅好在车沟里跑,黑瞎子到多暂都是个熊。二哥我生来就是受穷的命,要饭的离不开花子棚”,一系列生活气息浓郁的唱词,直让我忍俊不禁。
世纪之初,我在东北二人转历史上堪称“有名场所”的吉林市站前地方戏院观看二人转,当时就有如今在《乡村爱情》中有名的大腕现场演出(当年赵本山很多弟子都曾在这个剧场演出,后来才被挖走,去了辽宁),乐是乐了,但除了小帽儿,演出内容与传统二人转演唱几乎没有多大关系,也谈不上艺术享受,只是娱乐放松而已。
由三个以上固定角色,载歌载舞演叙故事,形成一台小规模的戏剧演出,就是拉场戏。虽说是固定角色,但由于拉场戏脱胎于双调,演出时也有双调表演时“角色跳出”的情况,借以加强与观众的心理沟通。吉林省的拉场戏在解放后经过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吉剧”这一新剧种。传统拉场戏曲目有《二大妈探病》、《寒江》、《包公赔情》、《小姑贤》等,后来还创作演出了《摔子劝夫》、《豆腐张》《和事佬断案》等新剧目。
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听到拉场戏这个名词时,还不知道这是多人演出的二人转戏剧。特别是在当时,有些拉场戏还被拍成影片在影院里放映。因与传统的舞台演出形式不同,进一步混淆了我对拉场戏的认知。尤其是当时,东方电影院用大喇叭播放影讯,播音员口齿和音响设备都有巨大的提高空间,我在院子里只听到:
各位观众,本院今日上映拉场戏《包公赔情》、《燕青卖“蟹”》,票价**,欢迎购票观看……
别看当时我年龄尚处个位数,但浪子燕青,我知道啊——收音机里正播讲评书《水浒传》,柔柔的风正吹翻炕头上小人书《燕青打擂》的书页。好端端的梁山好汉,他怎么就去干个体,卖螃蟹了呢?这个疑问折磨了我很久。前些年再次想起童年时的疑问,于是在网络中搜到了相关视频,才知道,原来那是一出演出极为精湛的精品拉场戏——《燕青卖线》。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