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急救重点(心脏骤停急救除颤很关键)
心脏骤停的急救重点(心脏骤停急救除颤很关键)2. 继发性室颤此类室颤是除颤的最佳适应证,如能及时除颤,成功率极高。01什么情况下可以除颤1.原发性室颤
心脏骤停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其中80%以上是因为心室颤动。
室颤时心脏丧失泵血功能,可危及患者生命。
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除颤。因此,电除颤是决定心脏骤停生存链的一个重要环节。
电除颤的使用是临床的基本技能,相关知识细节,医生必须清楚!
01
什么情况下可以除颤
1.原发性室颤
此类室颤是除颤的最佳适应证,如能及时除颤,成功率极高。
2. 继发性室颤
此类室颤虽可以除颤,但效果有限。如未解决导致室颤的原因,患者预后很差。
3. 终末室颤
此类室颤不适合除颤。即使实施除颤,也不能挽救患者。
4. 其他适应证
非同步除颤用于:室颤、室扑。
同步除颤用于:房颤、房扑、室上速、室速。
02
先心肺复苏还是先除颤?
除颤是否有效,取决于患者的心脏是否有自主起搏的能力,其能力体现在两点:
1. 电活动能力
即患者能否在除颤器放电后自主发放起搏电流。由于需要的能量较小,故这一点较容易做到。
2. 机械收缩能力
除颤后患者心脏要能够自主收缩及舒张,需要较多能量。心脏停搏时间越长,其能量耗竭越严重。这也是很多患者除颤难以起效,除颤后发生心电静止的原因。
因此,对于目击下发生的心源性心搏骤停,如果现场有除颤器,应争分夺秒立即除颤。
对于心脏停搏4分钟以上的患者,应该先实施一定时间(通常>2分钟)的徒手心肺复苏(CPR),给患者的心脏提供尽可能多的能量,然后再实施除颤,更能改善预后。
此外,对于缺氧性心搏骤停,应在CPR时先改善缺氧,然后才能实施除颤,缺氧不改善,除颤不可能取得疗效。
而对于心电静止、电-机械分离、低振幅室颤都不应该除颤,此时应实施CPR及用药等复苏措施。
03
除颤用多大能量?
除颤电流是一把双刃剑,能量越大除颤效果越好,但对心肌产生的伤害越大。
有研究报道除颤能量累计达到425J时可使心肌酶中度升高,说明心肌细胞已被伤害。
反之,能量越小对心肌的伤害越小,但有时无法消除室颤波,某些顽固性室颤尤其如此。
因此,在能够消除室颤的前提下,采用的除颤能量越小越好。
除颤时应该选择多大能量,取决于以下几点:
1. 除颤器的类型
分为单相波除颤器(360J)和双相波除颤器(200J)。
大多数双相波除颤器的优越性表现在:与单相波除颤器同样能量水平时,其释放的峰值电流比单相波低得多,在改善电击疗效的同时减少了电击诱发的心肌损伤。
能量相当或更低的双相波除颤器比单相波除颤器能更安全有效地终止室颤。
2.患者的身体情况
高体重(肥胖及身材高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患者需要的能量大。
3.室颤波形
室颤振幅越高,频率越快,需要的能量越小,反之越大。
4.交感神经情况
交感神经兴奋时需要的能量较大。
04
电极板放哪?
指南指出,优先推荐前-侧位,也就是我们常用的一个电极板置于右锁骨下方胸骨右缘,另一个电极板置于左侧腋中线第五肋间心尖部。
如果由于外伤、病变等原因,患者的这个部位不适合摆放电极,还有三种位置可以选择。
1. 前-左肩胛位
一个电极板放在右前壁锁骨下,另一个电极板放在背部左肩胛下。
2. 前-右肩胛位
一个电极板放在心尖部,另一个电极板放在患者背后右肩胛角,注意避开脊柱。
3. 前后位
一个电极板放在左肩胛下区,另一个电极板放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水平。
05
完成除颤后做什么?
电除颤的作用是终止室颤而非起搏心脏。
在电除颤终止室颤后的最初阶段,尽管心脏已恢复了有节律的心电活动,但心脏仍处于无灌流或低灌流状态,而电击后立即胸外按压则有助于心律恢复。
因此,在完成除颤后应该立即为患者实施2分钟(5个循环)的胸外按压,再做评估。
06
还需注意什么?
1. 院外急救时无导电膏可用生理盐水纱布代替。
2. 使用前应检查除颤器各项功能是否完好,电源有无故障,充电是否充足,各个导线有无断裂和接触不良,同步性能是否正常。
3. 操作者不得与患者接触,不能与金属类物品接触,并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
4. 确定患者除颤部位无潮湿,无辅料,无金属类物品,如患者带有植入性起搏器,应注意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cm。
5. 电极与皮肤要充分接触,勿留缝隙,且两块电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应<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