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与朱自清两家三代的世交情(江泽民同志与朱自清两家三代的世交情)
江泽民同志与朱自清两家三代的世交情(江泽民同志与朱自清两家三代的世交情)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两首诗均为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坡〕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10年后的1998年,在朱自清诞辰100周年之际,江泽民又题五律一首:
文章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王德蓉 曹 阳
扬州旧城安乐巷27号,是一处坐西朝东的普通民居,为晚清所建,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1930年春以后,朱自清一家三代在此居住了13年之久。如今徜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由江泽民题写的“朱自清故居”匾额和两首诗。
朱自清
1988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为纪念朱自清诞辰90周年,题七律一首:
“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坡〕老更情亲。
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
10年后的1998年,在朱自清诞辰100周年之际,江泽民又题五律一首: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两首诗均为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
这两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江泽民对朱自清散文名篇的欣赏,和对其“清芬正气”的推崇。不仅如此,在书写这些诗句时,同为扬州人的江泽民的思绪,或许也悄然飘至20世纪初期的老扬州,那由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的扬州旧巷见证的江、朱两家绵延三代的交往情谊。
朱家自1903年迁居扬州,曾先后在扬州的天宁门街、弥陀巷、皮市街、琼花观、安乐巷等地居住。而江家是在1915年前后,迁至扬州城内居住的,先住在东关街田家巷附近,后迁至江家桥、东圈门等地居住。对于两家的交往,江泽民的七叔江树峰曾有诗曰:“散文背影重人伦,三代交谊可细论。我见圣陶前辈议,犹思才气广陵人。”(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
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与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都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交往甚密,为同庚好友。对于朱小坡,江泽民不仅熟悉,且分外亲切。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病逝,办完丧事后,他和父亲同车北返赴北京继续学业,在南京浦口车站与父亲分手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背影》。“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对于少年江泽民来说,却是时常能够见到的。江泽民与朱自清次子朱闰生(即《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闰儿”),以及朱自清的妻弟武钟乾都是中学同班同学。江泽民与朱闰生两人经常一起结伴上下学、一起到对方家中完成功课。江泽民对朱闰生的祖父,自然是十分熟悉。江泽民曾经在给朱闰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回忆少年时期常去你们家,看到令祖父小波[坡]老,再读背影一文感到分外亲切。”(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儿时的记忆是深刻的,尽管岁月流逝,却总是难以忘怀。2006年,江泽民给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党委书记陈希致信,要将中学同学朱季和送给他的一幅手书《荷塘月色》转送给清华大学,信中再次深情地谈起了与朱自清一家的情谊:“我又回忆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和我的祖父江石溪是世交、朱自清和我父亲江世俊是扬州第八中学(扬州中学前身)同班同学。朱自清先生的有名散文《背影》所描绘的原型则是我们这些中学同学那时经常看到的。”他说:“回忆起这么多往事,宛如昨日。这么多巧合和机遇,不由得使我想起把这幅字转送给清华大学,以表达我们浓浓的乡情。” (扬州中学校史馆资料。)
江泽民的父亲江世俊与朱自清是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同窗,两人同于1916年毕业。朱自清随即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开始了他艰辛的治学之路。江世俊高中毕业后到南通通明电气公司工作,担负起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尽管走的是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有一点两人是相同的,就是对正义正气的坚守。抗战爆发后,朱自清于1937年7月7日夜挥笔疾书“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署名右边加了一句“时远处有炮声”后,跋山涉水,步行入滇,到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临终前,朱自清仍以微弱声音谆谆叮嘱家人要记住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始终保持了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为此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5页。)的骨气。江世俊在扬州沦陷后忍辱负重,积极支持自己的五弟江世雄、六弟江上青、七弟江树峰和长子江蛰君远赴皖东北进行革命事业,典卖家产以维持全家生计。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救援面粉的气概与江世俊生计艰难也支持亲人革命的行动,再现了那个时代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气节和坚持。
与江世俊、朱自清同为省立八中校友的朱自清胞弟朱物华,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江泽民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时的老师。由于两家有通家之谊,江泽民也称朱物华为“二叔”。1996年4月29日,江泽民再回上海交大时,特地躬身问候已95岁高龄的朱物华,并对他说:“朱老,代我问二婶好啊!”(《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江泽民对朱物华的尊重和关心,及其延续半个世纪的师生情,一直在上海交大传为佳话。
江、朱两家的情谊,不仅有朋友、同窗、师生之情,更有共同奋斗的革命情谊。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无数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难走上了革命道路,甚至献出了生命。九一八事变后,江泽民的六叔江上青以笔为刀枪,动员和唤醒了一大批革命群众和青年学生的斗志。这其中就有江上青的兄弟、子侄江世雄、江树峰和江蛰君、江泽民。朱迈先,是朱自清在早年散文《儿女》中提到的头生子阿九。七七事变后,朱迈先接受党组织派遣南下回到扬州老家,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亡运动和党的工作,朱家便成为中共地下党在扬州的一个聚会点。当时朱家住在安乐巷,江家住在东圈门,两家相距不过百十米。少年江泽民经常跟随六叔、七叔去朱家,耳濡目染接受了救亡图存、追求真理的革命教育。1937年11月,朱迈先参加了由江上青、陈素等人组织的“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溯长江而上2000余公里,宣传抗战,准备到武汉通过八路军办事处北上延安。在“江文团”离开扬州后,江泽民每有其叔江上青、江树峰及朱迈先行踪,常常悄悄告知当时与他同班同学的朱闰生,并转告他的祖父朱小坡,以免挂念。后来,江上青和朱迈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几度浮沉。连年的战乱和迁徙,使得江朱两家一度音讯中断。直到70年代,朱闰生从报上看到“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江泽民”的消息,才恢复了联系。此后,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和电话来往。江泽民在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时,还曾以“晚辈”和“学生”的身份到清华园去看望朱自清的第二任夫人、朱闰生的继母陈竹隐。1988年朱自清诞辰90周年时,扬州市举办关于朱自清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为此,朱闰生写信请江泽民参加,并在信中向他提到了扬州将修复朱自清故居等有关事情。接信后,江泽民因公务繁忙不能与会,便复信给他,并作了一首七绝,就是前文提到的那首,以表示对朱自清的敬意。信中这样写道:“我因公务繁忙不克来扬参加纪念活动,现特附上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诗一首,以表心意。”“毛选四卷《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歌颂了朱自清先生的民族气节。他所著《宋五家诗钞》、《十四家诗钞》为先生教学科研之力作。我虽非专攻文艺专业,但亦十分爱好。月前碰到您二叔朱物华教授,谈起家父与令尊及二叔在第八中学之情景,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 娓娓道来的是对朱自清人品、文品和著作的钦佩之情。
1998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及清华大学筹备朱自清的百年诞辰活动时,时任中共中央的江泽民获悉此事,希望见一见朱自清的家属。于是,朱闰生从山西赶到北京。为此,江泽民为朱自清百年诞辰又欣然作了一首五律。其中的“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讲的就是江泽民与朱闰生小时候一起读书、生活的往事。亲切之情,溢于言表。诗虽短而情更长,道不尽的是印在江泽民心中对朱自清的敬重亲切之情,对江、朱两家世交情谊的珍视。
朱自清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展现出的气节和高尚人格,给江泽民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又提到了朱自清的气节,他说:“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历史,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朱自清先生写出了《荷塘月色》、《背影》等清新淡雅的著名文章,他铁骨铮铮,一身正气,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人民日报》2001年4月30日。)这里,江泽民要求年轻学子们学习和继承朱自清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这也正是他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