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兄弟姐妹下放47周年纪念日(50年后的相聚狼山镇富义村插队知青集体返乡探亲)
知青兄弟姐妹下放47周年纪念日(50年后的相聚狼山镇富义村插队知青集体返乡探亲)上班后,吴素霞每个月的工资是30元。得知边玉明的母亲去世后,她给边玉明寄了10元。20年前的一个清明节,她回到富义村,与边玉明一起为老人扫墓。吴素霞今年71岁,是第一批到富义村插队的知青,当时村民是用毛驴车把她接到队里的。她被安排在村民边玉明家借宿,边玉明的父母认她做干女儿。她一直记着返城时的情景:边玉明的母亲舍不得她,坚持要送她。老人走了一路哭了一路……此次“感恩富义”行动,是由陈立友、秦树增发起,郭凤金组织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联系到了在北京生活的秦树增,回想起当年插队的情景,大家很是感慨,都想回来看看。”陈立友说,他们在富义村工作了近3年陆续离开,因为互留的地址都有变化,几十年来大家处于失联状态。为了找到一起插队的战友,他多方打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联系到了战友们(其中5人已去世),并建了微信群。他和秦树增提出的“感恩富义”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我们都是古稀老人了,有的身
8月5日,50年前曾在临河区狼山镇富义村插队的知青集体返乡探亲,村里年长些的人早早地等在村口。
载着20多名知青的大客车还没停稳,老人们就迎了上去,大家紧紧地相拥在一起……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50年来第一次见面,当初的青壮小伙、漂亮姑娘已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份亲切感。
50年后重返富义村,知青们激动不已
知青陈立友: 回来看看,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大家拉着手走进门口贴着“欢迎回家”的大帐篷里,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忆往事、叙友情。其间,陈立友老先生代表知青发了言:“1968年,我们26名知青从原乌达市来到现在的富义村一组和二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里的父老乡亲特别热情,也很真诚,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片热土上,我们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感恩这里的父老乡亲,感恩这里的基层干部,是他们时时处处的照顾、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富义村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地方,不会忘记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此次“感恩富义”行动,是由陈立友、秦树增发起,郭凤金组织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联系到了在北京生活的秦树增,回想起当年插队的情景,大家很是感慨,都想回来看看。”陈立友说,他们在富义村工作了近3年陆续离开,因为互留的地址都有变化,几十年来大家处于失联状态。为了找到一起插队的战友,他多方打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联系到了战友们(其中5人已去世),并建了微信群。他和秦树增提出的“感恩富义”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我们都是古稀老人了,有的身患重病,有的腰腿不好,但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都来了。回来看看,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陈立友说。
知青和乡亲们合影留念
知青吴素霞: 很想为乡亲们做些事吴素霞今年71岁,是第一批到富义村插队的知青,当时村民是用毛驴车把她接到队里的。她被安排在村民边玉明家借宿,边玉明的父母认她做干女儿。她一直记着返城时的情景:边玉明的母亲舍不得她,坚持要送她。老人走了一路哭了一路……
上班后,吴素霞每个月的工资是30元。得知边玉明的母亲去世后,她给边玉明寄了10元。20年前的一个清明节,她回到富义村,与边玉明一起为老人扫墓。
听说知青们50年后重归故里,村民张德义激动不已。女儿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他与知青们见了一面。看着曾经的老朋友身患疾病坐在了轮椅上,吴素霞很难受,不停地给张德义按摩。晚上,张德义说胳膊能拿起来了,吴素霞高兴坏了,说:“我也瘫痪过,为此我学了中医理疗。我很想为村民们做些事,给他们教教中医理疗方法。这次时间紧,来不及做这件事了。我准备抽时间回来专门做这件事。”
知青王秀玲: 一想起大娘一家对我的好,就忍不住流泪回忆起当年,知青王秀玲哽咽着说:“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富义村的。大家在一起时,日子不觉得苦,大家走了以后,那才叫难受了,偌大一个屋子里就我一个人,冻得睡也睡不着。有一天,边玉明的母亲过来拉着我的手说:‘闺女,去大娘家住哇,你一个人住这儿大娘不放心,再说冷得也不行。’听大娘这么说,我的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在大娘家生活的那两个月里,一家人像对待亲人一样对我,给了我家的温暖。50年里,一想起大娘一家对我的好,就忍不住流泪。”
当天见到边玉明时,王秀玲忍不住又哭了。她询问了边玉明家里的情况,得知他的母亲多年前已离开人世,她再次哽咽。
50年前乡亲们对知青们的关心和照顾,知青们铭记在心。当天,大帐篷里共摆了8桌农家宴,这些饭菜是知青们特意为富义村的乡亲们准备的。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席间,作为组织者之一的郭凤金跑前跑后招呼大家。
饭后,知青们分头去看望村里与他们同龄和年长的老人。
走进82岁的王美花家,郭凤金先是一愣,继而哭了起来。她抱住老人说:“您身体还好吧?”老人有些惊讶地点了点头。她问老人认不认识他们几个人了。老人挨个儿打量了一番说:“你是郭凤金吗?”郭凤金打趣说:“就是。什么叫你是?”知青侯子平说,他第一次生火做饭不会用风箱,弄得满屋子都是烟。那时候,王美花是妇女队长,她帮助知青们做了一年饭,给知青们教怎么生火、怎么腌菜、怎么种地。
王美花舍不得与难得相见的知青们分开,跟着郭凤金一行人看望了好几户村民。得知村民郭秀柱患了癌症,大家给他放了些钱,让他好好养病。
知青们不管走到哪家,大家都舍不得让他们离开,总有说不完的话。一直到深夜,王美花才领了两位知青回家休息,其他知青也被村民们抢回家了。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有些老人患了重病,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会尽己所能帮助他们。”郭凤金说。
村民周兰(曾在富义村居住): 我是专门赶回来看望你们的67岁的周兰曾是富义村的村民。听说知青们重返富义村,她急匆匆赶了回来。见到大家,她激动得嚷嚷道:“我是专门赶回来看望你们的!武六一呢?”
知青武六一与周兰同岁,当年插队时寄宿在周兰家,两人情同姐妹。50年后再相见,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想死我了,你一点儿也没变。”武六一拍着周兰的肩膀说。
武六一在苏州居住。她说:“我们两个的感情不能叫友情,应该叫亲情。她的父母把我当亲闺女看待,这份恩情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想起一家人送我离开的情景,我就泪流不止。当时包头来人招工,我符合条件。知道我第二天就要离开,周兰的父亲怕我冷,连夜给我擀了一条毡让我带上。把我送到村口时,我们一家人哭成一团……”
知青们安排了三天的行程。离开的当天早上,村民们给他们烙了糖烙饼、熬了豆豆粥、煮了糖玉米,还做了面片。饭后,大家哭着把知青们送到村口的大客车上,依依挥别。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