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生评教能看到谁评的吗(怎样操作才合适)
大学学生评教能看到谁评的吗(怎样操作才合适)比如评最有收获的一堂课,尽管许多学校拟定了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如突出重点吃透难点;讲解分析简洁准确,易于接受;注意启发互动;问题设计科学合理;作业布置适量且有较高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哪里知道每科老师每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至于简洁准确,易于接受,也是因人因内容而异:可能有的老师本来讲得很好,但因所讲内容难度大不好学,也有许多学生听不懂,有的老师本来讲得一般,但因学生对其讲的内容较感兴趣或较熟悉,也可能大家都听得很明白;至于注意启发教学注意师生双边互动,有的学生很容易把一些满堂问、全班抢着答的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没有什么内涵的表演课误解为好课,而把一些以训练思维能力为主的看似提问不多却极有启发破题作用、但气氛上却略显沉闷的课看作一般的课。一是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和把握评价细则,导致结果出现严重偏差。四是评议结果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不同。就我所知,最高的占30%,最低15%,像我们学校是15%。尽管
怎样评价每一位教师?近些年来,可谓新招不断,花样频出,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压轴节目还是发动学生来评价。只是由于校情和领导者的好恶不同,在评教的具体操作上各有不同,或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就我的了解,这异同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频度不同。有的一天一评,有的一周或一月一评,有的一学期两评(期中与期末各一次)。
二是评的名目不同。有的评最有收获的一堂课,有的评最尊敬或最喜欢的教师,有的评最佳教师,有的制作一份问卷表让学生按其中设定的项目及分数比值逐一打分。
三是评议方式不同。有的是由全班学生都参与,有的由当天班上的值日干部随便分发若干评议表随机评定。
四是评议结果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不同。就我所知,最高的占30%,最低15%,像我们学校是15%。
尽管有上述种种不同,但学生的评价对老师的业绩考核、评优晋级有较大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有的学校因为这个事情还发生过许多矛盾,如教师与领导的矛盾,教师与教师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我个人认为,学生评教可以施行,可以看作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必要环节,但不论依哪种方式评出的任何名号或量化结果,都不能占比过大,甚至可以只把它作为参考条件。之所以应该如此,是因为无论怎么评价,都存在无法弥补的缺陷。
一是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和把握评价细则,导致结果出现严重偏差。
比如评最有收获的一堂课,尽管许多学校拟定了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如突出重点吃透难点;讲解分析简洁准确,易于接受;注意启发互动;问题设计科学合理;作业布置适量且有较高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哪里知道每科老师每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至于简洁准确,易于接受,也是因人因内容而异:可能有的老师本来讲得很好,但因所讲内容难度大不好学,也有许多学生听不懂,有的老师本来讲得一般,但因学生对其讲的内容较感兴趣或较熟悉,也可能大家都听得很明白;至于注意启发教学注意师生双边互动,有的学生很容易把一些满堂问、全班抢着答的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没有什么内涵的表演课误解为好课,而把一些以训练思维能力为主的看似提问不多却极有启发破题作用、但气氛上却略显沉闷的课看作一般的课。
更何况,《教育学》上就明确指出,中小学课堂常见单一课型就有"新授、复习、练习、讲评、实验"五种,像练习、实验课,一般又哪有什么启发互动之类的环节呢?
还有评最尊敬或最喜欢的老师,都一样存在评价标准抽象或不合理,学生无法准确把握、以致评价出现严重偏差的问题。
二是容易掺杂太多的私人感情因素,导致结果很不客观。
学生评价老师,当老师的实力不相上下、又非要他们评个三六九等时,他们往往主要凭借老师对自己态度的好坏或者管得是否严格来决定。这样一来,要求严格、工作特别负责的老师得差评的可能性就较大,相反,管理随便、态度随和、不太批评学生的老师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好感和认同,因而评价也较高。还有一点,性格温和、能够从小节上关爱学生的妈妈型的老师,比只重大节、不大注重从细节上关怀学生的严父型的教师,也更容易得到好评。
但是,从道理上说,上述的一些情感、性格因素又怎么能成为评价教师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责任心的主要依据呢?
三是长期按程式评价,学生有厌倦感,导致评价随便草率,不能很好说明问题。
学生评价老师,大多数并不热心,认为是不该他们应做的事。加上长期按一种定式评本班的几个一般连续三年或六年无变换的老师(因为中小学教师多是跟班上),普遍显得心灰意懒,热情不高。只要几个老师实力差不多,教学能力和责任心都过得去,多是平均分配,即每个老师得到较好评价的次数差不多,让老师都没有意见。要么随便评一下,根本不按规定程序。
有一次我进教室上晚自习,正见值日班长拿着那个"最有收获一堂课"的评价表,对着班上另几个当天评议代表喊:"今天评谁,各位?"有个代表半天之后才说:"你想评谁就评谁!"这时才又有一同学开玩笑:"今天你是老大你作主!"值日班长旁边有个不是代表的学生小声说:"数学。"那值日班长一听马上说:"那就数学了!"你看,这哪是在认真评议,就像小孩子做游戏一样。
四是无论怎么评,其实考察的还是教师教学工作有限的几个侧面,真正硬核的东西学生没看到,因而评价天生就有严重局限。
无论评″最好一节课"还是这些年挺时兴的"最美教师""最喜欢的教师″,还是填调查表,如果让学生评,都有片面或错误的严重不足。比如″最喜欢教师",无论你列出多少条评选依据,学生们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只有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班级管理几个方面。其实,许多老师在上课之外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思考教学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有的老师上的课看起来不热闹却最显功力……而这样一些,学生是不知道或者感觉不到的。
正因为学生评教存在较多的局限,所以依我的看法,不如将这个环节模糊化。怎么模糊,我觉得我们学校二十年前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借鉴。
那时我们学校每学期在期中、期末时,各班从班上选出十来个学生代表开评议会,由学生对班上每位科任教师的工作情况发表看法,主要谈改进建议。学生谈时年级的有关领导做详细记录,然后由这个领导把学生看法转达给每位教师。但如果没有严重问题,则所有结果不做于老师的实绩考核依据,只作评优晋级的参考。
但是,学校在校内好几个地方设立了意见箱,校长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公开对学生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老师有意见,可写成书面材料投入意见箱,校长会及时看法并通报处理结果。如果是这样被学生投诉,且情况属实,学校则要严肃追究,并视情况在实绩考核等各方面予以体现。但是,对于学生的投诉,校长一般要分辨是否师德问题,或是工作能力、态度、责任心方面的严重问题,如果不是,校长只安排年级领导找该老师谈话,一般也不正经处罚,基本一带而过。
教师管理和教师实绩考核评价方式,可以不断创新,但要切合实际,客观公允,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