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报答(绿叶对根的回忆)
绿叶对根的报答(绿叶对根的回忆)哐!哐!哐! , 哐哐! 哐”!“哐!哐!哐!, 哐!哐!哐!这是当年的小鼓手杜春英同学那时候我们学校鼓乐队有30多人,三台大鼓9台小鼓,大中小钗三付,还有号手12个,训练起来十分繁杂。罗老师一会儿到小号组辅导,一会儿到大鼓组示范,一会教小钗错钗,一会又去小鼓组教鼓点,一个下午他穿插在四个训练场地(因为相互干扰,各组都在不同场地训练),周而复始地往返,不停的用手绢擦汗。练了有一个来月的时间,我们基本都能敲到点上了,各组乐手开始合排训练。罗老师手举指挥棒站在队伍前边,只见他高高的把指挥棒往下一顿,我们的鼓乐声就一齐响起:
青年时期的罗维全老师
翻开小学的毕业照片,看看1966年小学毕业时我们全班同学和学校老师的合影。我拿出放大镜一个一个地细看,当看到老师们的照片时,潘书记、张校长、任主任、班主任、课任老师,都一一出现在眼中,咦,怎么唯独没有大队辅导员罗维全老师的身影?仔细再找,还是没有,再仔细想想,哦,好像那一年我们即将毕业时,他离开学校调到了草河口化工厂,所以照片里找不见他的身影。虽然照片中没有他的尊容,可是他的微笑、他的身影、他的才艺和他的歌声却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和梦萦……
罗老师毕业于本溪市高中,1960年来到我们学校担任大队辅导员。他的到来像一股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使过去死气沉沉的草河口小学顿时暖风习习春意一片。我有幸正好这一年上学走进了校园,在罗老师6年的栽培和哺育下,从一个对文艺一窍不通的懵懂少女,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和文艺宣传队队员。罗老师是我文学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个启蒙恩师,也是我一生做人做事的榜样和典范。
1960年我刚上一年级,学校就从新生中挑选鼓乐队员,每个班级选一名,说是替补毕业刚走的老队员。我那时候长的既不漂亮也不显眼,不知为什么罗老生偏偏把我选去鼓乐队训练。刚开始让我学习打小鼓,每周下午到操场练习三天。刚接触鼓捶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打,敲到鼓上也不跟点。罗老师就身背个小鼓,站在我们正对面,左右手高举着鼓锤一下一下做示范,快三点慢三点,十二点快七点,一遍一遍反复练。罗老师有个特异功能,就是顺风耳和千里眼,十几个小鼓手一起打鼓,谁打对谁打错他一下就能听得见,当即就叫出来单独教,谁也别想蒙混过关。
这是当年的小鼓手杜春英同学
那时候我们学校鼓乐队有30多人,三台大鼓9台小鼓,大中小钗三付,还有号手12个,训练起来十分繁杂。罗老师一会儿到小号组辅导,一会儿到大鼓组示范,一会教小钗错钗,一会又去小鼓组教鼓点,一个下午他穿插在四个训练场地(因为相互干扰,各组都在不同场地训练),周而复始地往返,不停的用手绢擦汗。
练了有一个来月的时间,我们基本都能敲到点上了,各组乐手开始合排训练。罗老师手举指挥棒站在队伍前边,只见他高高的把指挥棒往下一顿,我们的鼓乐声就一齐响起:
“哐!哐!哐!, 哐!哐!哐!
哐!哐!哐! , 哐哐! 哐”!
紧接着是小号齐奏:
“嗒 嗒滴嗒,嗒 嗒嗒 滴嗒
嗒 嗒滴嗒 ,滴嗒嗒嗒嗒”!
只见罗老师瞪大了眼晴看着我们,手举着指挥棒,一下一下有节奏的指挥,鼓点打整齐了他满意地点头一笑,鼓点打乱了他就皱起了眉头。我们看着他的脸,瞅着他的手,死死盯着不往别处瞅,一套鼓练下来个个累得汗水直流!这时候罗老师就开心得笑了,笑得两眼眯成一条缝,腮边还露出两酒坑……
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训练我们出徒了!
学校花了大价钱为我们买了鼓乐服,相当于今天的运动服,红色的底配上黑白黄条,非常漂亮和耀眼,系上红领巾那真是帅呆了!我们女同学一律梳辩子扎粉色蝴蝶结,男同学则梳分头配小白鞋,穿上服装背上鼓乐,我们像一道靓丽的风景展现在草河口小学。
我们鼓乐队每年的活动十分繁忙,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学期的入队宣誓,每次少先队的活动日,每年给烈士扫墓的清明节,每年的体育运动会、国庆节、春节、公社举办的各种庆祝会、联欢会都需要我们出场。虽然一次次出去演出很辛苦,一遍遍南来北往紧忙活,有时影响学习,有时影响休息,但是那种在鼓乐声中的律动,在众多场合的表演,乃至演出成功时那种心情悸动和骄傲自豪的体验是那么的幸福和甘甜!
小学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成为了一名文艺宣传队员。宣传队长兼导演,还是我们学校的大队辅导员老师罗维全。他浑身充满了文艺细胞,能歌善舞能导会编。宣传队员从全校学生中挑选,平时正常上课,每周二、四、六下午到宣传队活动室排练。
罗老师带领我们从基本功学起: 舞蹈方面有造型、亮相、表情、起范儿,有新彊舞的动脖子、朝鲜族的抖肩、藏族的锅庄、蒙古族的甩肩;戏曲方面女同学学习兰花指、卧鱼、碎步、跑圈,男同学有跟头、旋子、倒立和空翻;音乐方面有韵律、节奏、识谱、高低音,有独唱、二重唱、合唱和轮唱;器乐方面有二胡、京胡、笛子、中阮,有手风琴、洋琴、大鼓和竹版,罗老师领着我们五花八门无所不练!在宣传队每天说学逗唱练功习武,常常累得我们腰酸腿软周身淌汗,但是我们却天天增长才艺收获满满,就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熏染和锻炼,我们逐渐成长为文艺少年。
记忆特别深的是学习新疆动脖子的基本功,练起来特别困难,练了两天只有一两个女同学会动,其余的同学都找不到感觉,净搁那胡乱的摇头晃肩。罗老师就把我们十几个女同学都按到墙边,靠墙站立,只让动头不让动肩,我们天天下午靠墙站,搖头晃脸两三天。
第四天下午,罗老师就把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徐大美人领进了教室。徐老师长得又白又嫩脖颈纤细,能歌善舞还会演戏。只见徐老师双臂抱紧站到我们对面,一边动脖子一边讲原理,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女同学几乎都入了门,很快就全体学会了这个动作,罗老师这才喊:
“全体队员休息”!
当年宣传队员刘翠华同学
还有一次我们排演女声表演唱《釆茶舞曲》,选了12个女同学上场排练。罗老师亲自任导演。我们每个人手举一个灯式花篮,一身粉色大襟小衫,腰扎金边黑色围裙,头上梳着一条大辦。罗老师模仿江南釆茶女的釆茶情景,设计了一套表演动作,他身段柔美肢体舒展,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的练,中间还设计了很多队形,让我们穿插变换。特别是那句: “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的动作绝了!一套效仿小鸡啄食的舞蹈动作又俏皮又好看。
节目刚排好,就赶上公社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公社就让我们学校文艺队在散会以前为大会做慰问表演。
记的那场演出是在草河口党校的舞台上。那天上午接到通知,我们就开始化妆准备。
我们学校当时是承接一整场的演出任务,当天准备了不少节目。演出开始后,按照节目单顺序各个节目依次亮相演出得很顺利。当轮到出演表演唱《釆茶舞曲时》,我个子小是打头的,每次变换队型都以我的走位为准。可是由于第一次上党校舞台,方位我没有弄准,最后一个亮相的造型竟多跑了半圈,没有面对观众而是面向了右侧的墙亮了相,底下观众一片哗然。当我发现方位错了己经无法补救,只好将错就错地将队伍领下了台。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觉得犯了一个大错误,回家都没心思吃饭了。正巧这时对门的潘家二姐去我家找二姐玩,看见我就问:
“兰儿,你们学校下午演出我去看了,节目挺好,就是那个《釆茶舞曲》的节目是不是错了,亮相时怎么没面对观众而跑一边去了”?
二姐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我的心情更烂了!
第二天上学我就去找罗老师检讨,他对我也进行了批评,他说:
“演节目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不能有一丝马虎。为什么演出前要排练,就是要拿出好的成功的节目向观众呈现,博得观众的肯定和喜欢。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你的问题就是没有认真练位,光顾记舞蹈基本动作,而忽视了队伍走形训练,以后希望你做事要记住认真,不忽视每一个细节,不留下任何舞台上的隐患”!
这件事我当做了一辈子的教训,从此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多长了一个认真用心的心眼,宁可多吃苦多费劲,尽量把事情做到位做完美。
作者1966年小学毕业后的留影
那时候我们学校和3235、3229部队走的很近,每到夏令营和元旦都要去部队和解放军官兵联欢,因此我们要提前两个月就开始节目的排练。和部队联欢就要排练与部队有关的节目,罗老师早早地就开始搜集画报刊物做准备,从报纸或有关演出讯息中斟选。
记得有一年夏令营罗老师选择了《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和《部队中的八大员》带领我们排练。这两个节目都是男生表演唱,与我们女生无关。
我们宣传队当时有二十多个男生,长得标杆溜直浓眉大眼的比比皆是。罗老师选了八个男生,身着绿军装,背包肩上扛(背包是用纸壳做的方方正正),个头一般高,英姿又飒爽。直溜溜站一排,看上去真是太帅了。罗老师把动作设计的步伐整齐,威武有力,即有战士们爬冰卧雪巡逻站岗的场景,也有热爱喀喇昆仑的冰雪柔情,节目排得太有观赏性了,受到了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
自古军营育英才,部队是个大熔炉。每一位来到部队的热血男儿,都在这个大环境中在各自的岗位上战斗着。长期的职责分工,铸就了他们不一样的技能。当时部队里就有着八大员的岗位和分工。所以罗老师选择这个节目加以宣传和歌颂。
《部队里的八大员》也是个男生表演唱,罗老师照样选出八个不同形象的男生。但这一次选择的是类似于部队八大员的外观和造型。这八大员有炊事员、驾驶员、战斗员、报道员,业务员、技术员、卫生员、维修员。
罗老师把每个男同学都包装和化妆成所对应的“员”的形象,然后分别编排演出动作,让每一个男生单独出列说唱。他一个“员”一个“员”的编排唱腔特点和表演姿态,男同学个个形像逼真,表演得活泼到位。我到现在都不能忘记的是战万里同学出演的炊事员的场景: 他穿着白色的厨师服,头戴高高的厨师帽,腰中围了一副白围裙,手里端着一个小铝盆,边走边拌着凉菜,嘴里一边唱着:
“麻油拌豆腐,肉丝白菜芯”……
罗老师一遍一遍地表演,一遍一遍地纠正辅导,直到战万里演得真实、老道、滑稽可笑为止。
这是小学毕业时男宣传队员的合影 前排左: 张凤桐 右: 吕志奇 后排: 潘广忠
我们宣传队有一对兄妹演员张孝民和张目杰,唱歌都有天赋是宣传队的台柱子。张孝民唱《逛新城》和《库尔班大叔》,张目杰演唱歌剧《刘胡兰》插曲。
有一天我们是晚上在3235部队演出,张目杰在后台候场时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快到她上场了她还没醒,他哥哥就扒拉她,可是怎么扒拉她也不醒,气得张孝民上去就是一耳光,人倒是打醒了,张目杰却大哭起来,这怎么上场啊!只见罗老师赶紧和部队报幕员调整了演出顺序,然后抱起张目杰(那时张目杰才12岁)一边哄她一边补妆,一会儿就把张目杰安慰好了,高高兴兴地上场演唱去了。罗老师则又跑到别处指挥其他同学准备上场去了。
记得当晚最火爆的一个节目是我们学校的百人师生大合唱,全体演员穿上从部队借来的黄军装,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演唱的歌曲是《十送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和《黄河大合唱》。歌曲有领唱、轮唱、对唱和合唱、有诗朗诵配场。演员阵容强大,罗老师指挥又高亢又有气场,我们师生敝开嗓子,放声高唱,那场景真是气势磅礴、河山震荡!演唱结束后剧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我们也激情燃烧兴奋异常!
一场晩会,不仅需要几个月的辛苦编排,演出时也是前后台状况百出,罗老师一年一年就是这样带领我们宣传队不辞辛苦地排呀演啊,不仅让我们宣传队在草河口地区小有名气,也把我们这些懵懂无知的儿童培养成了朝气蓬勃的文艺少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们在单位个个是文艺骨干,能唱能跳能舞能编,有几个还成为了专业或半专业的演员。
1965年秋季的一天,因为下午不上课,吃完午饭我就和金宇华去于西沟釆猪菜去了。一会儿山下有个同学在喊:
“张英,快下来,罗老师叫你现在马上就回学校去”!
我答应一声,下山就往学校跑。走进校园发现,有100多个同学站成两排正在练习扭大秧歌。罗老师一看到我就对我说:
“公社来通知了,国庆节要搞全民游行,要求我们学校出个秧歌方队,走在队伍最前面。刚才组织大家练了几遍,情绪不到位秧歌扭不起来。你是大队文艺委员,你到前面打头领着大家练,要练出高水平,决不能掉链子”。
说完罗老师递给我一张图,上面写了五种队形: 有龙摆尾、别杖子、双排插……等等,让我看完理解了以后,就打发我去了排头。
我小时候有个特点,就是脸皮厚人来风,人越多我越来劲,从来不知道害怕。我找了条粉彩绸系在腰间就上队伍前头去了。罗老师胳膊一挥,锣鼓响锁呐吹,我就像蝴蝶一样全身起舞翩翩地飞,同学们一看我放开扭不拘谨,也都甩起胳膊蹦起腿,大家一下就来了精神。
我领着大家使劲地扭,锣鼓钗拼命地敲,罗老师在旁边一会儿纠正胳膊,一会儿纠正腰,一会儿上排头,一会儿往排尾跑,二个小时整套秧歌搞定,罗老师眯眯地一笑,我累得浑身淌汗,一下子坐在地上,像泄了气的皮球直哎哟!
那些难忘的流歌岁月,那些舞台上下的翩翩舞蹈,哪一次不是罗老师的启迪,哪一处没有罗老师的传授能通晓,罗老师6年不知辛苦不吝赐教,才有了我们青春如歌的未来和一生岁月的美好!
中学文艺宣传队时期左丽芬同学
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和罗老师各奔了东西,我们在反帝反修宣传队和五中文艺宣传队继续起舞,罗老师则调去了草河口化工厂,走上了更大的文艺舞台开始了更炫丽的表演之路。
草河口化工厂1965年建厂,一下子从本溪市和草河口地区招录了1000多名青年工人进厂,除了厂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外,其余职工全都是20~30多岁的青年。厂里特别注重政治宣传工作,工人们一进厂就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他们组织了最强的演员和乐队阵容,乐队精悍吹拉弹都行,演员全能说唱舞全面。罗老师因为勿庸置疑的文艺导演才干,毫无悬念的成了草化文艺宣传队的队长兼导演。
那时正值文革期间,草河口地区群众性的文艺活动风起云涌,迎九大庆国庆,春节联欢和群众文艺汇演,每一次演出观看的群众都人山人海,百姓们经常是倾窠出动万人空巷。
草河口化工厂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总是水平高超精彩不断: 赵玉波演唱的《老房东查铺》,《边彊处处赛江南》悦耳动听舞美歌甜;邹玉朋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笛声清脆悠扬婉转;郭淑华领舞的《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衣裙飘飞婀娜多姿;罗老师和赵玉波演出的男女生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祖国一片新面貌》珠联壁合声情并茂,收获了草河口地区的粉丝万千……
1970年我们中学毕业了,正好赶上招工进工厂而没有下乡,我和五中宣传队的4个女同学被分配到了草河口化厂,和罗老师又成为了一个单位的同事了。
一进厂,罗老师就把我们几个充实到草化文艺宣传队里,我们师生又一起活跃在草化的舞台上。
草化宣传队男队员合影 前排右:朱凤崎 后排左: 李祥波
1972年国庆节全局要举行迎国庆汇演。我和左丽芬、李淑华几个同学在队长和导演罗维全老师的带领下,和草化厂文艺队的老队员们又开始了排练。演员轻车熟路,导演配合默契,很快节目就出台了。记得当时草河口化工厂宣传队的郭淑华、赵玉波、邹义朋等老队员与我们一起排练节目,和我们小时候敬仰的偶像演员在一起排练,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这个时期我们是脱产在俱乐部准备节目,每天摸爬滚打,十分忙碌。罗老师导演,带领我们相继排练出坐唱:《草化一片新面貌》,二十几个男女演员全部坐在凳子上,女生手拿小竹板儿(碎嘴子),边打边唱。节目反映了1972年草河口化厂扭亏为盈的大好生产局面和新人新事故事;排练了单出头《计划生育好处多》,赵玉波的演唱和表演把王二嫂的人物形象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生动活泼;相声《挖宝》,朱凤岐和毕忠禹表演,俩人妙语连珠金句不断,总是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民族舞、乐器合奏、表演唱、对唱、京剧选段,各种形式的节目排了二十多个。
特别值得回忆的是罗老师编导了一个女生表演唱叫《庆丰收》,他让我们6个女演员身穿粉白色的小碎花大襟衣服,腰上系一个小围裙儿,记得围裙还是用枕头改制的,脖子上搭一条白毛巾。每人手里一个小簸箕,里边还镶了一条金属的称盘链子(自己发明的)。我们在舞台上模仿农村妇女的各种簸簸箕的动作,金属链敲打着簸箕发出咵!咵!逼真的声音,轻盈的舞步,多变的队形,节目大获成功,获得了优秀表演节目奖。
那一年本溪市化工局全局文艺汇演,我们厂的节目很受欢迎,赢得了全局表演第一名!大奖状金光闪闪!演出结束后,我们还在市政府招待所摆了一桌庆功宴,好多男同志都喝高了,说的、笑的、唱的、闹的,罗老师喝到最后竟拉着我的手哭着和我聊起了初恋(他的初恋是我的堂姐),30多岁的男子汉,竟喝得酒后吐了真言……
时光匆匆一别经年,后来我调离了草河口化工厂,再后来我结婚生子,再再后来听到了罗老师去世的音讯。惊闻恩师过世的原因,心中五味杂陈,终年不到60岁,深感惋惜痛心!
鱼儿游过,水会记得,白云飘过,天会记得,而你来过,我会记得,我们所有在你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草河口小学文艺宣传队的同学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永远都记得你一敬爱的罗维全老师!
您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滋润着枝叶茁壮成长,当树上挂满丰硕的果实的时候,你却毫无声息地隐入沉烟……
斯人风貌 ,永驻心间!
这是80年代草河口化工厂宣传队的合影 二排左三为罗维全老师
草河口化工厂时期的罗维全老师
2022.12.5.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