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纠正孩子咬人行为(孩子总爱咬人学会四招)
怎么纠正孩子咬人行为(孩子总爱咬人学会四招)有的时候,孩子咬人是出于被动,他们只是想要保护自己的玩具或者伙伴。若是玩具被抢,孩子不知道怎么要回来,那他就会下意识的去“咬人”,通过这个举动去抢回自己的东西,然后让别人害怕。二、给孩子理解一、劝自己冷静默默的告诫自己要冷静,深呼吸之后再做决定。相信每个父母看到孩子咬人都会生气,可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生再多的气也无用。而且孩子在咬人时,他的情绪会比较激动,家长的言语教育以及打骂都听不进去。而且此刻,说再多的语言,只会影响亲子相处。若是家长先让自己冷静,然后再疏导孩子情绪,等到他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教育,这一点很重要。人只有在冷静的时候,才能理性的去思考很多问题,然后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家长最头疼的,应该就是孩子生气时的大喊大叫,以及无理由的咬人行为。在家长心中,孩子可以生气有情绪,但是坚决不能有咬人这样触及底线的行为。因为他在咬人的时候,很可能会用力过猛,然后伤害别人。何况,这样的行为太过蛮横,对孩子的情绪及性格不利。
故事案例
每次果果生气,都会对别人大声喊叫,若是不能解决问题,就直接“下口”咬人。因为果果在幼儿园的这些行为,妈妈没少给其他家长赔礼道歉,当然也没少教育果果。可是打骂了无数次,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改变。到了最后,没有孩子愿意跟果果做朋友,甚至受到了家长及同学的排斥。
看着越来越孤单的果果,其实妈妈特别心疼,可奈何孩子的坏行为改不掉。确实,没有家长愿意自家孩子被欺负,所以果果的行为确实让人不喜欢。如何让孩子不再咬人,拥有自己的小伙伴呢?
一、劝自己冷静
默默的告诫自己要冷静,深呼吸之后再做决定。相信每个父母看到孩子咬人都会生气,可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生再多的气也无用。而且孩子在咬人时,他的情绪会比较激动,家长的言语教育以及打骂都听不进去。
而且此刻,说再多的语言,只会影响亲子相处。若是家长先让自己冷静,然后再疏导孩子情绪,等到他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教育,这一点很重要。人只有在冷静的时候,才能理性的去思考很多问题,然后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二、给孩子理解
有的时候,孩子咬人是出于被动,他们只是想要保护自己的玩具或者伙伴。若是玩具被抢,孩子不知道怎么要回来,那他就会下意识的去“咬人”,通过这个举动去抢回自己的东西,然后让别人害怕。
父母要多一些理解,肯定孩子想要保护自己物品的想法,然后再指出他们的错误行为。这样,会让孩子内心觉得无比温暖,因为他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至于咬人行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给予的帮助,会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三、同理心不能少
喜欢咬人的孩子,说明他们的同理心不够,完全不能理解被咬人的心理。所以家长可以通过表演给孩子上一课,让自己假装是被咬的人,然后把一系列的“不适反应”表现给孩子知道。
明确的告诉他,被“咬”后,除了身体疼痛之外,心理也会很难过。可能孩子此时还不能理解父母的这些表现,但是内心也会被触动,抓住这个时机,可以更好的培养他的同理心。当孩子有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他就不会在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
四、传递正能量
给孩子传递更多温暖和能量的东西,这样工作,只有父母做更为合适,尤其是妈妈。生活中,妈妈的心思和爱更加细腻,她们会用“搂抱”的动作去呵护孩子的内心,这也是最好的爱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咬人的时候,家长义正言辞的阻止,他们内心多少都会有些不舒服,甚至还会埋怨父母。
过后,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一个亲亲,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不变。之所以会教育他,只是因为他咬人的行为不好而已。对了,记得要让孩子正视面对自己的错误,最基本的道歉不能少,家长千万不要“护短”。偶尔让孩子吃亏也是好事,因为他会意识到,这个世界很公平,没有谁会永远包容自己。
给父母的一点小建议:
认可孩子的坏情绪,他们在遇到心情不愉快,或者困难时,也需要发泄出来。可能是不善于情绪管理,所以有部分孩子有“咬人”的行为,父母要适当的理解。当然归结到底,咬人是原则性问题,家长不管多溺爱孩子,都务必让他们改正才行。
情绪发展都有一个过渡期,可能幼年时发泄情绪的方式是咬人,之后就会演变成其他方式。在此期间,父母的理解和耐心真的很重要,记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的未来人生才刚起航,所以基本的社交和正确的表达,是他未来变优秀的先决条件。只要父母愿意给孩子时间蜕变和成长,相信所有的坏习惯,都会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