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鲁迅为什么说汉字不灭)
为什么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鲁迅为什么说汉字不灭)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对汉字有憎恨之意。鲁迅说"汉字之难,真乃愚民之利器。"古往今来,封建统治者为了从思想上掌控老百姓,自然不可能给机会他们推进改革。但统治阶级也不会想办法提高识字率,汉字只为统治阶级服务,使得绝大部分中国人半字不识。由此看来,鲁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确实错了。改革不一定要废除汉字,还可以选一个折中的方法。面对这样的情况,鲁迅等有志之士认为,国家之所以沦落到这种地步,就是因为群众文化水平太低,且愚笨迂腐,同时汉字太过复杂,学习起来太困难。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推进改革才能谋得发展,只有把复杂的汉字换成简单易学的拉丁文,民众的文化水平才能有效提高。他们说的对,为什么要保留如此高难度的汉字却从不推进改革?鲁迅年轻时曾在日本留学,曾亲眼目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不学无数,他们思想落后,行为迂腐。在观看日俄纪录片,中国人为俄国作侦探而被日本人处死时,那些身体强壮却麻木不仁的清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史最特殊的时期,这段历史充斥着血腥暴力,但同样也是文豪作家展头露面的时代。无数文人巨匠以笔为武器,同旧社会黑暗势力作斗争。鲁迅作为民主革命战士,自然是冲在最前端。他言辞激烈文笔犀利,用手中的笔杆唤醒了世人麻木的心灵。然而这样一个伟大作家却说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话"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即便是鲁迅说的,平时不少推崇他的人也站出来反对:"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让其灭亡?"
鲁迅
鲁迅的确说过这句话,还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观点。1935年12月,鲁迅和蔡元培、郭沫若等688名文人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中指出"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方块的汉字难认、难写、难学……所以中国民众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文字。"他们认为汉字书写复杂,难以融入世界,且不利于扫除文盲。唯有废除汉字,才能改变落后现状。
除此之外,鲁迅还主张"汉字拉丁化"运动,他认为:"汉字拉丁化后学习门槛低,表达准确,于文化学习和科学发展都有利。"然而这也是他一生之中为数不多的一次错误,汉字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摈弃汉字无异于损坏中华根基,身为思想家的他自然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可他仍然坚持这种观念,这其实跟他早年的一段经历有关。
鲁迅年轻时曾在日本留学,曾亲眼目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不学无数,他们思想落后,行为迂腐。在观看日俄纪录片,中国人为俄国作侦探而被日本人处死时,那些身体强壮却麻木不仁的清国留学生却在津津有味的围观,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鲁迅,他同样知晓像这样的中国人不计其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
鲁迅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恐怕比任何人都知晓文字的力量,但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鲁迅也同样清楚,以前中国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即使有人能写出《呐喊》、《孔乙己》这样的文章,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读懂。想要在短时间改变国民思想,打破封建桎梏谈何容易?更何况在当时社会,只有富家子弟才有条件学习汉字,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四亿人口的中国拖着超过三亿几千万的累赘,谈什么国富民强,简直是痴人说梦。
面对这样的情况,鲁迅等有志之士认为,国家之所以沦落到这种地步,就是因为群众文化水平太低,且愚笨迂腐,同时汉字太过复杂,学习起来太困难。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推进改革才能谋得发展,只有把复杂的汉字换成简单易学的拉丁文,民众的文化水平才能有效提高。他们说的对,为什么要保留如此高难度的汉字却从不推进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对汉字有憎恨之意。鲁迅说"汉字之难,真乃愚民之利器。"古往今来,封建统治者为了从思想上掌控老百姓,自然不可能给机会他们推进改革。但统治阶级也不会想办法提高识字率,汉字只为统治阶级服务,使得绝大部分中国人半字不识。由此看来,鲁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确实错了。改革不一定要废除汉字,还可以选一个折中的方法。
鲁迅没有做到的事,后人做到了。建国后,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经过六年多的努力,终于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汉字简化"道路,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通过,我国推行的汉字简化和注音拉丁化,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文盲率大大降低。简易美观的汉字深入人心,成为真正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形象。
总而言之,鲁迅的这一说法虽然偏激,但也不无道理,任何为挽救民族而做出改变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不是鲁迅的观点太荒谬了,而是相较之下,中国取得的进步太令人惊讶了,惊讶到让人以为,之前文人巨匠们为救亡图存探索的道路都是错误的。也许对于当时,鲁迅的想法是最正确的。时移世易,任何打不倒的,都将使我们更加强大。汉字如此,中华民族也是如此!
鲁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的关注,留言和点赞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景尘文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