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写涟水失利是轻敌所致(红日写涟水失利是轻敌所致)
红日写涟水失利是轻敌所致(红日写涟水失利是轻敌所致)在小说《红日》中,描写军长沈振新因骄傲自满,轻敌麻痹导致涟水失利。对此,作为后来成为王必成的副手,也是直接参与涟水作战的皮定均看到《红日》后,认为里面写失利原因有失偏颇,他对作者指出:王必成司令员不是骄傲自满的人,涟水失利也绝不是轻敌麻痹所致。涟水保卫战,让敌我双方都有损失,对于涟水之战失利,王必成深感内疚。涟水守军部队面对的敌人是被称为“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部队不仅装备先进,作战能力也强,从实力对比上还是有明显差距。74师攻占两淮后,兵分三路进攻涟水。当敌人兵临城下,多次攻城遭到守城部队顽强抗击,最终还是被一个营突入城内。这时候王必成率领6师赶到,配合守城部队反击,将突入的一个营歼灭,而且把敌人赶到河对岸,歼敌3000余人。张灵甫损兵折将后,再次对涟水发起进攻。华中野战军部队根据无线电讯号,判断敌人可能从西面进攻,加上6师调整两个旅的部署,导致守城部队损失很大。也就是从这一战,让
看过长篇小说《红日》,或者看过改编成影视作品《红日》的人,对军长沈振新印象深刻。不少人认为,沈振新的历史原型是王必成将军。可是在这本书在皮定均将军看来,有些地方有失偏颇。
《红日》主要以涟水保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三次战役为主线讲述历史故事。现实与小说能对号入座的指挥员,也只有王必成将军符合。
涟水保卫战的主角是王必成率领的华中野战军6师,与张灵甫率领的敌整编74师对决。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攻占两淮,并以4个旅的兵力进攻涟水,粟裕司令员为挫败敌人进攻,掩护后方机关转移,调1、6师以及9、10纵队28个团迎击,而驻守在涟水的部队并不多。
涟水守军部队面对的敌人是被称为“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部队不仅装备先进,作战能力也强,从实力对比上还是有明显差距。74师攻占两淮后,兵分三路进攻涟水。
当敌人兵临城下,多次攻城遭到守城部队顽强抗击,最终还是被一个营突入城内。这时候王必成率领6师赶到,配合守城部队反击,将突入的一个营歼灭,而且把敌人赶到河对岸,歼敌3000余人。
张灵甫损兵折将后,再次对涟水发起进攻。华中野战军部队根据无线电讯号,判断敌人可能从西面进攻,加上6师调整两个旅的部署,导致守城部队损失很大。也就是从这一战,让王必成要消灭张灵甫的74师。
涟水保卫战,让敌我双方都有损失,对于涟水之战失利,王必成深感内疚。
在小说《红日》中,描写军长沈振新因骄傲自满,轻敌麻痹导致涟水失利。对此,作为后来成为王必成的副手,也是直接参与涟水作战的皮定均看到《红日》后,认为里面写失利原因有失偏颇,他对作者指出:王必成司令员不是骄傲自满的人,涟水失利也绝不是轻敌麻痹所致。
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艺术创作,不能与真人真事混为一谈。可作为艺术的原型,难免会给人一种联想,从而导致误解。
《红日》作者
《红日》这本书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出版后影响也非常大,作为原型王必成没有对《红日》沈振新的形象谈过看法,他不为曾经的失利找客观原因,因为没有意义。小说可以用艺术手法展现,怎么展现都可以改动,可战争不是写小说,好与坏只有一个结果。
据叶飞回忆,涟水战役后,王必成有一段时间情绪抑郁、低落,或许内心一直想着与整编74师一决高下。后来的莱芜战役中,他率领一个纵队歼敌2.4万余人。
几个月后,华野对整编74师发起进攻,粟裕知道这是王必成的老对手,专门给他一个重要任务,攻占垛庄,断74师后路。最终在5个纵队的围歼下,一举歼灭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三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