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为什么康有为没死(戊戌变法中的张之洞)
戊戌变法为什么康有为没死(戊戌变法中的张之洞)之后康有为前往上海办强学会南方分会,同时出版《强学报》。让张之洞没有想到的是,《强学报》报头竟采用了模仿基督纪年而创设的孔子纪年,首期报纸的日期写的是“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张之洞(中)康有为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南京拜谒张之洞,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而两人的理念分歧也在这次会面中显露了出来,康有为最重要的学术理念之一是“孔子改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假借古人之名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托古改制”,这也正是康有为提倡变法的理论基础。对于如此离经叛道之说,张之洞这样的大儒是绝对不会认同的,在力劝康有为放弃这些怪诞理论的同时,张之洞依然对康的变法主张寄予期望。因此当康有为提出要在上海开设强学会南方分会时,张之洞再次欣然捐款1500两。
作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张之洞无疑是清朝晚期最具世界眼光的大臣之一。他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有着更为清醒和深邃的思索,他力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了当时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
然而一次甲午海战让清政府努力多年的洋务运动成果瞬间灰飞烟灭,社会舆论普遍都意识到,清政府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关隘,其中就包括张之洞。
张之洞
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立即上书《吁请修备储才折》,在奏疏中他提出了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等九个方面的自强主张,呼吁朝廷总结战争失败教训,尽快变法以实现国家图强。
康有为
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南京拜谒张之洞,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而两人的理念分歧也在这次会面中显露了出来,康有为最重要的学术理念之一是“孔子改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假借古人之名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托古改制”,这也正是康有为提倡变法的理论基础。
对于如此离经叛道之说,张之洞这样的大儒是绝对不会认同的,在力劝康有为放弃这些怪诞理论的同时,张之洞依然对康的变法主张寄予期望。因此当康有为提出要在上海开设强学会南方分会时,张之洞再次欣然捐款1500两。
张之洞(中)
之后康有为前往上海办强学会南方分会,同时出版《强学报》。让张之洞没有想到的是,《强学报》报头竟采用了模仿基督纪年而创设的孔子纪年,首期报纸的日期写的是“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这无疑是挑战底线的行为,张之洞作为幕后出资人也有可能受到牵连,因此他大为光火,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也于1896年初匆匆收场。这是张之洞对康有为态度的重要转折,从此之后张之洞对康有为从追捧开始变得厌恶。
此外维新派在上海办的《时务报》,张之洞原本也非常支持,不仅捐款而且要求湖北全省各州县都要购阅。但《时务报》后来发表了关于中国应争取民权的文章,这让张之洞很不高兴,他授意意屠仁守写了《辨辟韩书》发表在《时务报》,用以批判争取民权的观点。
张之洞俯瞰汉阳铁厂
与此同时,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康有为开始崭露头角,先是得中进士,后又被光绪帝提拔为总理衙门章京,成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对此,张之洞虽极为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张之洞又撰写了《劝学篇》,全书贯穿“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思想,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劝学篇》出版后,受到了守旧派的一致赞扬,但遭到了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猛烈抨击。
戊戌变法开启后,张之洞通过湖南巡抚陈宝箴,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杨锐和刘光第推荐进京参与变法。但整个戊戌变法宛若急风骤雨,103天之后慈溪就发动了戊戌政变,并处死了杨锐和刘光第在内的“戊戌六君子”。张之洞虽急电北京挽救自己的得意门生,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戊戌六君子
此后张之洞将康有为一派完全视为了国家遗患,康有为逃亡日本后,张之洞与日本方面强硬交涉,要求日本驱逐康有为。在张之洞的坚持之下,1899年日本不得不将康有为送往美国,以此换取中日之间的军事合作。
有观点认为,戊戌变法最合适的领袖人物应该是张之洞,但光绪帝最终选择了康有为,这是导致戊戌变法过于激进以至迅速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康有为激进的变法思想太具迷惑性,连张之洞这样的开明老臣都对他有一个从追捧到打击的认识过程,更何况年轻的光绪皇帝。
(责任编辑:杨波)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稿件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