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伙食分三六九等(一群日本兵成了俘虏)
延安时期伙食分三六九等(一群日本兵成了俘虏)不过,说实在的,名字听上去很厉害,其实就是几排窑洞而已,学校连围墙都没有,所谓的操场,也就是窑洞前方的一块空地。学员四到五个人一组,住一个窑洞,洞里有一张书桌,晚上可以在这里点灯读书,当然没有椅子,一张都没有。当然也分年级,一般来讲,刚到延安的日本人,读一年级,约一个月。通过者,读为期两个月的二年级(预科生教育课程)。再通过者,升入三年级(十个月)。随后,毛泽东便给指战员发出留用俘虏官兵的指示。他说,对于俘虏的日本兵,只释放少数坏分子,其余一概补充自己,增加部队战斗力;下级俘虏军官也应留一部分稍带革命精神的,其余官长一概优待释放,不杀一人。稍有革命积极性者,不论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为建设广大根据地之用。就这样,学校建起来了,校名日本工农学校(理由据说是被俘日本兵都是工人农民出身)。建校目的是教育日军被俘士兵和下级军官,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帮助他们议清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抛弃
上世纪40年代,一批日本兵成了八路军的俘虏,如何对待这些日本兵,成了八路军的一个难题。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日本国民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极深,在匆忙之间是很难改变他们的思想的?
当然,日本人的问题,还是日本人最清楚症结所在。当时有个日本共产党人林哲(野坂参三),1940年春从共产国际来到延安,他便给边区政府提了一个很不错的建议:那就是办一所以日军战俘为主体的特殊学校,专门对这些顽固的战俘实施思想改造。
林哲的建议,很快得到了边区政府的反响。1940年10月,他们便决定,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建立一所的化敌为友的特殊学校,校长,就由林哲来担任。教员(老师),就从延安抽调一批懂日语的人员来顶替,当然,稍后有一批日军战俘比较早地转变了思想,他们也成为了学校的老师。
而学校的校址,就在延安宝塔山上。虽然有人认为这里太过显眼,易成为日本飞机轰炸的目标。但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把学校设在这里——后来日本飞机来轰炸,也确实放过此处,大家都说,危险最大的地方,其实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
随后,毛泽东便给指战员发出留用俘虏官兵的指示。他说,对于俘虏的日本兵,只释放少数坏分子,其余一概补充自己,增加部队战斗力;下级俘虏军官也应留一部分稍带革命精神的,其余官长一概优待释放,不杀一人。稍有革命积极性者,不论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为建设广大根据地之用。
就这样,学校建起来了,校名日本工农学校(理由据说是被俘日本兵都是工人农民出身)。建校目的是教育日军被俘士兵和下级军官,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帮助他们议清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抛弃敌视中国人民的心理,成为反战的战士。基本课程有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自然科学、中文等,甚至还有时事、日本问题的相关内容,确实谈得上是丰富多彩了。
正式开学,是在1941年5月15日, 延安党政军的两千多人来到八路军大礼堂,和入学的日本战俘欢聚一堂, 毛主席还亲笔题词,“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当然也分年级,一般来讲,刚到延安的日本人,读一年级,约一个月。通过者,读为期两个月的二年级(预科生教育课程)。再通过者,升入三年级(十个月)。
不过,说实在的,名字听上去很厉害,其实就是几排窑洞而已,学校连围墙都没有,所谓的操场,也就是窑洞前方的一块空地。学员四到五个人一组,住一个窑洞,洞里有一张书桌,晚上可以在这里点灯读书,当然没有椅子,一张都没有。
但是,在整个陕甘宁边区财经困难的形势下,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生活供给水平,吃的、穿的日用杂物,其实比延安的一些政府部门还要好。因为边区政府有一套生活供给标准制度,把边区的人分为十类,而日本战俘,是和美国、苏联、朝鲜人一同被列为第一类的。
换句话说,他们是被优待的。
当然,别的没啥好讲,也真的讲不得,咱就说说日本战俘的伙食吧。首先每个战俘,都能获得大米15斤、面粉15斤、猪肉3斤、蔬菜30斤的每月定额。如果是新同学,据说还有特殊照顾。头一个月就会给你五块钱津贴,然后发放毛巾及肥皂各一条,牙刷一把,牙粉及烟各一包,旱烟袋一根,碗筷各一份,单衣单裤、衬衣衬裤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往后呢,每四个月补充一次。
咱们不妨看一下他们的一周菜单:
周一:
早餐很丰盛,羊肉炒萝卜加一个炖菜(内有牛肉、豆腐、白菜、粉条等,当时那个条件,能吃上点牛肉羊肉真的很了不起),再来一碗西红柿汤。
午餐就简单了,俩字:面条!晚餐两菜一汤,炒青菜、炖白菜和猪肉丸子汤。
周二:
早餐继续羊肉,但换成了羊肉炒土豆,搭一份炒菠菜和豆腐汤。
午餐不吃面了,换面疙瘩汤。晚饭则是炸猪肉丸子配汤。
周三:
早餐不吃羊肉了,改上猪肉炒白菜,搭一份卷心菜汤。
午餐再来面条。晚饭是煎肉丸子配炖南瓜和西红柿汤(请注意当时鸡蛋紧缺,所以汤里没有蛋花)。
周四:
早餐羊肉炒土豆再度出现,还是炒菠菜和豆腐汤。
午餐也是疙瘩汤。但晚饭比较丰盛,有色拉、裹面油炸茄子和卷心菜汤。
周五:
早餐高大上的继续,不吃羊肉也不吃猪肉,改牛肉炒白菜了,西红柿汤。
午饭又是面条。晚饭则有蒸鸡蛋羹和南瓜甘薯泥栗子,汤是萝卜汤。
周六:
早餐又来猪肉炒白菜,不过汤品换成了白菜豆腐汤。
午饭疙瘩汤,晚饭则有炖菜、蒸南瓜和醋拌凉菜。
周日的菜单失传了。
应该说,这样的一所学校,在教育转化战俘方面十分成功,从1940年到1945年,先后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该校接受改造,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后来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在华的反战组织。
疙瘩汤和猪肉炒白菜,真的没白吃。
本文为司马路独家撰写,喜欢的,记得订阅本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