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片长多少分钟:绿皮书导演新作 这次引发的争议似乎更大了
绿皮书片长多少分钟:绿皮书导演新作 这次引发的争议似乎更大了最终,他们一定是做成了这件离谱的事。相当离谱。奇基一个根本不用上战场的人,竟然主动去前线。而且还只是,送啤酒。离谱吗?
接着,他们都糊里糊涂地卷入一趟在他人眼里十分离谱的旅程。
比如《绿皮书》里,在那个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年代,利普一个白人要去做一个黑人的司机。
不仅要随时听候差遣,还要帮助他处理一路上的麻烦。
本片中更加夸张。
奇基一个根本不用上战场的人,竟然主动去前线。
而且还只是,送啤酒。
离谱吗?
相当离谱。
最终,他们一定是做成了这件离谱的事。
依靠于,他们身上某种不起眼的特质。
《绿皮书》里,利普虽然本职是个普通的酒吧保安。
但他具有非常强的解决麻烦的能力。
而《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里,奇基的特长恰恰是他的憨傻和耿直。
因为所有人都会认为,没有谁会傻到一个人来到战场前线,只是为了送几罐啤酒。
这种憨傻劲儿,让别人都误以为他是个说「暗语」的CIA特工。
从而使得他在前线上一路畅通无阻。
最终,他将一件不可能的事件,变成了可能。
扭转了自己的偏见。
获得了自己的救赎。
大团圆结局。
对于这样的套路,不少人并不买账。
一方面,人物的转变轻描淡写,不够深刻。
对于这类具有某种偏见(种族主义、战争主义等)的主人公,导演通常都塑造成了一种「愚而不恶」的人物。
他们被生长环境和社会舆论,限制在某种狭隘的观念里。
但本质上,其实有着最朴素的善恶观。
在这样的设定下,他们的偏见被化解得非常容易、迅速。
但,这种快速、简单的化解,实则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或者说,这种人物的转变,根本不能代表大多数顽冥不化的偏见者。
而更温吞的是,影片结尾当奇基平安回到故乡,并没有做出特别的改变举动。
只是与家人拥抱和解,回归温馨。
似乎,电影更看重的主题,是一个不参战的白人废柴的自我救赎。
另一方面,对于反战的核心表达避重就轻。
在美国,反越战是一种非常主流的题材。
而且,用戏谑、调侃的黑色幽默来展现这一主题,也很常见。
早在1970年,《陆军野战医院》就用了这种手法。
讲述一群军医在越南战线后方不务正业,各种自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