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谈蒋经国(1975年蒋介石临终前)
张学良晚年谈蒋经国(1975年蒋介石临终前)子承父业的张学良正式登上中国的政事舞台,开始主政东北。面对东北的生存问题,他面临三项选择:闭关自守,继续割据东北;屈辱叛国,做日本的傀儡;改旗易帜,服于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日本官方向张作霖施压,让其给予日方铁路权,并希望他解决“满蒙悬案”。在全国反帝浪潮的推动下,以及他自身民族意识的崛起,张作霖并没有屈于日军高压,做出让步。这让日本军视其为“眼中钉”,于1928年6月4日,发动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一代东北王惨死于日军的埋伏中。“关怀之殷,情同骨肉”将镜头拉回民国纷争的舞台上。此时的老蒋还是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贵,紧随中山先生进行辛亥革命,并如愿迎娶有着真才实学,并能为他仕途增力的宋家幼女——宋美龄。而张少帅作为最会投胎的军二代,事业也可谓是顺风顺水。他的父亲张作霖更是在他毕业之后,直接将一个整编团交予其,让他拿来练手。可这样的日子终于被1928年发生的皇姑屯事件给打破了。
蒋介石离世前夕,曾对儿子蒋经国留下“39年前,学良将我请到西安。今天,我把他留在台湾,他是头东北虎,绝不能放虎归山。”的遗言。
这对于困顿于牢笼中近40年之久的张学良而言,无疑是一记重磅打击,击碎了他渴望自由的心。回顾他与老蒋的点滴,还是托人送去了短短十六字,却又将矛盾情绪抒发淋漓尽致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张少帅与老蒋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原本情同骨肉的二人,走上殊途。
又有什么样的原因,让老蒋哪怕在自己离世后,也不得不防,留下“决不能放虎归山”的遗言。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将镜头拉回民国纷争的舞台上。此时的老蒋还是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贵,紧随中山先生进行辛亥革命,并如愿迎娶有着真才实学,并能为他仕途增力的宋家幼女——宋美龄。
而张少帅作为最会投胎的军二代,事业也可谓是顺风顺水。他的父亲张作霖更是在他毕业之后,直接将一个整编团交予其,让他拿来练手。可这样的日子终于被1928年发生的皇姑屯事件给打破了。
1927年,日本官方向张作霖施压,让其给予日方铁路权,并希望他解决“满蒙悬案”。在全国反帝浪潮的推动下,以及他自身民族意识的崛起,张作霖并没有屈于日军高压,做出让步。这让日本军视其为“眼中钉”,于1928年6月4日,发动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一代东北王惨死于日军的埋伏中。
子承父业的张学良正式登上中国的政事舞台,开始主政东北。面对东北的生存问题,他面临三项选择:闭关自守,继续割据东北;屈辱叛国,做日本的傀儡;改旗易帜,服于南京国民政府。
出于民族大义、出于杀父之仇,他都断不能接受屈降于日军,而自身力量却是不足以支撑日本的“磨刀霍霍”,再加上他一直都认为只有全国统一,才能一致全力抗日。
最终,在1928年12月底,他选择了第三条路——通电全国,宣布改旗易帜,成为老蒋手中的一员大将。二人正式开始了联系和交往,也开始了长达一生的纠葛。
随着老蒋势力的不断激增,遭来了冯玉祥、李宗仁等的不满。老蒋开始了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联军长达四个月的中原大战。双方力量相持,僵持不下,这时“武装中立”,拥兵数十万的张学良成了致胜王牌。可谓谁得到张学良的支持,胜利的天枰就会倾向于谁。
实际上,张学良一直更倾向于蒋介石,他认为只有蒋介石才能保住东北的地盘不受外敌侵略。于是张学良发文通电,“呼吁和平”。并派兵十万进关支持老蒋,和平接收平津,中原大战以此结束。
这一举动不仅扭转时局、平息战火,更是支持了蒋介石,使他的对手再无问鼎中原、与蒋决一雌雄的机会,为蒋介石的仕途生涯铺平了道路。老蒋也是给足张少帅尊重,保证了他的绝对位置,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人物。
此时,是双方关系最好的阶段,更是效仿桃园三结义,结为异性兄弟。可政见不同,二人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将镜头拉至20世纪三十年代,双方长达8年的蜜月期戛然而止。
震惊中外的918事件爆发,成为日本局部侵华的开端。面对日本军队侵略东北,张少帅多次上书老蒋,要求举力抗日。可在家国大业面前,老蒋始终坚定的选择了自己,密电张少帅“望力避冲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
张学良受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选择了“拥蒋”,听话地执行了“不抵抗”主张。仅四个月,东三省完全沦落于日军铁蹄下。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张学良失去故土,更是背上了国人无尽的唾骂,得到一个“不抵抗将军”的名号。
在张学良隐忍五年之久,面对老蒋一再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张学良终于爆发了,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实行“兵谏”,冒险扣押老蒋及其随从于清华池畔,逼其联共抗日。
老蒋不相信自己的结拜兄弟会对自己下手,可在民族大义面前,兄弟之情怎又比得过民族立场?在南京、西安、我党三方的不懈努力下,十几天后老蒋确认自己走投无路,发表声明,统一将中华民族抗日力量统一起来,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老蒋以再续兄弟情谊为由邀请张学良飞往南京。张学良没有听信周围人的一再劝告,轻信了老蒋,高估彼此情谊,低估老蒋的仇恨,一到南京,就被送进监狱,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涯。
拒绝冰释,死不放人
1946年10月,张学良被送往前去台湾的飞机。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回到过他心心念念的故土。
在台湾的囚徒生活,他什么都有,可唯独失去了他最向往的自由。在1956年,老蒋生日之际,张学良原本想缓和二人的关系,给他送去一块手表,寓意两人之间的情谊以及时间二十年过去了,希望两人可以放下旧怨。
老蒋收下手表后,并未说什么,只是将一份停留在1936年12月12日的日历回赠给了他。足以见得老蒋将西安事变铭记心中,仇恨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丝毫减弱。
在老蒋去世后,张学良一度以为他和蒋经国私交甚好,很有可能重获自由。可令他想不到的是,蒋经国带给他的只有老蒋一句“不可放虎归山”的遗言。作为他昔日好友的宋美龄在得知消息时,因无法完成曾对他许下的让其重返西安的承诺更是留下了自责的泪水。
但好在,1988年随着蒋经国的离世,蒋家王朝的垮台,张学良得以重获自由。可对于在大好年华被囚禁,重获自由却已成为耄耋老人的他来讲,这迟到的自由终是晚了些......
原本生活无忧,拥有泼天富贵的少帅,民族立场面前,义无反顾奉献大义。
原本放下仇恨,可以冰释前嫌的老蒋,却因小肚鸡肠,临死留下“不放”遗言。
这位曾在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人物,一生经历可谓令人惋惜,不过,这种为民族大义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