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到夏季的时候,地上还会出现一层白色碱花,连地毯都是潮湿的。西花厅其实是一所修建于清朝时期的老屋子,因年岁久远,屋内的陈设都比较陈旧,环境也阴暗、潮湿。在1962年周总理到东北视察时,就曾因大礼堂的一个柱子而大发雷霆:这个礼堂不准用!除工作上管控严格外,周总理对自身要求也极高,为了节省开支,把钱花在刀刃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毫不松懈……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一直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

周总理一生朴素节约,倡导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华丽奢靡。

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多、国家大、耕地少、经济紧张,百废待兴。

周总理作为党和国家的“总管家”、“好管家”,要总管好这样一个家,实属不易。

在这种背景下,周总理未忘初心,始终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摆放在第一位,对非生产力建设,尤其是楼堂馆所建设更是管控得相当严格。

在1962年周总理到东北视察时,就曾因大礼堂的一个柱子而大发雷霆:这个礼堂不准用!

除工作上管控严格外,周总理对自身要求也极高,为了节省开支,把钱花在刀刃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毫不松懈……

这不是我家,我不住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一直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

西花厅其实是一所修建于清朝时期的老屋子,因年岁久远,屋内的陈设都比较陈旧,环境也阴暗、潮湿。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1)

到夏季的时候,地上还会出现一层白色碱花,连地毯都是潮湿的

因周总理常年在此办公、居住,居住环境又过于潮湿,便因此落下了关节炎

出于对周总理身体健康的考虑,相关部门曾多次提出,想要对西花厅进行维修,但均被拒绝:

“现在国家还不富裕,等过阵子吧。”

修缮不得,工作人员便在地上铺上了一块地毯,但这样也是治标不治本。

后来,秘书就以维修保护文物的名义,向周总理再次建议维修西花厅。

出于文物保护,周总理终于松口。

他明确表示:决不允许铺张浪费。

不久后,工作人员趁着周总理外出视察的间隙,对西花厅进行了修缮:

工作人员撤掉了发霉的地毯,在地面上铺上了地板

将漏风的窗户换上了厚厚的窗帘

搬来了两张沙发;将腐朽的房梁更换,粉刷脱皮的墙面等。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2)

经过重新装修的西花厅焕然一新,待周总理回来时,愣在了原地,他站在门口生气问道:“谁让你们添置这些东西的?”

秘书见此,赶紧检讨:“总理,是我的错,您先进屋休息吧。”

“回屋?接受你的既成事实?”

“把那些东西都搬走,否则我不进!”

见周总理生气走出去,其他人面面相觑,赶忙追了上去,但无论如何周总理都不进屋:“我不进,这不是我家!”

在周总理的坚持下,工作人员只能把东西统统搬走。

待房间恢复原貌后,周总理这才回到西花厅居住。

他教导秘书:我作为总理,应该带一个好头,你们把房子搞成这样,一级一级地学下去怎么得了?

即便如此,在召开国务院会议时,周总理还是进行了多次检讨:

“我得做自我检讨,我家房子修的标准太高了,如果有人学我也去修,我怎么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错误。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3)

莫要说修缮房屋,就连自己的办公、生活设施,周总理都是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

周总理晚上睡觉前,有躺在床上看文件的习惯

但因没有落地灯,便只能凭借吊灯微弱的光线,半躺着看文件。

秘书见此,便提议让宾馆送过来,这样就无需额外花钱。

谁知,周总理却并未同意,而是将中南海的师傅请了过来,说自己动手做一个就可以。

师傅用铁罐子为总理打了两个落地灯,一个放在办公室,一个放在了卧室。

因为材质是铁皮,所以在晚上看文件时,时常会晃得眼睛不舒服,但周总理仍旧坚持不换新的,只让工作人员,在灯罩上刷了一层漆

而这两个“落地灯”,周总理一直用到了离世。

周总理不仅在居住上十分注意节约,在吃喝用等方面,也从未松懈。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4)

周总理平时吃饭都是三个菜,这顿没吃完就下顿再吃,从来不会浪费粮食,就连掉在桌子上的米粒都会捡起来,是真正的“光盘行动”。

此外,他每个礼拜都要吃两三次粗粮

只因他始终记得,在长征之时,没得东西吃,后来大家逐渐都不吃粗粮了,但他仍旧坚持在吃,用他的话说:不能忘本。

1961年除夕,西花厅十分热闹。

周总理在京的家人、朋友和工作人员都来到了这里。

连大人带小孩,足足坐满了三大桌,热热闹闹地共同欢庆节日。

作为总理,在除夕这种重要的节日里,宴请宾客,吃米饭、多炒一些菜、喝一些酒,其实也都不为过。

但众所周知,周总理一向以身作则,反对搞特殊,反对铺张浪费。

所以当晚参加宴请的人,便瞧见,工作人员给他们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和黄橙橙的小米稀饭。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5)

一张纸、一滴油、一度电、一块布料,都在周总理的节省范围之内。

为了接见外宾,出席重要会议,周总理第一次做衣服。

北京“红都”服装店的工作人员向周总理介绍了英国、澳大利亚等各国布料,周总理听后直摇头:“我要中国料子,无论是毛料还是布料,都要国产的。”

周总理此次共做了三套衣服,两套中山装,一套布夹衣。

而这几套衣服,在周总理穿了10年后,依旧干净整洁

为节俭,周总理特意做了两只套袖,在办公室专门套在胳膊上,这样就保证了衣服不会磨损太快。

然而,周总理每天的工作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时间长了难免还是会有磨损,于是便送去“红都”进行缝补,缝补后依旧得体。

每当会客时,周总理就会将衣服拿出来熨烫一下,加之保存得当,这样穿出去,就如同新衣服一般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

周总理在任的26年间,只穿了三双皮鞋,如果脚底坏了,就换底换掌,别人给他买他也不愿意穿。

当时,周总理不止会将衣服和鞋子鞋子进行修补,手绢、小毛巾、纱布等都修补了很多

而周总理如此节俭,不为别的,只为国家和人民。

我在任,就不盖大楼

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北京后,国务院仍在老式旧平房办公。

有人认为,无论是条件还是其他,均已跟以往不同,应该盖一些楼堂馆所,也显得气派些。

周总理听闻后,十分不赞成,他认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攀比,贪图享受。过去革命战争年代靠它,今天创大业更要靠它!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7)

后来,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往来增多,相关人员开始出国考察。

时间长了,一部分人看到了国外豪华的政府办公楼,心中便开始蠢蠢欲动。

有些部委领导就提议修建政府大厦。

“像我们这样的大国,应该有一处像样的办公地点。”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一样,没有政府大厦。”

“我们也应该建一个自己的政府大厦。”

因是建国初期,财政困难,应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民生,周总理听到他们提议后十分生气:

“修大厦干什么?中南海的旧房屋一样可以办公!”

周总理严厉表明态度: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我当一天总理,我就不盖政务院大楼!

到1959年,因北京是国家的首都,应该有个门面,所以便开始筹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

这时候,有关部门又再次提出盖政府办公大楼的计划,还做了一个模型给周总理看。

周总理看过后,随即将国务院主管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相关人员找了来。

周总理查看了方案和设计图纸,了解了兴办办公大楼的方案是如何通过的。

听完汇报后,周总理针对此事再次严肃强调:“只要我当总理,就把这个念头打消,国务院不能带这个头。”

他严以律己,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

从1949年进入北京,一直到他病重住院,周总理在中南海的三间旧屋子里,待了足足26年。

这几间平房,油漆脱落,窗户裂缝,还用纸糊着。

但饶是周总理以身作则,再三强调不准建设楼堂馆所的“铁规”,但仍旧有人顶风作案。

一些部门和地方,仍旧想要兴建楼堂馆所,而修建则需要周总理的审批。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8)

于是,许多人便通过秘书,上报给周总理。

因项目花钱较多,周总理总是迟迟不给批复,这些人便通过秘书去催促周总理

一般这时候,周总理总是会说:“就那么容易批吗,这个笔太重,我拿不动。”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周总理竟在北京发现了一座还未建成的高楼

他随即问秘书:“这是什么大楼?”

“我不知道总理,我这就去查。”

周总理的秘书李岩,就是负责交通口的,他都不知道,那这个工程肯定没有获得审批。

果不其然,经过李岩调查后发现,这是民航局的大楼,并未办理相关手续,工程都已动工大半,他却全然不知。

听到汇报的周总理十分生气,立即命令:马上停工!

交通部门收到消息后,认为如果现在停工损失太大,希望总理能够再考虑一下。

周总理见此,严厉地对交通部相关领导说:“我把你们这个半拉子工程展览展览,看你们这些搞楼堂馆所的还敢不敢!”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9)

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所有人都在努力节省,竟还有人大兴土木,着实惹怒了周总理。

这座民航大楼一拖就是三年,相关人员检讨书一封一封地上报也于事无补。

最后,在这座大楼的用途上阐明,除了办公外,还会负责部分生产,这才让周总理勉强答应。

除办公大楼外,在那时,一些省会还想修建一些豪华宾馆,以供中央领导视察时居住,但对于这些,周总理从来都是反对的。

这个礼堂不准用

1961年,天津也建立了一个高级宾馆,然而,这个宾馆并未得到周总理的审批

宾馆建成后不久,正巧赶上周总理到天津视察工作。

前期,他们将申请修建宾馆的报告送了上去,但却迟迟未见答复,因选址、工人等均已找好,不能再拖,便先斩后奏,擅自开工。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10)

而这个未经周总理同意就建设好的宾馆,让天津的领导心中十分忐忑。

周总理此次到天津,对他们来说也可能是个机遇?

为了让这个宾馆“合法化”,天津的一位领导便提议,让周总理到这个宾馆住下便可。

周总理都住了,这样一来,这个高级宾馆,自然就合法化了。

周总理到达天津的那天,坐上了天津派来接他们的车辆,开始往宾馆方向走。

周总理对天津十分熟悉,在车上,他反应过来车去往的方向似乎是条新路,并非自己以往的住处,心中十分疑惑。

他忙问:“这是去哪?”

“有一个新地方,总理您去那里下榻。”

周总理一听,便觉得事情不简单,随即生气地说道:“不行!我不去!把车给我开到老地方!”

见周总理发火,司机只能将周总理送到了他以往视察天津之时的住处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11)

周总理想起此事越发觉得不对劲,便叫来秘书去看下本来要让他下榻的宾馆究竟什么样子。

经过秘书调查,这个宾馆在天津城区,其规格相当于钓鱼台国宾馆

而修建这个宾馆的理由,是想为到达天津的领导干部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住处。他们想让周总理住下的原因,便是让宾馆合理合法化,从而免于受罚

天津的领导在得知周总理没去宾馆的时候,还曾找到周总理的秘书,希望能让他们劝说总理,哪怕是过去看一看也好。

但直到周总理离开天津,也未曾到过那个宾馆。且在总理准备离津前,特意找来了负责修建这个宾馆的相关领导,对其进行了严肃批评:

“你们为什么要建它,原来的宾馆不能用了?为什么我住的好好的?”

“中央的同志是来视察工作的,不是为了享受。”

“地方修建这种建筑需要手续齐全,你们获得批准了吗?国家的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刀刃上!

“干部一年才来几次,这笔钱能改善人民生活,你们却用在了最少的人身上,这是错误啊!

周总理对于此事十分生气,但宾馆已经建成,再拆也不能了。后来,这个宾馆便成为了当地的基础设施,不止向干部开放使用。

1962年,周总理陪同外宾完成在东北的参观工作后,随即到了鞍山市巡查,那里正巧也有一个刚建成的宾馆。

鞍山作为国家重点工业扶持城市,一直陪受关注。周总理到达当日,鞍山干部将周总理等一行人带到了新修建的宾馆入住

一向勤俭爱国的周总理刚到宾馆大厅,便生起气来:“这么好的宾馆,我就不住了,换个普通点的吧。”

“总理,地方都已经安排好了。”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12)

“安排好了可以换,我不住!”

当天晚上,周总理找来鞍山领导问道:“宾馆盖的这么好?现在很多地方还十分困难!”

鞍山领导只能默不作声,不敢说话。

谁知不久后,周总理在鞍山又发现了一个大礼堂,这个礼堂让周总理大发雷霆,直言:“这个礼堂不准用!”

这个礼堂究竟有什么问题?

这天,周总理在视察工作时,无意间看到了一个新建成的大礼堂,便进去瞧了瞧。

礼堂座位并不多,只有个把数,可容纳的人数也并不多。

但周总理却发现了一件十分意外的事情,礼堂大门前的柱子、大门里的绘画等,很多地方都参照了人民大会堂的模样,且做工十分精细。

“你们这是将人民大会堂搬到鞍山来了?”

“这个礼堂不准用!”周总理生气的说道。

随后,周总理带着怒火,又到了鞍山钢铁厂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13)

鞍山钢铁厂是我国少有的钢铁大厂,先后经历了日本、沙俄及国民党三股势力。

周总理视察的,便是1958年苏联援助建设的冷轧厂

这个厂是两国人的心血,但因后来两国外交关系不如以前,苏联的专家也均被撤走,设备也没有送来,这个厂便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周总理看着眼前这些因为缺乏零件材料迟迟不能建成的轧机,想到了刚修建的宾馆和礼堂,心中十分疼惜。

“要是把那些钱用在这上面,该多好。”说罢摇摇头走开。

回到宾馆后,周总理越想越恼火,便让秘书请来了鞍山的领导。

“坐吧,同志,我想知道几个问题。”

“为什么有钱盖宾馆和礼堂,却连一个轧机都造不好?

“是想让居民和游客过得舒服些。”

“我看是你们想舒服些!”

“不是的总理,鞍山除了工业就是工业,建设礼堂也好让百姓有地方看,有地方玩。”

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14)

“你们知道吗,你们这是拿着国家的钱、百姓的钱乱花,厂里的设备都没建好,你就想着搞这些没意义的东西,这是冒进、享受心理!”

随后,周总理让相关负责人书写了一份深刻的检讨书,并要求他们想清楚,如何才能把钢铁厂用好。

待事情解决,这才作罢。

周总理认为,这些都是群众的血汗钱,新中国刚成立,需要投入的项目太多,需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所以对于这些项目都管控得十分严格。

结语

周总理一生勤俭,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精打细算。

他严以律己,对各级官员严格要求,并非不近人情,恰恰是爱国爱民的表现。

周总理用实际行动,为广大干部和群众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其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猜您喜欢: