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汉高祖建立汉朝取代秦朝之后,发现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的之下,军功爵禄制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选官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汉朝初建,由于国家幅员辽阔需要大量的官员,开创性的提出了察举制。其中就包括察孝廉与举贤良,由中央和地方的主管官员将发现的人才进行举荐,然后经过考察择优录用,授以官职。2.军功爵录制到察举(九品中正)制度的转变“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汉书》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这就意味着在秦国宗室中只有建立军功的人才能授予爵位,不再是之前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直接继承。没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即使家庭富裕,但也不能铺张炫耀。利用军功作为奖励使得秦人冲锋陷阵,使得原来战斗力就不俗的秦军在战场上被称为虎狼之师。商鞅从选官制度入手直接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一条乌衣巷曾经住着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大家族,王导辅佐司马睿创立了百年东晋王朝,谢安为东晋扛住苻坚千军万马。时光荏苒,百年后的乌衣巷空留下一位诗人沉吟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唐朝的时候,我们已经看不到门阀士族,追本溯源是选官制度发生的变化,科举制度成熟是门阀势力倒台的最根本原因。我是夏目爱看书,带你看门阀士族的兴亡史。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1)

中国历代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变迁,门阀兴起于汉代察举制度

1.世卿世禄制到军功爵禄制的转变

在中国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选官制度是依托于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在奴隶社会时期官职都是代代相传的,这使得当时的阶层相对固化。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弱肉强食。秦国采取商鞅的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取而代之的选官制度为军功制度,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2)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汉书》

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这就意味着在秦国宗室中只有建立军功的人才能授予爵位,不再是之前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直接继承。没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即使家庭富裕,但也不能铺张炫耀。利用军功作为奖励使得秦人冲锋陷阵,使得原来战斗力就不俗的秦军在战场上被称为虎狼之师。商鞅从选官制度入手直接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也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2.军功爵录制到察举(九品中正)制度的转变

汉高祖建立汉朝取代秦朝之后,发现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的之下,军功爵禄制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选官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汉朝初建,由于国家幅员辽阔需要大量的官员,开创性的提出了察举制。其中就包括察孝廉与举贤良,由中央和地方的主管官员将发现的人才进行举荐,然后经过考察择优录用,授以官职。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3)

察孝廉,举贤良

察举制度的优点

  • 察举制度科目多,涵盖国家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 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使得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为国家建设的机会,维持吏治清明。
  • 察孝廉树立道德标杆,倡导人们注重品德修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 举贤良开始形成了尊重知识、人才的大环境,有利于教育的进步,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汉朝有一些名臣比如说:象庄助、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终军等,都是通过举贤良进入仕途的。在汉朝鼎盛时期,察举制度为帝国提供大量人才,成功辅助了诸多汉代帝王成就春秋伟业。

3.察举制度伴生门阀士族的崛起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4)

四世三公——汝南袁氏

“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顽愚应治据。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潜伏论.考绩》

东汉末年的时候随着国家的腐败,直接导致大量的人开始钻制度的空子,地方官员也靠自己的察举权力控制当地的官职,就算是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靠山很难被任用。弄虚作假、假公济私的现象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情况。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大量的门阀士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其中袁绍一度成为最有希望夺取天下的人。

九品中正制度确实是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其本身也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阀势力迎来鼎盛时期。

1.魏国开创九品中正制度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5)

九品中正制度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操死,曹丕继为魏王,他基本上遵循曹操关于选举的主张,并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中国史纲要》

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想要秉承父亲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原先的察举制度已经导致大量门阀势力的形成,于是曹丕采用陈群的建议用九品中正制度选拔人才。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度从本质上来看是曹丕妥协门阀士族的一种策略,但其中不乏对于原察举制度的改进,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 稳坐皇位。由于自己并没有父亲曹操一样的雄才大略,处于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让自己的皇位能够坐稳。
  • 维护国家稳定。给大家族以特权的时候,为寒门弟子争取低品的官职,同样的可以缓和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门阀士族的矛盾,维持国家的稳定。
  • 察举制的查漏补缺。收取原先地方的察举权,按照世家,道德,才能的严格标准统一评定,完成对察举制度的一种优化。

2.司马氏篡位权利外放,门阀势力如鱼得水

司马懿夺权之后同样也处理不了士族门阀势力,出于为后世扫清道路的想法也不得不向门阀势力低头。在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的基础上加设州级中正,其中州级中正大多都是来源于世家大族,在当时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度真正沦为门阀士族谋取利益的工具,也逐渐开启了晋朝的门阀制政治。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6)

司马睿,王导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世说新语.宠礼

八王之乱以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游牧民族趁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平民百姓和世家大族开始举家南迁,司马睿在王导的支持下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当时的皇权已经弱化,把持朝政的都是世家大族,其中最为出名的五大门阀势力就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龙亢桓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由于王导为司马睿建立晋朝立下汗马功劳也深受重用,当时被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当时的门阀势力达到顶峰。此时乌衣巷中王氏,谢氏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化上都独领风骚,也因此成为后代文人墨客所崇拜的偶像。

门阀势力诞生的隋唐两朝成为门阀势力的终结者,科举制度成为门阀走向灭亡的根源。

南北朝时期,北周作为北方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周宣帝死后外戚杨坚通过政变夺取了本该属于自己外孙的江山,最后南征消灭陈朝建立大一统王朝隋。杨坚便是来源于当时北周最大的门阀士族关陇集团,是关陇统治核心的“八柱国”之一。作为依靠门阀势力获取政权的杨坚深知门阀势力的不确定因素,于是采用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来削弱士族。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7)

隋文帝,杨坚

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胜,每岁不过三十人,咸亨,上元中增至八十人,既而复故。开成间,连岁放四十人,俄乃旧制。 ——《隆平集》

隋朝敢于和这些世家大族叫板,就是因为隋朝此时已经是大一统王朝,不在存在向东晋时期国家政权依附于世族的情况。但事与愿违,杨坚和杨广仿佛低估了世家大族的实力,隋朝采用科举制度代替原先的九品中正制度可以说直接侵害了关陇集团的利益。于是在隋末起义的时候隋朝直接被李唐所取代,李渊的身份可是和杨坚同为八柱国的唐国公,关陇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重新推出自己的集团利益代言人。

历朝历代选官都从文人中选(旧时王谢堂前燕)(8)

唐朝科举盛况

门阀士族殊不知时代已经变了,科举制度深入人心。唐朝皇帝借鉴隋朝灭亡的教训,不与士族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削弱世族的力量。比如说唐朝的孔颖达校订五经,朝廷在全国颁布《五经正义》,发展教育,借助这样的方法打破门阀士族对于文化的垄断。这为实行和发展科举制度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再通过不断提高科举录取的人数,使得天下的学子均有机会做官,门阀士族也在科举制度下消失的历史的长河中。

结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察举制相较于世卿世禄制度,确实也缓和了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还不够彻底。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皆因为选官制度而产生的,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度都使得门阀士族不断壮大。他们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垄断使得皇权被削弱,其他阶级的利益受到侵害。隋唐之后无论是新晋的地主阶级还是皇帝都要通过新的选官制度来重新夺回自己的权利。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科举制度的产生,注定了门阀士族就此消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